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71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827例,无高尿酸血症89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糖、血尿酸、血脂,并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性别(χ2 =12.87,P=0.005 6)、原发性高血压(χ2=14.52,P=0.002 3)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血糖升高(χ2=9.16,P=0.012)、高胆固醇血症(χ2=7.46,P=0.036)、低密度脂蛋白偏高(χ2=6.92,P=0.038)、高尿酸血症(χ2 =9.02,P=0.017)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OR=1.02,95%CI=1.12~1.66)、原发性高血压(OR=3.46,95%CI=1.19~6.01)、血糖升高(OR=2.23,95%CI=1.15~3.54)和尿酸偏高(OR=2.21,95%CI=1.13~3.46) 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高尿酸血症加快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244例,应用颅内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再对影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χ~2=4.309,P=0.044)、吸烟(χ~2=10.206,P=0.001)、糖尿病(χ~2=7.560,P=0.006)、高血压(χ~2=4.4477,P=0.034)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显著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0.353,95%CI=0.145~0.859,P=0.022)、吸烟(OR=0.468,95%CI=0.277~0.791,P=0.005)、糖尿病(OR=2.025,95%CI=1.186~3.458,P=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受试者151人主要为脑梗死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例.将所有受试对象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选,找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相关的因素.结果年龄及吸烟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06(OR = 1.08,95%CI 1.02-1.14)和0.01(OR = 5.09,95%CI 1.47-17.61);年龄、吸烟同样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06(ORn=n1.06,95%CI 1.06-1.11)和0.04(ORn= 2.97,95%CI 1.04-8.50),收缩压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P = 0.04 (OR = 1.03, 95%CI 1.00-1.05),舒张压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P = 0.04 (OR = 0.96, 95%CI 0.92-1.00).结论随年龄的增大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增加,吸烟者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比率高于不吸烟者;收缩压增加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增加,舒张压增加斑块患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多用超声评价,但超声检查对设备、人员、经费要求较高。皮肤自发荧光(SAF)能够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等,操作简便、迅速、无创,因此探讨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对于颈动脉病变的预测有一定意义。目的 探讨在我国社区人群中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9-12月对北京某社区年龄>40岁的6 055例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所有受访者进行SAF检测、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测及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B超结果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因变量,以标准化性别、年龄、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传统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及SAF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AF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 6 055例调查对象B超提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 953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 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SAF测量值为77.2(70.8,85.1) AU,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SAF测量值73.4(68.0,80.1)AU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F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0,1.012),P=0.043〕。以SAF值的第25、50、75百分位值69.2、75.1、82.4 AU为界,分为SAF低、中、高、明显升高4组,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200倍〔OR=1.200,95%CI(1.012,1.423),P=0.036〕。亚组分析显示,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年龄<60岁人群中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751倍〔OR=1.751,95%CI(1.270,2.415),P=0.001〕;吸烟人群中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903倍〔OR=1.903,95%CI(1.297,2.792),P=0.001〕。结论 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在<60岁人群及吸烟人群中SAF明显升高者相比SAF低值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298例,其中糖尿病617例,无糖尿病68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血糖、血尿酸、血脂,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糖(χ2=8.04,P<0.01)、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χ2 =12.14,P<0.01).高胆固醇(χ2 =6.35,P<0.05)、低密度脂蛋白升高(χ2 =5.81,P<0.05)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在排除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三酰甘油升高因素后,高血压病(OR=2.61,95%CI=1.13~3.66)、高血糖(OR=2.50,95%CI=1.20~2.93)、高尿酸(OR=32.23,95%CI=1.19~3.31)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相关.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OR=2.21,95%CI=1.13~3.46)发生相对危险度最高.结论 糖尿病可能促进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本院住院患者1 50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监测及问卷调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归为斑块组(n=809),未发现斑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n=691),比较2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酗酒、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的变量进入回归统计,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酗酒差异不明显(P均〉0.05)。将上述变量进入回归统计,显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尿酸及其它生物化学指标.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颈动脉组(394.53±68.29)比(323.43±55.7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χ2wald=4.33,P=0.038,OR= 3.68).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中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对象610例(年龄18~59岁)行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化验,超声诊断并测量颈动脉斑块。以48例有颈动脉斑块者为试验组,562例无斑块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斑块者在年龄、男性比例、腹围、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方面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69,95%CI:1.099~1.243,P=0.000)、吸烟(OR=2.949,95% CI:1.548~5.617,P=0.001)和平均动脉压(OR=1.024,95%CI:1.003~1.046,P=0.02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高度相关,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14(95% CI:0.759~0.869),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67.3%。结论 青中年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是青中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 (CVI- Q )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 方法 :采用 CVI- Q技术检查 6 0例正常人和 4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 ,观察颈总动脉走行、内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片 ,测量血管内径(d) ,峰值血流速度 (Vmax) ,阻抗系数 (RI)和血流量 (Q)。结果 :脑梗死组中 75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 ,45 %的患者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片 ,且 71%的斑片位于膨大及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各项测值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 :(1)颈总动脉 d较正常人明显增宽 (P<0 .0 5及 P<0 .0 1) ;(2 )颈总动脉 Vmax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5 ) ;(3)颈总动脉 RI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 .0 5及 P<0 .0 1) ;(4 )颈总动脉 Q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CVI- Q技术可用于检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为临床脑梗死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 (I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7例.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7.39±1.72)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5.3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6,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59、0.619、0.421、0.451,P均<0.007).随着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ICAM、ALCAM、VCAM、PECAM-1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升高,他们与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曹丽 《中外医疗》2016,(2):184-185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50例脑梗死患者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结果27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组CC+CT基因型频率为47.1%,稳定斑块组为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034,95%CI(1.204~3.436)];易损斑块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5.3%,稳定斑块组则为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682,95%CI(1.087~2.603)]。TT基因型和CC+TT基因型CCA的IMT分别为(1.06±0.08)mm和(1.13±0.08)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44,P<0.05)。结论PDE4D基因SNP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浙江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易损和CCA IMT增厚的遗传易患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春苗  余丹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39-340,343
目的:评价首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73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住院的 51 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9.86,对照组发生率为2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类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位置分布及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275名行颈动脉B超、ApoE基因检测、血脂检测及头颅核磁共振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根据颈动脉B超检查分为对照组88例、稳定斑块组7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16例,将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1) 人群中ε2基因频率为10.7%,ε3为78.2%,ε4为11.1%。(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与ε3/ε3基因型相比,ε3/ε4(OR=3.115,95% CI:1.314~7.388)更易导致不稳定斑块。(3)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关系(χ2=3.190,P=0.527)。(4)在已发生CAS患者中,与非ε2携带者比较,ε2携带者(χ2=4.285,P=0.038)不易发生脑梗死。(5)在CAS患者中,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因素后,ε2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保护因素(P=0.023, OR=0.352,95% CI:0.144~0.865)。  结论  基因型ε3/ε4可能是导致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分布位置无关。ε2等位基因是已发生CAS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方法对22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发观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有无血管狭窄。结果225例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有197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出现部位多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中扁平斑块78例,软斑块64例,溃疡型斑块31例,硬斑块24例。结论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安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08-109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以及斑块性质,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6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患者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结果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84.29%)和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作为最为简捷的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助于脑梗死的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栓子(MES)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MES监测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8例MES监测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差异。结果微栓子阳性与心房颤动、高血脂、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显著相关(P0.05);改良TOAST分型显示,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比例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脑梗死患者。结论房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异常的血流及血液成分是微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易发生或易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