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李敏  许辛夷 《口腔医学》2012,32(10):635-636
[摘要]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患者,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七氟醚组(S组)和瑞芬太尼-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结果 2组病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术毕的平均压、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较P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能快速苏醒,S组与P组的停药到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S组患者在苏醒期躁动反应发生率高于P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可以安全、有效的运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PR组20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S组20例,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麻醉。记录2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15、30 min,拔管后1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分级,以及恶心呕吐和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在麻醉诱导后有2例患儿因心率较慢而使用阿托品,分别为3岁和8岁,前者心率低于100次/min,后者低于70次/min。与诱导前相比,PR组在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S 组在诱导后30 min 和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P<0.05)。2 组比较,S组的心率在诱导后15 min和30 min时较PR组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2组的术后拔管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R组发生术后躁动者有2例,S组有8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窒息、喉痉挛等气道并发症。结论小儿唇腭裂手术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时,对心率抑制较为明显;采用七氟烷麻醉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较高。2种麻醉方法都能较快达到拔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6至12月于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患者,采用《口腔行为学》中的评判标准判定牙科恐惧症,美国麻醉协会分级为I~Ⅱ级的患者共50例,年龄2~10岁,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2~5岁)及学龄组(6~10岁),每组25例.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进行龋齿充填、根管治疗、滞留乳牙拔除等口腔治疗,全程记录七氟烷吸入诱导、苏醒时的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并全程观察七氟烷吸入前后和治疗时的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术后有无咳嗽、恶心、苏醒期躁动等情况.结果 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的口腔治疗全程,两组患者的口腔治疗完成情况均为良好,且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吸人诱导、苏醒时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和术后恶心、呕吐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36% (9/25)]显著高于学龄组[16% (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本组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疗效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小儿舌系带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6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 A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B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C组采用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对3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清醒时间、术中呼吸、心率、氧饱和度、颞下颌关节松弛度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3组麻醉方式中,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麻醉诱导时间高于B组与C组,C组清醒时间低于A组与B组(P<0.05)。A组呼吸抑制、喉肌痉挛不良反应高于B组与C组,A组颞下颌关节松弛度欠满意,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舌系带成形术简单、安全,但应注意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腭裂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腭裂手术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K组:给予氯胺酮6-8mg/kg+丙泊酚2mg/kg诱导插管,术中丙泊酚4-10mg,(kg·h)麻醉维持。S组:给予七氟烷8%面罩吸入+瑞芬太尼0.5μ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七氟烷1~1.5MAC(2%~5%)维持。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2组诱导插管均顺利。K组诱导后患儿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下降(P〈0.05),插管及分离腭瓣时仍保持较快心率(P〈0.01),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组在诱导后患儿心率、血压有所下降(P〈0.01),但插管和分离腭瓣时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术后S组患儿自主睁眼和拔管的时间显著早于K组(P〈0.01),而发生躁动病例多于K组。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小儿腭裂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家长陪同对口腔门诊患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七氟烷全身麻醉口腔治疗患儿120例,随机分为陪同组和未陪同组,每组60例。陪同组患儿在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均有家长陪同,未陪同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均无家长陪同。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对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评分,并计算躁动发生率。结果 陪同组PAED评分为(9.18 ± 3.41)分,未陪同组PAED评分为(10.57 ± 3.62)分,两组PAE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4,P = 0.03)。陪同组躁动发生率(26.67%)明显低于非陪同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1,P = 0.01)。结论 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有家长陪同,可减少患儿躁动的发生,提高家长对口腔治疗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家长陪同对口腔门诊患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七氟烷全身麻醉口腔治疗患儿120例,随机分为陪同组和未陪同组,每组60例。陪同组患儿在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均有家长陪同,未陪同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均无家长陪同。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对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评分,并计算躁动发生率。结果 陪同组PAED评分为(9.18 ± 3.41)分,未陪同组PAED评分为(10.57 ± 3.62)分,两组PAE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4,P = 0.03)。陪同组躁动发生率(26.67%)明显低于非陪同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1,P = 0.01)。结论 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有家长陪同,可减少患儿躁动的发生,提高家长对口腔治疗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120例拟行口腔全麻治疗(>90 min)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组(D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60例。D组经面罩吸入4%~6%七氟烷,静脉推注芬太尼1 μg/kg,咪唑安定0.1 m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气管插管,以2%~3%七氟烷吸入维持。手术开始时,泵注丙泊酚,速度为9~12 mg/(kg·h);同时先以1 μg/kg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定15 min后,减为0.5 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结束。S组未泵注右美托咪定。监测患儿入室(T1)、睫毛反射消失(T2)、泵注右美托咪定10 min(T3)、手术开始(T4)、手术结束(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后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小儿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采用 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手术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T3-T5时D组MAP、HR显著低于S组(P<0.05), 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S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高于S组;在PACU内,D组小儿苏醒期PAED评分显著低于S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手术,患儿循环指标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虽然苏醒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口腔颌面部手术患儿七氟烷诱导术后苏醒烦躁的影响。方法: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患儿30例,ASAⅠ级,3~8岁,体质量15~26kg。实验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2组患儿入手术室前根据改良耶鲁术前焦虑分级表评分,肌内注射盐酸氯胺酮后入室诱导,调节七氟烷浓度,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后行气管插管。术中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6ng/ml,调节七氟烷浓度维持BIS于40~60,2组术毕前10min调节瑞芬太尼至1ng/mL,七氟烷浓度0.8%(结束时关闭)。对照组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实验组入苏醒室5min后停用。根据小儿麻醉苏醒烦躁量表及改良CHEOPS表,对小儿烦躁及疼痛情况评分。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小儿术前焦虑及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儿术后烦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能有效减少小儿七氟醚诱导口腔颌面部手术术后烦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啶对口腔颌面外科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 ~65岁,随机分为3组:瑞芬太尼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在手术结束10 min前,R组予以持续TCI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5 ng/mL;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C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amsay镇静评分、呛咳人数、躁动人数、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组和D组心率、平均血压在拔管时显著低于C组(P<0.05);R组和D组Ramsay评分在拔管后5、10min显著高于C组,且D组显著高于R组(P<0.05);R组和D组发生呛咳和躁动的人数均显著低于C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均可明显减轻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呛咳和躁动,不延长拔管时间.右美托咪定较瑞芬太尼在苏醒期间能提供更长时间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择期行正颌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N组(复合尼卡地平组)和RP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每组各20例.两组实施控制性降压术中有创平均动脉压(MAP)目标均维持55~65 mmHg(1 mmHg=0.133kPa).记录两组诱导前及降压前后各个时点MAP及心率(HR)值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及尿量.结果 实施降压后5 min两组基本达到目标血压,降压期间MAP均低于降压前(P<0.01);RP组在停止降压后5、10 min时MAP及HR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液量相似,但N组尿量明显多于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均低于RP组.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尼卡地平用于正颌手术控制性降压起效迅速,降压平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颌面外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40例ASAⅠ~Ⅱ级颌面外伤手术患儿,年龄1~4岁,包括舌部外伤,软腭或硬腭外伤,面部外伤。随机分为2组。K组:给予氯胺酮5mg/kg~8mg/kg肌肉注射+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0.15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术中丙泊酚5mg/(kg.h)~10mg/(kg.h)静脉麻醉维持。S组:给予七氟烷8%面罩吸入+维库溴铵0.1mg/kg~0.15m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及氧化亚氮和氧气,氧化亚氮1L/min、氧气1L/min,七氟烷1.2~1.5MAC(3%~4%)维持。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 2组诱导插管均顺利。K组诱导后患儿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下降(P〈0.05),插管及术中清创时仍保持较快心率(P〈0.01),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组在诱导后患儿心率、血压有所下降(P〈0.05),但插管和术中清创时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术后S组患儿自主睁眼和拔管的时间显著早于K组(P〈0.05),但发生躁动病例多于K组。结论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小儿颌面外伤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在正颌手术控制性降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正颌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U组(乌拉地尔复合异丙酚组20例)和P组(异丙酚组20例)。麻醉诱导,2组都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8mg/kg行麻醉诱导插管。2组均由2%七氟烷和异丙酚维持麻醉。U组在异丙酚的基础上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降压。P组仅用异丙酚行控制性降压。2组都以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65mmHg为目标。记录2组在诱导前后及降压前后各个时间段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MAP的值,并进行比较,同时根据Fromme术野评分表评定手术视野质量。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控制性降压期间,2组MAP都低于术前(P〈0.01)。U组在5、10、20min的MAP显著低于P组(P〈0.01)。U组的术野评分也优于P组(P〈0.01)。但两组心率都有增高,差异不显著(P〉0.01)。结论:乌拉地尔用于正颌手术控制性降压安全有效,起效迅速,可使术野质量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异丙酚麻醉镇静下,瑞芬太尼复合顺式阿曲库铵和芬太尼复合维库溴铵两种麻醉维持方法在老年口腔颌面手术麻醉时临床效果。方法 50例老年口腔颌面部择期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在1h~3h,随机分成R和F两组(N=25),两组术中异丙酚持续输入4mg/kg/h,R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4ug/kg/h~12ug/kg/h+顺式阿曲库铵1ug/kg/min~2ug/kg/min;F组持续泵入芬太尼1.5ug/kg/h~2ug/kg/h+维库溴铵1ug/kg/min~2ug/kg/min,估计在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药。监测指标包括手术开始时,开始后10分钟,开始后30分钟开始后1h,停药时和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心输出量(CO)。记录停药后唤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时,开始后10分钟的MAP,HR和CO无显著差异;R组手术开始后30分钟HR低于F组(P〈0.05)。R组唤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短于F组(P〈0.05),R组的苏醒快于F组。结论老年口腔颌面部手术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时,瑞芬太尼复合顺式阿曲库铵与芬太尼复合维库溴铵两种维持方法术中均适合,瑞芬太尼复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组意识恢复好,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维库溴铵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依托咪酯用于腮腺肿物切除手术麻醉维持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择期全麻下行腮腺肿物切除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常规诱导,给予长托宁0.5mg、咪达唑仑0.1mg/kg、罗库溴铵0.6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3mg/k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O.1~0.4μg/(kg·min),E组采用微量输液泵以10~15μg/(kg·min)连续输注依托咪酯,P组采用微量输液泵以6-10mg/(kg·h)连续输注丙泊酚,酌情追加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3mg/kg。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min、插管后1min、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记录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诱导后1minSBP、DBP明显下降(P〈0.05)。切皮时P组SBP、DBP、HR较E组低(P〈0.05)。E组与P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及术后恶心、呕吐;E组发生术后躁动2例,P组1例;E组术中有1例肌颤,P组有2例注射痛。结论在腮腺肿物切除手术过程中,应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麻醉效果满意,短时间内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雷莫司琼和托烷司琼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雷莫司琼(R组,n=40)0.3mg、托烷司琼(T组,n=40)5mg、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40)5mL。观察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组和T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莫司琼和托烷司琼均可显著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带气管导管(以下简称为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20例全麻下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ASA评分Ⅰ或Ⅱ级,术前无恶心、呕吐,无胃肠疾病,术前24h未用任何抗呕吐药物,术毕苏醒后均带管人SICU.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及麻醉史.对药物过敏,有精神性恶心、呕吐者除外.以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A、B、C、D、E、F 6组,每组20例.A为对照组,不使用盐酸托烷司琼;B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2.5mg;C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5mg;D组只在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中加盐酸托烷司琼2.5mg;E组只在PCIA泵中加盐酸托烷司琼5mg;F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2.5mg,同时在PCIA泵中加盐酸托烷司琼2.5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12、24、48h镇痛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对恶心、呕吐评分.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有恶心、呕吐患者,但其发生率及程度不同,A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F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程度显著低于A、B、C、D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镇痛评分(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盐酸托烷司琼能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且持续泵入给药较单次静脉给药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监测麻醉管理(MAC)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变化。方法将46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局部麻醉组(L组)和MAC组(M组),每组23例。L组给予2%利多卡因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M组在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芬太尼,然后进行PDT。按镇静/警觉(OAA/S)评分标准对镇静深度进行评价,并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1)、局部麻醉后(T2)、静脉给药后/切皮前(T3)、切皮时(T4)、扩张钳扩张时(T5)和气管切开导管进入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术后随访M组患者是否术中知晓。结果与基础值相比,L组的MAP和HR值在T4~T6时均显著升高(P<0.05);M组的MAP和HR值在T3时显著下降(P<0.05),T4~T6时与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MAP和HR值在T3~T6时均显著低于L组(P<0.05)。不论是与基础值相比,还是与L组相比,M组的SE和RE值在T3~T6时均显著降低(P<0.01)。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RE和SE值也显著降低(P<0.05)。术后随访,M组患者无1例术中知晓。结论MAC技术使患者具有更高舒适度,对PDT过程无记忆,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是实施PDT的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