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报道24例左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特殊心电现象与处理对策。方法1例左后侧壁显性房室旁道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改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其结构。2例射频消融后旁道呈间歇性逆传,采用心室RS2刺激法进行标测与消融。6例冠状窦电极显示激动的先后顺序不明显,其中1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和心房侧均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多次试放电失败,最终在左中间隔消融;另5例消融导管在明显高于冠状窦电极的部位才标侧到满意靶图。10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始终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或反复消融仅能一过性阻断旁道,改动脉途径逆行法心房侧消融。7例心室起搏下消融不成功而采用窦性心律下放电。结果全部病例消融成功。结论极少数左侧房室旁道由于其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往往需采用不同的标测和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24例左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特殊心电现象与处理对策。方法1例左后侧壁显性房室旁道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改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其结构。2例射频消融后旁道呈间歇性逆传,采用心室RS2刺激法进行标测与消融。6例冠状窦电极显示激动的先后顺序不明显,其中1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和心房侧均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多次试放电失败,最终在左中间隔消融;另5例消融导管在明显高于冠状窦电极的部位才标侧到满意靶图。10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始终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或反复消融仅能一过性阻断旁道,改动脉途径逆行法心房侧消融。7例心室起搏下消融不成功而采用窦性心律下放电。结果全部病例消融成功。结论极少数左侧房室旁道由于其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往往需采用不同的标测和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24例左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特殊心电现象与处理对策.方法 1例左后侧壁显性房室旁道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改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静脉窭造影了解其结构.2例射频消融后旁道呈间歇性逆传.采用心室RS2刺激法进行标测与消融.6例冠状窦电极显示激动的先后顺序不明显,其中1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和心房侧均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多次试放电失败,最终在左中间隔消融;另5例消融导管在明显高于冠状窦电极的部位才标侧到满意靶图.10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始终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或反复消融仅能一过性阻断旁道,改动脉途径逆行法心房侧消融.7例心室起搏下消融不成功而采用窦性心律下放电.结果 全部病例消融成功.结论 极少数左侧房室旁道由于其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往往需采用不同的标测和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例特殊疑难射频消融病例,探讨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3例右侧旁道,其中1例为右侧显性旁道,术中导管机械刺激诱发心颤动,采用单极标测消融成功,另2例为右侧隐匿性旁道,采用“窦-室-窦”标测法,于窦下放电阻断旁道。2例左侧隐匿性社道,其中1例为房室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终止时长时间窦性停搏,反复晕厥,即“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其伴随症状也消失,另1全炙左后间隔隐匿性慢传导旁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电位标测法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3例ILVT病人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2-8-2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左后分支电位(LPP)和蒲氏纤维电位(PP),寻找室性心动过速时最早的PP为消融靶点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射频消融术中一次放电成功率、总成功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 23例中有21例能记录到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1.3%(21/23);一次放电消融成功率78.3%(18/23),总成功率100%(23/23)。术后随访1~3年,只有1例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4.3%,远期成功率为95.7%(22/23)。射频消融手术时间(95±20)min,X线曝光时间(16±5)min。结论 P电位标测法使ILVT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靶点的标定更简单易行,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匿性间隔旁道的诊断及射频消融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心动过速时心房激动顺序呈向心性分布且无房室传导跳跃者分别进行不同刺激:(1)心动过速时希氏束不应期内分别于右室心尖部及心底部BS2刺激;(2)右室心底部和心尖部的S1S1递增刺激,比较VA差值;(3)右室起搏下静注ATP,用以上3种方法诊断为隐匿性间隔旁道后,分别于右室起搏下放电消融和在心动过速或心房起搏下放电消融。结果:28例隐匿性间隔旁道,13例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希氏束不应期内RS2刺激心底部对诊断隐匿性间隔旁道的临床 准确性为90.2%,刺激心尖部为82.9%,S1S1刺激心底部和心尖部的VA差值的临床准确性为78.2%,静注ATP的临床准确性为63.4%。右室起搏放电消融12例,有3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6例在心动过速和心房起搏下放电消融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隐匿性间隔旁道与不典型AVNTR的鉴别,以心动过速时希氏束不应期内RS2刺激右室心底部临床准确性最高。S1S1刺激心底部与心尖部的VA差值对进行二者的鉴别意义也较好,静注ATP可靠性差。在心动过速及心房起搏下射频消融隐匿性间隔旁道较安全,不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疑难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例特殊疑难射频消融病例,探讨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3例为右侧旁道,其中1例为右侧显性旁道,术中导管机械刺激诱发心房颤动,采用单极标测消融成功.另2例为右侧隐匿性旁道,采用“窦-室-窦”标测法,于窦律下放电阻断旁道。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其中1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终止时长时间窦性停搏,反复晕厥,即“快一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其伴随症状也消失.另1例为左后间隔隐匿性慢传导旁道,测△HA为32ms,得以确诊。1例为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胸廓畸形,心血管严重移位.导管操作困难。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结论:特殊类型疑难病例消融成功的关键是,根据各自特殊的电生理和解剖特点,采取针对性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间隔旁道并非少见 ,其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AV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AVNRT)的电生理极为相似 ,都呈向心性分布 ,两者鉴别极为重要。我院自 1994年以来射频消融 2 2 7例 ,其中隐匿性间隔旁道 2 5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5例中 ,男 11例 ,女 14例。其中 6例合并冠心病 ,其余病例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射线检查均正常。前间隔旁道 5例 ,中间隔旁道 3例 ,右后间隔旁道 10例 ,左后间隔旁道 7例。 2 5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病史 ,均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 ( RFCA)所证实为隐匿性间隔旁…  相似文献   

9.
宋涛  黄从新  姚园  杨波  江洪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197-1199
【目的】阐述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本组共6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的局灶性房速,冠状静脉窦口位置通过冠状静脉窦造影确定。如标测的最早激动点位于冠状静脉窦口周1cm范围以内的区域并在此消融成功,则认为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冠状窦口的房速。【结果】6例房速均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消融成功,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P波起点31~50(39±12)ms。本组房速体表P波具有以下特点: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向波,Ⅰ导联呈等电位线或低幅正向波,aVL导联呈正向波,多数病例V1导联P波前半部分为等电位线,后半部分为正向波,胸前导联P波由右向左在V3~V5导联逐渐移行为负向。【结论】冠状静脉窦口附近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左侧心外膜旁道常用主动脉逆行法。我科目前成功地经冠状静脉窦消融了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左侧旁道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34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心慌 2年入院。发作时心电图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为狭窄型QRS波心动  相似文献   

11.
射频导管消融 (RFCA)是根治房室旁道参与的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唯一手段 ,其关键在于准确地进行旁道定位。目前 ,通过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房室旁道部位已不困难 ,但临床实践中体表心电图仍是最常用的手段。心电图旁道定位虽不能直接指导 RFCA,但可评估 RFCA疗效 ,为心腔内标测和消融途径的选择提供参考〔1〕。我们分析经RFCA治疗的 1 0 2例房室旁道患者心动过速时 ST T特点 ,探讨伪“冠状T 、 、a VF”波在房室旁道定位中的价值。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RFCA的 1 0 2例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OAV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双上腔与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射频消融治疗,总结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双上腔与双下腔静脉畸形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发作性心悸2年入院。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但患者存在双上腔与双下腔静脉畸形,且管状静脉窦粗大,不能按常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谨慎操作,在管状静脉窦前壁内消融成功,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随访2.5年,心动过速未复发。结论合并静脉畸形的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治疗难度大,需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完成,一旦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停止放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正常心脏室速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与室速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后者以激动顺序标测法定位,以记录心动过速时较体表心电图QRS提前≥20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局部电位处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患者室速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心室2例,左心室10例,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IVT,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分析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射频消融方法。结果:18例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复发1例。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性:显性旁路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隐匿性旁路在心室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标测逆传A波顺序及最早心房激动处;房室结双径路在三尖瓣环下进行标测记录小A大V波,其间无希氏电位的部位放电消融,出现房室交界区心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48岁。主因"阵发性心悸1周"入院。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常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均无异常,拟行射频消融术。术中经导管植入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电极失败,并探及左侧旁路最终完成消融。术后CTCA显示冠状静脉经CS全部回流入左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CA)治疗9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方法和结果。方法分别行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搏标测法,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6例ILVT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起始点提前(34.6±8.9)m s(25~58 m s),2例IRVT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 2例成功消融的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男性, 48岁,阵发性心悸 1年余,女性, 53岁,阵发性心悸半年余,均诊断为特发性房颤. 24h动态心电图发现频发房早及由房早触发的房颤.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 His束及冠状静脉窦,置 6 Fpigtail造影管于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显示双侧上肺静脉开口.两次房间隔穿刺,将两根 8Fswartz鞘管送入左房,经鞘管送入肺静脉环状多极电极( Lasso)于左上、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周围.标测到肺静脉电位( PVP),普遍温控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于 PVP最明显处温控法( 55~ 60℃)放电.结果消融成功, PVP消失.随访 2.5个月无房颤发作.结论采用肺静脉口点消融是治疗局灶性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2):1346-1347
由于前中间隔旁道所处部位解剖结构复杂 ,邻近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希氏束和房室结 ,导致其电生理现象复杂 ,射频消融时造成完全房室阻滞的危险性较大 ,因此技术要求高 ,难度大[1,2 ] 。作者总结本人所完成的 2 4例前中间隔旁道射频消融术方法和经验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部位旁道诊断的准确性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自本人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月在厦门心脏中心完成的2 4例前中间隔旁道患者。所有患者均因反复发作心动过速或每次发作不能自…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44岁,初次发作,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无明显降低,体表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11下传,房率300次/min),A型预激综合征,用药后3小时终止发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室游离壁房室旁路。心内膜标测发现距冠状静脉窦口5cm处为心室“最早激动点”,用蓝色大头导管在该处进一步标测示:小A大V,A—V波融合,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ms,以30W在该处放电消融,4秒时出现A、V波分离,继续放电60秒,巩固治疗。然后采取心脏电生理程序刺激法,均未诱发出房扑,心室率140次/min时即出现文氏现象,亦无其它旁路及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消融方法。方法:对12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源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以激动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IVT消融成功率91.6%(11/12),1例ILVT在第3次复发射频消融后发生双束支阻滞而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对有效靶点周围进行线状或环状消融,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