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在痛风患者中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1例痛风患者及40例正常体检者,分别测定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cy,通过Frost法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析non-HDL-C及Hcy与其他血脂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痛风患者non-HDL-C和Hcy水平分别为(3.63±0.91)mmol/L,(12.9±3.9)μmol/L,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11±0.70)mmol/L,P<0.01),(10.1±3.7μmol/L,P<0.01)]。相关分析显示,non-HDL-C与Hcy无相关关系,LDL-C与non-HDL-C呈高度正相关(r=0.711,P<0.01),Hcy与其他血脂间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non-HDL-C及Hcy水平在痛风患者中显著增加,血浆non-HDL和Hcy增高可能是痛风患者易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甘油三酯(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TG/HDL-C与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8例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随访。根据心房颤动患者TG/HDL-C的中位数将其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采用点二列相关性检验TG/HDL-C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心房颤动患者,剔除2例,最终86例患者完成研究,86例心房颤动患者TG/HDL-C为0.65~3.68,中位数为1.41。高比值组(TG/HDL-C值≥1.41)42例患者,低比值组(TG/HDL-C值<1.41)44例患者。随访期间,相较低比值组,高比值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多,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更高(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TG/HDL-C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0例肾病患者和98例健康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进行酶法测定,发现健康对照组同患者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了肾病患者体内已具备了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高达9%[1],由于存在亚临床房颤,临床所见房颤只是其中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61%,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地损害。 相似文献
5.
罗少洪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4,4(3):213-213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L-C)是临床诊断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指标之一,其在估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中的临床意义也比胆固醇(C)和三酰甘油(TG)高。国内很多地区对这方面均有报告,但差异甚大,给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带来不少困难。本文对本地区500名中青年健康人血 相似文献
6.
7.
8.
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爱珍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34
采用二维心动超声图测定10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左房内径。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组为53.56±8.83mm,阵发性房颤组为41.30±5.96mm,对照组为31±4.5mm。结果表明,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而阵发性房颤组的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房内径与房颤呈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攀枝花市50~70岁健康男子血清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以了解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对50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123例,对照组133例进行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性激素,红细胞胆固醇等的实验观察。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DL-C较对照组平均下降1/5。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胆固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血清胆固醇相比,其增高的程度更为明显、脑血管病患者性激素内环境代谢平衡失调,血清HDL-C与E_2/T比值存在相关关系,与红细胞胆固醇亦存在相关关系。对老年人血清HDL-C、红细胞胆固醇、性激素的观察,在预防中风的发生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共纳入非瓣膜性AF患者188例,根据HDL-C水平分为低HDL-C组44例(23.4%),正常HDL-C组144例(76.6%);根据LA/LAA血栓分为血栓组(n=39例)和非血栓组(n=139例)。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经胸心脏彩超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结果,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A或LAA血栓等。进一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的188例患者中男108例、女80例,年龄(60.88±9.63) ( 29~78) 岁。低HDL-C组男性、糖尿病、LA/LAA血栓比例及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左心房内径(LAD)大小、CHADS2评分高于正常HDL-C组(P<0.01或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r=-0.231,P=0.001)。(3)与非血栓组患者比较,LA/LAA血栓组患者既往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周围血管病史、持续性或永久性AF、低HDL-C血症比例、CHADS2评分较高,LAD较大,HDL- C水平比非血栓组显著偏低(P<0.01或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OR=0.046,95%CI :0.007~0.300,P=0.001)、持续性或永久性AF(OR =0.306,95% CI:0.116~0.808,P=0.017)、脑卒中或TIA(OR =15.657,95% CI:2.525~97.069,P=0.003)、周围血管病(OR =5.817,95% CI:1.123~30.145,P=0.036)与AF患者LA/LAA血栓形成独立相关。结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低HDL-C血症是LA/LAA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硫氧还蛋白(TR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房颤发生、发展中量的变化以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42例,对照组39例,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TRX、SOD表达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并对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hs-CRP、TRX水平及LAD值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LAD与hs-CRP呈正相关(r=0.817,P<0.01),与SOD呈负相关(r=-0.825,P<0.01),与TRX呈正相关(r=0.919,P<0.01).结论 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左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甘油三酯对不同方法测定HDL-C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血清甘油三酯(TG)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的影响,寻找更适合基层实验室测定HDL-C的方法。方法确定TG〈1.69mmol/L30例及高血脂标本103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G及HDL-C,并稀释高甘油三酯标本,采用直接法(过氧化氢酶清除法)及沉淀法进一步检测HDL-C,2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TG〈1.69mmol/及在1.69-4.00mmol/L时,2种方法测定HDL-C结果之间无差异(P〉0.05);在TG〉4.01mmol/L时,2种方法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稀释标本检测,在TG〉6.00mmol/L时,2种方法之间HDL-C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一方法检测标本稀释前后HDL-C结果比较,在TG各浓度值直接法均无差异,在TG〉4.00mmol/L时,沉淀法有差异。结论检测高TG标本HDL-C,直接法和沉淀法之间有显著差异,有条件的实验室应选择采用过氧化氢酶清除原理的直接法检测高TG标本。如采用沉淀法,应注意高TG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水平的中位数值(1.32mmol/L,n=82)将患者分为HDL—C高水平组(HDL—C≥1.32mmol/L,n=89)和HDL—C低水平组(HDL—C〈1.32mmol/L),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高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14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低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29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20);年龄≥50岁(OR=1.619,95%CI1.119~2.342)、吸烟史(OR=1.652,95%CI1.214~2.248)、男性(OR=1.447,95%CI1.023~2.046)、糖尿病(OR=1.536,95%CI1.118~2.110)、BMI≥25kg/m0(OR=1.372,95%CI1.012~1.945)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HDL—C≥1.32mmol/L(OR=0.423,95%C10.227~0.788)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高水平HDL—C可以降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DCM患者作为DCM组,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Ⅱ、NYⅢ和NYⅣ3个亚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对照组、DCM组及DCM各亚组PAB、HDL-C、和hs-CRP水平,并对DCM组PAB、HDL-C、hs-CR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CM组血清PAB、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心功能恶化程度升高呈逐步降低趋势(P<0.05,P<0.01)。DCM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心功能恶化程度升高呈逐步升高趋势(P<0.05)。DCM组PAB与HDL-C呈正相关(r=0.428,P<0.05),而与hs-CRP呈负相关(r=-0.490,P<0.05);HDL-C与hs-CRP呈负相关(r=-0.469,P<0.01);hs-CRP与LVEF呈负相关(r=-0.397,P<0.05),而PAB、HDL-C与LVEF无相关性(P>0.05)。结论 PAB、HDL-C、hs-CRP水平可反映DCM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功能及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d)、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L),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期容积(EDV),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17%),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2±0.19)m/s与(0.32±0.69)m/s,P〈0.01)];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变化具有显著差异[(6.5±1.8)m/s与(8.5±1.0)m/s,P〈0.01];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6.9±2.2)m/s与(7.5±1.2)m/s,P〈0.05]。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检测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对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85例胃癌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守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5):732-733
对85 例胃癌病人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 及高密度脂蛋白(HDL- C) 测定,并与42 例良性胃病和正常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发现胃癌病人血清TC和HDL- C 与良性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1) ,同时还发现随胃癌的进展,患者的血清TC 和HDL- C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提示胃癌病人TC及HDL- C 越低预后越差;认为胃癌患者TC及HDL- C 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是恶性肿瘤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增加和癌细胞内胆固醇向HDL 的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脂喂养对家兔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3只家兔随机分为二组:A组为高脂喂养组(n=20),B组为正常饲料喂养组(n=3);为对照组。分别于高脂喂养前、喂养后2w、4w、8w和12w取家兔耳缘静脉取血各1次,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结果A组高脂喂养2w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脂喂养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而4w后高密度脂蛋白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家兔血脂水平在高脂喂养2-4w即达峰值,并开始下降,而其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将延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充血性心衰(CHF)患者房颤发生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HF患者6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IDd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NT-proBNP、LVIDdI、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不同级别心功能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房颤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房颤、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279、0.674,均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1.638,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NT-proBNP水平与房颤、心衰程度及左室重构有重要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