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本身是不致病死的,病死是死于AMI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多少及其严重性和AMI的范围大小密切相关。AMI的范围较大,或多或少都要发生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动力学障碍和梗塞大小呈正相关,反之血液动力学障碍也会促进梗塞扩大,是AMI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AMI的血液动力学障就成为治疗AMI,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 自60年代应用心电监护(CCU)以来,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的控制得到了明显效果,使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死亡率由35%降到15~20%。此乃因心脏的舒缩功能失调导致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未能及时发现与正确估价和有针对性的及时治疗有关。目前床边血液动力学监测,已成为“监护”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监护病房,以Swan—Ganz漂浮气囊导管,于床旁对2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根据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分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血液动力学分组不仅可以指导治疗,且能帮助确诊重要并发症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生脉散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5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治疗组和对照用依那普利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用药后30分,血液动力学各参数即出现显著性变化。心输出量增加11%,总外周阻力下降15%,总肺阻力下降21.4%。于药后6h作用未消失。提示扌,依那普利对心功能的改善,主要通过影响负荷状态,增加心肌灌注,增加心输出量,减轻充血性心衰和休克的程度,以产生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8.
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口服硫氮(艹卓)酮后,用漂浮气囊导管观察证实: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净效应是外周阻力减少20.3服(P<0.01),平均血压下降7.6%(P<0.01),心率无明显改变,心肌耗氧量减少8.2%(P<0.01),左室功能改善,心脏工作效率提高,因而对急性心肌梗塞产生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绍芬 《医学综述》1996,2(2):85-86
我院心内科自1993年11月~1995年3月观察3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讨论及评估。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5岁;血压正常,均经病史询问、体检和辅助检查等除外心、肺、肝、肾等疾病;近二周未用影响血流的变药物史。2急性心肌梗塞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8岁,平均63.7岁,均为冠心病随访病例,符合WHO(1979)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前壁MI10例,前间壁MI4例,下壁MI15例,无Q波MI1例。1.2 研究方法 (1)采血条件:二组均在普食、基础状态条件下,于晨8~9时空腹采血,用1…  相似文献   

10.
血液动力学监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我们对收住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的16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动力学监测,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8~70岁,平均54岁。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广泛前壁梗死9例,下壁梗死6例,右室梗死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者...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用20只杂种家兔造成实验性AMI模型,于60min后采血测定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中、低切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但所有这些变化均继发于AMI,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三年来我院急诊科及内科病历较完整、观察较细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1例和21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全血低、(高)切比粘度、全血低、(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流K值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2、而血浆粘度、血沉则二组无显著差异。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中也发现血沉K值的变异较血沉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国内外研究较多,但AMI后不同时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的报道较少,尤其是AMI后1年内血液流变学的报道甚少。我院1996年1月~1998年1月,收治28例AMI,对其不同时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动态检查,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AMI组 28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18例,女10例,年龄46~70岁,平均63-5岁;按WHO1979年制定的标准确诊,AMI时间1~12月。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塞9例,前间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5.
16.
急性心肌梗塞35例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娟 《右江医学》1999,27(5):266-267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对象是循环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为探讨血液流变学变化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我们对3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35例健康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查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检测对象 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5例系本院住院患者,诊断按1979年WHO标准。男20例,女15例,年龄57~78岁,平均66岁。②正常对照组35例为健康人,系到我院体检的离退休干部,男18例,女17例,年龄63~80岁,平均69岁。经询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证实无心血管疾病。2.检测项目 血液流变学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麻醉大鼠静脉注射CGRP后平均动脉压和总外周阻力降低,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和左室收缩压峰值增高。这些作用在左冠状动脉结扎后较结扎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天津市滨江医院耿金兰刘国俊我们对近几年来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80例同期住院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血液流变学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与冠心病患者血液粘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武林  李雅国 《浙江医学》1995,17(3):172-173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缺血区心肌灌注压明显下降,血液粘度成为影响缺血区血供的决定因素。本文通过38例AMI与5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比较,旨在探讨AMI与血液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AMI组:AMI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协会和WHO提出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男32例,女6例,平均年龄66.4±8.3岁(52~81岁),其中伴发慢性支气管炎6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3例;嗜烟酒16例。  相似文献   

20.
尿毒症患者血透中血液动力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血透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尿毒症患者20例,均在透析放血前,放血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回血前,回因后测定血压,脉搏,中心静脉压,平均直接动脉压,结果:透析过程中血压,脉搏以及直接平均动脉压较稳定,中心静脉压放血前较正常为高,且高于血透过程中其它时间段(P<0.05),结论:血透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且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