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患者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收治的116例DTIH患者和123例非DTIH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分组进行对比.结果 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13.35±6.72)×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12.78±6.43)×109/L,明显高于首次及多次头颅CT检查均未见颅内血肿患者[白细胞计数(9.72±3.09)×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7.64±2.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头颅CT检查即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和非DTIH患者人院时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协助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对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60例单纯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非白细胞升高组(38例)及白细胞升高组(22例),分别检测其CRP、PCT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非白细胞升高组与白细胞升高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54) mg/L比(8.01±11.15) mg/L,P>0.05].非白细胞升高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白细胞升高组(0.422±0.183比0.626±0.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5 μ g/L为细菌感染判定标准,白细胞升高组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白细胞升高组[68.2%(15/22)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作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水平与感染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升高的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伴白细胞升高患者116例,均未使用抗生素,仅给予内科治疗,统计、比较入院第1天及第3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所有入选患者治疗第3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酮症与不伴酮症患者第1天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二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白细胞升高与感染无直接相关性,无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且糖尿病酮症患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新确诊的青年冠心病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青年人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依据Gensini评分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A组59例和B组47例,对白细胞参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LR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NLR与青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败血症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败血症患者26例(败血症组)、局部感染患者23例(局部感染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外周血CD64、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结果 败血症组治疗前外周血CD64表达为5.87±0.90,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的4.52±1.12和对照组的2.09 ± 0.59(P<0.01);败血症组抗生素治疗2周后外周血CD64表达水平为3.89±0.8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的CD64、CRP、N%和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0.885、0.823和0.801,其中CD64面积与其他三个数据非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CD64取临界值为4.29时,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7.5%.均优于CRP的诊断价值.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败血症,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对1~3岁幼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诊的1~3岁感染性腹泻患儿263例,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性腹泻组99例,病毒性腹泻组164例,收集同期同年龄段151例正常体检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比较细菌感染性腹泻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幼儿、正常幼儿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特点,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有诊断意义的项目并计算其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性腹泻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8、0.84及0.85,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AUC分别是0.79、0.85;细菌性腹泻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病毒性腹泻组(P0.05),AUC是0.61;病毒性腹泻组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1~3岁幼儿感染性腹泻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意义,白细胞计数可辅助鉴别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型流感儿童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分析奥司他韦联合脾氨肽治疗甲型流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3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以流感样症状就诊并经鼻咽拭子检测甲流抗原阳性的179例3~14岁患儿作为甲流组;选取同期3~14岁健康体检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差异。按就诊次序奇、偶数法,将179例甲流患儿分为治疗组90例,观察组89例。治疗组采用奥司他韦口服抗流感治疗;观察组采用奥司他韦+脾氨肽联合口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流感样症状的缓解时间。结果甲流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单核细胞百分比(MO)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和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观察组发热、咽痛、肌肉酸痛及咳嗽消失时间显著短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甲流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显示NE、MO百分比显著升高,而LY、EOS百分比显著降低。因此,早期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对甲流及时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早口服奥司他韦+脾氨肽治疗甲流能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过度应用抗生素,降低住院比例,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临床获益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甲型流感感染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外周血白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甲型流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相关指导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临床收治甲型流感患者98例和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98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感染甲型流感病毒为标准将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免疫学指标、外周血白细胞、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的IgG和IgM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患者补体C3和补体C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的CD3~+CD4~+和CD3~+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的TNF-α、IL-12、IL-18、IL-6和IL-8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嗜中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IgG和IgM降低、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升高,同时T细胞亚群会发生异常改变,患者的各类炎症细胞因子会呈现出高表达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重跑训练对机体免疫指标的即刻影响。方法 7名女大学生在负重条件下(自身体质量负重和附加受试者体质量5%负重)进行跑步训练。跑步方案:热身跑速度为3.0 km/h,1%坡度,热身跑3 min后开始正式实验,跑步起始速度为4.0 km/h,1%坡度,跑步速度每3 min增加1 km/h直至受试者力竭为止。分别采集受试者训练前、训练后即刻静脉血4 m L,3 mL用于血常规检验分析,1 mL用于血乳酸检验分析。结果 2组受试者训练后白细胞总数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自身体质量负重组训练后受试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不论何种负重跑训练,受试者训练后的其他分类指标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自身体质量负重组训练后受试者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附加负重组训练后受试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自身体质量负重组训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训练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训练前、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加负重组受试者训练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自身体质量负重组训练后,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自身体质量负重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训练后的呼吸商与淋巴细胞计数,最大心率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乳酸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 2组受试者训练后呼吸商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此外,自身体质量负重组受试者的呼吸商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负重训练对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可使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运动强度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疾病158例,收集同期我院收治的非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149例,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三组血清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细菌性感染组PCT、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PCT阳性率、WBC计数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对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患儿作实验组和50例同期住院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未见或正常患儿作对照组,采咽拭子胶体金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及采血进行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并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例。结果实验组病毒阳性61例阳性率87.1%、对照组阳性8例阳性率1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大于10%的分别占了86.4%和80.0%,甲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在5%~10%的分别占了70.6%和66.7%。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对于筛查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临床意义,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对于筛查病毒感染性疾病类型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卵巢癌行化疗患者34例(卵巢癌组),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5+等指标,分析各淋巴细胞亚群情况.结果 卵巢癌组患者外周血CD3+、CD4+以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524±0.1121比0.6685±0.0869、0.3183±0.0864比0.4139±0.0524、1.06±0.29比1.43±0.21),CD4+CD25+较对照组显著上升(0.1026±0.0418比0.0287±0.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化疗后1周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周CD3+、CD4+以及CD4+/CD8+均较化疗前显著升高,CD4+ CD25+较化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化疗可改善卵巢癌的免疫抑制状态,恢复正常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Methods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ovarian cancer group)who accepted chemotherapy were collected.Thirty healthy women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The lymphocyte sub-cluster CD3+,CD4+,CD8+ and CD25+of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The peripheral blood CD3+,CD4+ and CD4+/CD8+ in ovarian cancer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0.5524±0.1121 vs.0.6685±0.0869,0.3183±0.0864 vs.0.4139±0.0524,1.06±0.29 vs.1.43±0.21),CD4+ CD25+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0.1026±0.0418 vs.0.0287±0.0132),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bserved 1 week after chemotherapy(P>0.05).Three weeks after chemotherapy,the CD3+,CD4+ and CD4+/CD8+ in ovarian cancer group were higher and CD4+ CD25+ was lower,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 The ratio of lymphocyte sub-cluster is imbalance in the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immunosuppression condition and recovery the ratio of lymphocyte sub-cluster in the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MG)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17例MG患者,其中6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1例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自愿献血者1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s及Fas的表达.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36.75±11.56)%比(26.31±9.00)%],CD4-CD8-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30.56±9.72)%比(42.96±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18);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表达高于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6.75±11.56)%比(25.2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CD8+Fas+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46.10±7.13)%比(31.22±13.00)%,(62.86±12.29)%比(45.5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3).糖皮质激素治疗组CD8+Fas+表达高于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62.86±12.29)%比(50.84±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MG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具有影响.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MG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Fas-mediated apoptosis an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in myasthenia gravis (MG). Methods In 17 patients with MG, 6 patients receive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and 11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out glucocorticoid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Meanwhile, 13 healthy cases were selected as healthy control group. CD4,CD8 and Fas expression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in three groups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36.75 ± 11.56)% vs. (26.31 ±9.00)%, P = 0.027],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30.56 ± 9.72)% vs.(42.96 ± 11.54)%, P =0.018].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36.75 ± 11.56)% vs. (25.24 ±7.63)% ,P =0.019]. The percentages of Fas+ and CD8 +Fas+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46.10 ± 7.13)% vs. (31.22 ± 13.00)%, P=0.006; (62.86 ± 12.29)% vs. (45.59 ±11.50)%, P = 0.003]. The percentage of CD8+ Fas+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62.86 ± 12.29)%vs (50.84 ± 8.31 )%, P = 0.034]. Conclusions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may have influence o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MG. Fas-mediated apoptosi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 of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in MG.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4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1、Th2细胞的百分比;并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含量。结果MPP患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0.03±9.37和30.25±7.11,较对照组65.88±8.83和36.55±6.01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为14.26±5.78,对照组为21.08±6.83,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和B1细胞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43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和IgA均无明显差异,IgM较对照组稍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且Th1型细胞受抑制,而Th2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相对优势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35名健康入(A组)、3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B组)、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3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以及NK细胞,并分析各组间免疫细胞表达差异性.结果 C、D组CD4+ 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32.45±10.45)%、(29.54±11.55)%较A、B组的(38.05±10.15)%、(37.17±11.22)%,明显降低,而CD8+ 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36.15±11.56)%、(38.45±10.35)%,较A组的(30.14±11.25)(%),明显升高(P<0.01); NK细胞则表现为C、D组平均值为(15.23±6.38)%、(12.07±5.95)%,较A、B组的(22.05±7.15)%、(20.32±7.67)%,明显降低(P<0.05),以D组降低最为明显,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比降低,CD8+ T淋巴细胞升高;通过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检测可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为临床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银屑病(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择36例寻常性PSG患者(PSG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sCD14表达水平。结果: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联mCDl4的表达水平为(6.20±2.20)%,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7.30±2.40)%、(4.70±2.2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浓度平均为(1.39±0.38)μg/mL,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1.42±0.39)μg/mL、(1.21±0.44)μg/mL,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有于进一步探讨PSG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s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研究流感样病例的监测结果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7-14日350例流感样病例进行快速病毒学检测.同时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按是否应用抗生素分为抗生素组146例,未用抗生素组204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350例流感样病例年龄在20~29岁多于其他各年龄段(P<0.05);抗生素组咳嗽、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的发生率及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未用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组为(2.5±1.5)d,未用抗生素组为(2.4±1.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重视建立完善的流感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收集、分析流感样病例的发生频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随诊、有的放矢进行生物学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非耐药(DS)及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某医院及某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其中DS肺结核患者20例,MDR肺结核患者15例)以及医院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 γ、白细胞介素(IL) 10,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DS肺结核组、MDR肺结核组及对照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CD3+[(1 426±485)/μL]、CD4+[(825±306)/μL]、CD8+T淋巴细胞[(516±213)/μL]绝对值最高,MDR肺结核组最低[分别为(746±358)/μL、(461±204)/μL、(213±101)/μL]。3组间IFN 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浓度 [(65.04±36.31)pg/mL]最高,MDR肺结核组 [(23.32±14.04)pg/mL]最低。3组间IL 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痰菌阳性肺结核及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清IFN 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可能促进了结核病情进展,且可能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留观区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流感样症状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流感患者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接诊的180例流感样症状患者,比较不同月份的发病例数。按流感快速抗原检测结果分为流感组与非流感组,流感组为临床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9例;年龄15~94岁,平均(36.82±16.43)岁。非流感组按照与流感组相同的性别年龄比例选取90例有流感症状但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17~89岁,平均(37.35±15.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2组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并比较各种观察指标之间的流感快速抗原检出率。 结果流感在12月及1月发病例数高于其他月份。流感组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流感组[(6.71±2.40)×109/L vs (9.08±4.91)×109/L,(0.97±0.49)×109/L vs (1.29±0.75)×109/L];常见临床症状中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低热13例(40.60%),中度热46例(54.80%),高度热42例(56.0%),不同体温的患者之间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痛45例(50.00%),头痛29例(39.20%),乏力13例(50.00%),咽痛40例(47.10%),咳嗽60例(45.80%)。除头痛外,其他各种症状的患者流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流感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流感患者感染指标低于非流感患者。流感快速抗原检测敏感性较低,头痛有可能是比较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