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月下旬至三月五日,我县14个区镇有十五所中小学生中有2340人发生以脚痛为主要症状的不明原因性疾病。我们对其中发病最严重的龙王区初级中学作了调查,认为是一起红斑性肢痛症流行。  相似文献   

2.
1878年Mitchen首先报导了红斑性肢痛症,1987年2~3月在湖南省的衡阳、株州、零陵、郴州等地区的中学生中同时发生红斑性肢痛症者达万余人。为探讨此病的病因,我们于本病流行期间,调查了两所发病率高的中学学生,并对致病因素进行了122例病例对照的多因素分析。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选择发病率高的桂阳东风中学和桂阳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安仁三中学生红斑性肢痛症流行情况、分析流行因素,进行干预,以期预防该病在中小学校的再次流行。方法对安仁三中学生红斑性肢痛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次安仁三中学生红斑性肢痛症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P〉0.05),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P〉0.05),女生发病率明显高于男生(χ2=17.78,P〈0.01),寄宿生发病率高于走读生(χ2=124.85,P〈0.01);临床特征以肢端疼痛,双侧足底痛,足趾、足跟痛为主,少数伴有手指疼痛及肢端有红斑。结论确定这是一起红斑性肢痛症的暴发流行,该病的流行可能与学生营养不良、保暖差有关。完善学校的防寒设备,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加强营养;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在中小学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1990年2~3月间,梅州市暴发流行“肢痛症”,临床表现与近年国内流行的“红斑性肢痛症”相似。梅州市所辖七县一区均有疫情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289人发病。为探索流行性肢痛症的流行特点,并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于疾病流行期间在梅江区25所中学和中专学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7年2~3月湖北农村许多中学发生红斑性肢痛症流行,对两所中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罹病率为13.1%(248/1 892),女生为30.7%(138/449),男生为7.6%(110/1 443),平均病程为6.5±4.3天。分析了气象,生物致病因子感染,营养等因素。寒冷与湿度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1987年2月末3月初衡阳市许多中学突然发生大量病因不明的红斑性肢痛症病例。我们对病例较多的衡南县二中进行了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1.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主要为对称性双下肢末端阵发性疼痛,足趾红肿和发热,夜间疼痛较白昼剧烈,疼痛发作时给予浸冷水或夜间将患肢露出被外均可暂时缓  相似文献   

7.
<正> 西华县聂堆乡第一中学于1987年2月22日至3月4日发生了红斑性肢端疼痛症的暴发流行。该校校址在县城北部35华里处聂堆村附近,与聂堆高中毗邻。初中部全校学生389人,发病114人,教职员无一例发病,高中部全校学生242人,发病5人。病情发生后,我们赶赴现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予防治疗。在此基础上,对114名病例作了  相似文献   

8.
兴宁县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共有中学57间,1990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有40多间中学学生发生红斑性肢痛症流行,共有病例2000多人,经组织人力对其中7间中学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0年2~3月,我地区上思县中学生中,突然爆发病因不明的红斑性肢痛症。据调查统计,发病287例,无死亡。临床特征主要是肢体远端以足趾和足底多见)发生阵发性的跳痛和刺痛,夜间尤甚。1982年2月间,本地区的浦北县,也曾发生过该病流行。为探索有关流行因素,我们对本次发病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正> 红斑性肢痛症一名为Swer Mitehell氏于1878年所创。此病的主要症状为肢端疼痛和发红、发热、肿胀,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原发性植物神经系统失调所引起的四肢末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疾病。国内此病很少见,《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于1956年及《中华医学杂志》于1960年曾先后报道过1954年冬在南京、1959年冬在广州流行过,以后渐见报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16日~12月5日在红安县中学生中2216人发生红斑肢痛症.经对症治疗,于12月15日全部治愈。红斑肢痛症是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的疾病,已有的文献报告一般病例较少.在短时间内群体性发生红斑肢痛症的报道罕见。为了探讨这起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总结防治经验,现将凋查及处邢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谢丰光  宁红卫  雷源茂  雷四保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922-1922,1921
目的了解一起中学生流行性红斑性肢痛症暴发的流行情况,探讨疾病流行与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桂阳县境内2009年11-12月发生中学生流行性红斑性肢痛症进行调查。结果 904例病人调查中,男生罹患率9.7%(349/3 605),女生罹患率17.2%(555/3 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7,P〈0.01)。走读生罹患率4.3%(135/3 167),寄宿生罹患率21.0%(769/3 6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1);一中学生罹患率9.6%(303/3 141),三中学生罹患率16.3%(601/3 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8,P〈0.01)。另外,气象资料提示短期内气温的"V"字型变化,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利用气象监测预报该病的流行趋势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1起中小学生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的爆发流行情 况,探讨疾病流行与"厄尔尼诺"和其他类似气候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县境内2004年2~3月发生 的中小学生红班肢痛症进行调查.结果 635例病人调查中,男生罹患率为3.10%(159/5 133),女生罹患率为12.07%(476/3 943),差异非常显著(u=16.94,P<0.01) ;学校地处河边学生罹患率为10.77%(494/4 905);学校不在河边学生罹患率3.38%(141/4 171),差异非常显著(u=14.05,P<0.01);另外,气象资料提示:短期内气温的"V"字形变化,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促进因素.结论积极利用气象监测来预报该病的流行趋势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1990年2~3月广东省中学生发生红斑性肢痛症流行,对连平县连平中学学生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罹患率为22.2%(245/1106),男生为19.1%(161/841),女生为31.7%(84/265)。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气象、营养、感染等因素与本病的关系,认为本病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和湿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某农村中学学生于1987年2~3月发生红斑性肢痛症暴发流行,经调查,认为这次流行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及气象条件等有关。 一、卫生学调查情况:该校独居于一小山坡上,教室分三排,初一、初二共8个班在前排,是新建二层楼,门窗玻璃完好;初三①、②两班在中排,地势比前排高,两侧  相似文献   

16.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周围自主神经疾病。现报道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红斑肢痛症患者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五十年代已有红斑性肢痛症的报道。1990年3月初我县一些服装厂和学校发生本病流行,即对卫生学校的发病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一、流行病学材料; 1.发病时间:从3月4日出现病例至3月14日止。11天内共发病55例,半数(28例)发生于10~12日3天之内。 2.发病率:在校的总人数196人,其中学生163人(女137人,男26人)。共发病55例,罹患率为28.1%,其中学生发病54人,发病率为33.1%,病例全是女性。职工发病1例,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4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3例患儿治疗好转出院,1例外科治疗后好转.结论 凡以肢端阵发性剧烈烧灼样疼痛以及对温度敏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或按其他疾病治疗无效果,在排除其它疾病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并尽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一起学校隐翅虫皮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20日至10月9日,河南省确山县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发生一起以暴露皮肤出现条索状、点状或片状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并伴有灼痛或瘙痒感等为主要症状皮肤病的暴发流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现场发现的蚁形隐翅虫,确诊为隐翅虫皮炎.……  相似文献   

20.
Mitchell氏于1878年首先提出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此后各国学者相继报道过该疾病的发生,但例数不多。国内于1959年广州、1982年南宁、1983年郴州、1987年2月江西省(余干县)、湖南、湖北三省,我省内1985年10月南召县、宝丰县;1987年2月信阳地区(光山、罗山、信阳县)、周口地区(西华、商水县)、平顶山市(襄城县)均有发生。1985年两县发病人数为342例,1987年共发生1298例。可谓暴发流行,但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