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胸外科高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开胸手术的96例高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试验组42例(术后第1~7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抗-Xa活性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表现,同时观察糖尿病对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PT延长,Fib、D-D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的Fib、D-D较试验组升高(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抗-Xa活性较术前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照组出现1例肺血栓栓塞症,试验组无一例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胸外科高龄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早期给予适量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治疗,有利于改善高凝状态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全肺切除术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肺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肺切除组(16例)和肺叶切除组(3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1、3、5、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全肺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全肺切除组PT高于肺叶切除组(t=2.345,P=0.023),术后5 d全肺切除组APTT高于肺叶切除组(t=2.456,P=0.017),术后1 d全肺切除组Fib[(5.2±0.6)g/L]与肺叶切除组[(4.4±1.3)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肺切除较肺叶切除手术方式更加重肺癌患者的高凝血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行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组合物理干预措施对脾破裂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急诊手术室行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联合足底动静脉泵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后第3天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应用床旁超声观察患者下肢股静脉管径和股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第1天、第7天、1个月及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后第3天PT、APTT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PT、APTT和D-D组内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当日及术后第3天的PT和APTT长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后第3天股静脉管径和股静脉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六项指标在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分为多发伤组34例与严重多发伤组46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初始凝血指标(PT、APTT、TT、Fib、D-D、PLT)、血栓弹力图(R值、K值、a角和MA值),分析上述参数对急诊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分级的价值。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的α角、MA值均高于严重多发伤组,R值、K值均低于严重多发伤组(P<0.05)。多发伤组的PT、APTT、TT、D-D的值均低于严重多发伤组,Fib、PLT高于严重多发伤组(P<0.05)。经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值、K值与PT、APTT、TT、D-D呈正相关,与Fib、PLT呈负相关;α角、MA值与PT、APTT、TT、D-D呈负相关,与Fib、PLT呈正相关(P<0.05)。MA值诊断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效能较高,MA值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cut-off为42.45 mm, AUC为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情况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就诊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并发DVT 10例,未并发DVT 6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TT、APTT、PT、FIB以及D-D。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T、APTT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并发DVT者与无DVT者的TT、APTT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并发DVT者的FIB及D-D均高于无DVT者;与术前比较,术后3 d并发DVT者与无DVT者的FIB及D-D均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创伤性四肢骨折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指标发生改变,并发DVT者的FIB、D-D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在急性中毒血液灌流中的效果。[方法]将浙江省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随机分成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每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血液灌流前后凝血功能(APTT、PT、TT)、血小板(PLT),灌流器及管路凝血、机体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后PLT、APTT、PT、TT无明显变化(P均0.05),普通肝素组治疗后PLT减少,APTT、PT、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路凝血发生率:普通肝素组11.67%,低分子肝素组1.67%;出血发生率:普通肝素组18.33%,低分子肝素组5.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血液灌流时抗凝作用强而不易引起出血,是首选抗凝药物,并且无需在灌流后常规做凝血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PE患者366例,包括轻度PE(mPE组)患者159例和重度PE(sPE组)患者207例,另选同期接受产检的正常妊娠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PLT水平。结果 PE患者孕早、中、晚期,PT逐渐缩短,TT和APTT先降后升,FIB先升后降,D-D逐渐升高,PLT逐渐降低;孕晚期sPE组的PT、APTT、TT及D-D显著高于mPE组和对照组,FIB和PLT显著低于mPE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PE患者存在内、外源性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液呈异常高凝状态,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凝血四项及D-D、PLT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89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n=62)和非DVT组(n=227), 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四肢骨折患者PT、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Logistic有序逐步回归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289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血清D-D、sVCAM-1、P-selectin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DVT组与非DVT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术前、术后PT、APTT与非DVT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D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5项用于低分子肝素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解痉、降压、镇静及扩容、利尿治疗(常规治疗组),或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低分子肝素组),两组均治疗3~5d。同期产前检查健康60例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凝血5项(PT、APTT、TT、Fib、D-二聚体)及TEG参数指标。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T、TT、APTT低于对照组,FIB、D-D高于对照组,R值、K值低于对照组,α角、MA及CI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5项及TEG各参数指标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治疗后PT、TT、APTT升高,FIB、D-D降低,TEG中R值、K值升高,α角、MA及CI值降低(P均0.05)。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PT、TT高于常规治疗组,D-D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APTT、FIB两组无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组R值、K值高于常规治疗组,α角、MA及CI值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结论:TEG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凝血功能效果优于凝血5项,提示临床上可将TEG作为评价重度子痫前期凝血功能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创伤骨折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分别检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以及凝血酶原片段(F1+2)。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APTT与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IB、D-D、TAT以及F1+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AP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3 d的FIB、D-D、TAT以及F1+2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存在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特别是FIB、D-D、TAT以及F1+2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填充骨水泥时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对患者的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未预先用药;实验组股骨颈骨折在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2小时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两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FIB、TT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缩短,FIB和D-二聚体在注入骨水泥后增多,APTT及TT在骨水泥注入前后变化不明显。实验组中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TT及FIB变化不明显,D-二聚体增多。结论骨水泥充填前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凝血指标的波动,减少血管内凝血发生的机会,对早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味骨一方在预防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骨一方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手术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四项指标变化。结果 60例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30%,其中治疗组发生3例DVT,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2例DVT,发生率为6.66%,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术后14d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7例于用药10d后身上出现散在出血点,而治疗组仅1例出现这种现象,两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骨一方具有明显的抗凝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脊柱骨折截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味骨一方在预防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骨一方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手术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四项指标变化。结果 60例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30%,其中治疗组发生3例DVT,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2例DVT,发生率为6.66%,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术后14d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7例于用药10d后身上出现散在出血点,而治疗组仅1例出现这种现象,两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骨一方具有明显的抗凝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脊柱骨折截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9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TAC方案)前后检测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化疗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较化疗前显著升高[(3.42±0.50) g/L比(2.44±0.46) g/L、(267.83±61.34)×109/L比(174.18±48.65)×109/L],D-二聚体(D-D)较化疗前显著降低[(176.32±101.41) mg/L比(214.55±106.3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D降低68例,其中化疗有效53例(77.9%,53/68),无效15例(22.1%,15/68);升高22例,其中化疗有效9例(40.9%,9/22),无效13例(59.1%,13/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后PLT降低10例,其中化疗有效3例(3/10),无效7例(7/10);升高80例,其中化疗有效59例(73.8%,59/80),无效21例(26.3%,2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凝血相关指标的异常,化疗后可能导致Fib、PLT升高,D-D降低,因此化疗期间有必要监测Fib、PLT、D-D水平.D-D和PLT水平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疗效。方法:将60例子痫前期患者分为3组:子痫前期合并FGR肝素治疗组、子痫前期合并FGR传统治疗组和子痫前期不合并FGR组,每组各20例;选取同期正常住院待产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胎儿生长情况、生物物理评分,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记录羊水、胎龄、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合并FGR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肝素治疗组:胎儿生长情况明显改善,生物物理评分及羊水指数明显提高,胎龄显著延长、新生儿体重显著增加,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显著提高,P<0.05。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PLT、PT、APT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治疗子痫前期合并FGR是较为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黄海舟 《现代医院》2009,9(8):33-35
目的探讨体重调整固定剂量普通肝素皮下注射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髋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及实验组29例,分别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普通肝素治疗,两药均为术后12~24h皮下注射,每天2次,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决定,疗程为7d。记录术中术后输血总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计算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输血总量及术后伤口引流液总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固定剂量普通肝素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彩超检测结果,将并发PVH-IVH的NRDS早产儿分为轻度PVH-IVH组42例和重度PVH-IVH组13例,并以同期未发生PVH-IVH的NRDS早产儿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3组早产儿生后48h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轻、重度PVH-IVH组较对照组PT、APTT、TT、D-D升高(P<0.05),Fbg、PLT均下降(P<0.05),且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NRDS早产儿凝血功能变化与PVH-IVH密切相关,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参与了NRDS早产儿PVH-IVH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111例肝病组的凝血醇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并组比较。结果PT、APTT、Fbg、D—D在急性肝炎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漫性肝炎、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说明PT、APTT、Fbg、D—D检测对轻度肝病的意义不大,但可预计重症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及可能伴有隐匿型DIC,以上凝血及纤溶指标,有助于预防DIC的发生、判断病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