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化的意义,我们对63例EH病人做动态血压监测,其中Ⅰ期23例,Ⅱ-Ⅲ期40例,有左室肥厚22例,并以正常20例为对照组。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EH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Ⅱ-Ⅲ期高于Ⅰ期组,有非常显著差异,Ⅰ期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Ⅱ-Ⅲ期中,有LVH组高于无LVH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2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肥厚情况分为肥厚组(n=52例)和非肥厚组(n=74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指标及血压变异性,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高于非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 SBP 与dSSD、nSSD为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 SBP 与dSSD、nSSD是影响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平稳控制血压对防止左室肥厚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日间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将124例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脉功能测定仪观察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动脉弹性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均较杓型组降低。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患者(P<O.05)。  相似文献   

8.
9.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尽夜节律特征。方法:对50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白昼的平均血压高于夜间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峰值在6-12时,次峰在12-18时,与其它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患者按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49例)与非杓型组(83例),对患者行横断面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及24 h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组年龄>60岁、合并靶器官损害、超重和肥胖、睡眠质量差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杓型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也显示年龄增长(OR=1.071, 95%CI 1.027~1.117)、靶器官损害(OR=5.457, 95%CI 2.134~13.959)、体质指数>24 kg/m2(OR=4.341, 95%CI 1.652~11.411)、睡眠质量差(OR=2.579, 95%CI 1.039~6.403)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老年人、有靶器官损害、超重和肥胖、睡眠质量差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疗效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及早期预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压测值,显示与高血压靶器官并发症有更密切的关系.动态血压监测在一日内可提供很多个血压测值,可全面地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有助于决定治疗、选择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蛋白尿的关系以及降低夜间血压对蛋白尿的影响,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蛋白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每日分别于晨起或睡前口服氯沙坦50~100mg治疗1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清蛋白、血脂、肌酐、钾、钠,24h尿白蛋白定量,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以及血压节律的变化对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非杓型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治疗前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2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睡前服用氯沙坦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及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眠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方法  13 0例高血压病人分为睡眠不良和睡眠正常两组 ,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服用氨氯地平前后 ,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睡眠不良和睡眠正常两组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人睡眠不良与血压的非杓型节律相关 ,每d 1次服用氨氯地平 7.5mg能改善睡眠不良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和睡眠。结论 氨氯地平可改善睡眠不良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和睡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16.
包艳春 《医学综述》2014,(14):2614-26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为高血压组,体检正常者140例为血压正常组。分别于7: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7:00(夜间)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血压变异性、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LVPWT、IVST、LVIDd和LVMI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131.8±14.8)mm Hg vs(124.2±15.8)mm Hg、(80.6±9.2)mm Hg vs(75.3±9.6)mm Hg、(12.3±3.1)mm Hg vs(10.2±3.2)mm Hg、(8.9±2.5)mm Hg vs(7.8±2.5)mm Hg、(10.7±3.2)mm vs(9.6±2.9)mm、(11.9±1.9)mm vs(9.2±1.9)mm、(53.1±7.4)mm vs(49.5±8.2)mm、(45.2±5.2)g/m2vs(42.1±6.4)g/m2(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其心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S)患者认知情况目前仍不清楚,且其与脑血管反应性(CVR)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评估ACS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与CV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9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就诊或住院的ACS患者102例,并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VR受损侧别 及受损情况将ACS患者分为左侧CVR(LCVR)正常组30例,LCVR受损组23例,右侧CVR(RCVR)正常组28例,RCVR受损组2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屏气指数(BHI)检测以评估ACS患者的CVR,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内动脉狭窄度,韦氏智力量表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结果 5组BHI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VR正常组、LCVR受损组、RCVR正常组、RCVR受损组颈内动脉狭窄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VR受损组词汇得分低于其余4组,RCVR受损组填图、图形拼凑得分低于其余4组(P<0.05)。LCVR受损组词汇得分与BHI呈正相关(r=0.713,P<0.05); RCVR受损组填图、图形拼凑得分与BHI呈正相关(r=0.622,P<0.05;r=0.647,P<0.05)。结论 ACS患者中CVR降低者存在部分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认知领域与狭窄颈动脉同侧半球的功能相关,且认知功能下降程度与CVR降低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董建新  鲁跃华 《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目的:了解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特点及血脂异常等羔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否有差异,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男性患者比率、平均年龄、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ABPM所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对CAS病变形成的影响更明显,男性比女性、年长、血脂异常程度愈重,对CAS痛变形成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爱军  郭宏伟  冯琼  杨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90-2894
背景 处于正常高值血压阶段的患者,随着动脉血压的节律和绝对值的改变,以及受代谢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必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 对比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与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者24 h动态血压指标及代谢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和代谢是否产生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初诊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相关代谢指标及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情况。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CD36基因缺陷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初诊正常高值患者共检出31例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检出率为15.5%。观察组体质指数(BMI)、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MAP)、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5.649,95%CI(4.235,14.376)〕、24 hMAP〔OR=5.836,95%CI(4.459,15.132)〕、非杓型血压〔OR=6.228,95%CI(5.876,16.812)〕、TG〔OR=4.348,95%CI(2.247,10.168)〕、HOMA-IR〔OR=4.134,95%CI(1.630,5.245)〕是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发生率达15.5%,血压和代谢可能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诊室血压正常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调查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门诊就诊的232例曾有1次诊室血压升高病史而本次就诊时诊室血压正常的未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成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生化检查.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水平、体质指数、心率、血清肌酐、空腹血糖、血脂及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诊室血压正常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8.3%,男性患病率为58.3%,高于女性的41.2%(x2=6.634,P=0.010).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5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8,P=0.008);随着血压水平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x2趋势=6.978,P=0.0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平均偶测舒张压、心率、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本次诊室血压正常患者的患病率为48.3%,男性多发,随着偶测血压级别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吸烟、心率、舒张压、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与高血压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