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收治的418例手足口病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418例,男216例,女202例,男女比例1.06∶1,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其中1~3岁最多,占76%。普通病例292例,重症病例121例,危重病例3例,除2例因肺出血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7d。结论手足口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是1~3岁,时间主要集中4~7月份。我县今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早,高峰出现早,重症病例较往年多。手足口病是儿科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重症者病情进展快,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期诊断,早期抢救,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疱疹、丘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儿童中常见流行,我国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不断有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并在5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2008年3月以来,我国以安徽省阜阳县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短时间内即出现22例死亡[1],2010年5月至7月,笔者在北京地坛医院进修时,门诊及住院部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共收治580例,其中68例为重症手足口病,1例因脑干脑炎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5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52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28例患儿中,发病年龄以1~3岁为多,占76.5%,523例患儿有典型的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手足臀部斑丘疹及疱疹,病程中88.5%以上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发热,8%有惊颤现象,6例患儿皮疹不典型,出现意识障碍及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36例,降低68例,CRP阳性188例,心电图236例有ST—T改变,心肌酶升高58例,肝功能轻度升高32例,血糖高22例,胸片肺纹理增粗262例。经用利巴韦林等治疗,重症患儿予静脉丙球。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收住院12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21例,男68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6个月~6岁,平均2.3岁,其中<3岁者97例,占81.6%,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21例病例中,重型116例,危重型5例。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粪便EV71阳性者78例,占66.67%。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天数6.8d。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观察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50~100mg,每日3次;双黄连颗粒口服3~10g,每日3次;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5~20mg;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经过3~7d治疗后,本组患儿治愈498例,好转80例,无重症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流行持续3个月,间隔2~3个月后出现一次高峰,及时诊断、给予抗病毒、中药、抗生素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应做好手足口病的卫生防疫、控制隔离工作,防止病情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本院PICU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肠道病毒检出阳性率为72.2%(26/36),其中EV71占65.4%(17/26),CA16占23.1%(6/26)。年龄〈3岁的患儿占88.9%,平均年龄为2.86岁。神经系统受累32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6例,仅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成功。误诊3例,均在入院24h内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年龄〈3岁的患儿,尤其是2岁左右的患儿。EV71感染仍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多见,一旦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抢救成功率极低。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多见]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三岁以下年龄组儿童高发。主要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疱疹为特征的疾病,重者可危及生命。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现将我院2009年4~8月份收治住院的203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我国于1982年开始有所报道,特别是2008年一季度开始在安徽阜阳爆发,出现死亡病例,而后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引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结论 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患儿.当大面积暴发流行时,必须集中隔离治疗,采取及时、有效地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儿童手足口病2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8例HFMD患儿中,密切接触史62例;临床表现中发热123例(59.1%),手足皮疹202例(97.1%),口腔疱疹175例(84.1%),臀部皮疹128例(61.5%),咳嗽35例(16.8%),腹痛22例(10.6%),呕吐14例(6.7%),有嗜睡、抽搐等神经症状13例(6.3%);重症病例32例(15.4%);一般病例以抗病毒为主,重症病例给予甘露醇、同时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松龙等治疗。该组20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其中145例在7d内治愈。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只要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尤其是将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松龙尽早应用于重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79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较往年明显增多,2-7月份为发病高峰(84%),好发于1-5岁儿童(87%),男女患病率为1.2:1,临床特征包括疱疹主要分布于手足99%、口腔黏膜89%,发热35%,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0%,消化系统症状4%,呼吸困难15%,其中肺水肿、肺出血1%,心血管症状11%;107份标本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54%,CAV16阳性35%;患儿预后良好,但危重症较往年增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死亡1例。结论本次流行高峰为2-7月份,较往年提前,好发于1-5岁儿童,本次流行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掌握危重症的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肺水肿等表现,最常见引起的肠道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16型(CoxA16)、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近年来国内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将我院2009年3至7月收治的HFMD患儿的临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