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一种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1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该入路是切除三脑室前部及三脑窒内颅咽管瘤的最佳入路,术野暴露清楚,直视下操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切除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切除的三脑室内颅咽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尿崩症、内分泌功能紊乱、缄默、体温调节障碍、癫痫等。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为切除三脑室内颅咽管瘤最佳入路之一;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围手术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三脑室肿瘤按生长部位分为前、中、后部肿瘤,周围有许多重要结构,肿瘤切除困难,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但要获得比较宽阔的术野很困难,在选择手术入路时,按肿瘤的解剖部位、大小以及肿瘤的病理结构都必须考虑。2006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脑外科采取以胼胝体一穹窿人路切除三脑室肿瘤,该入路按生理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损伤小,且直视下操作,不易造成穹窿、丘脑、大脑、内静脉、丘纹静脉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好,肿瘤全切除率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经胼胝体一透明隔穹窿间人路到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国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和测量有关数据.结果 .冠矢点位置较为恒定,距眉间约(125.9±6.76)mm;冠矢点前1cm到4cm范围内85%无额静脉或粗大的桥静脉;在冠矢点前2cm到第三脑室最顶端的连线上,其到胼胝体的距离是(39.33±3.05)mm,胼胝体的厚度为(6.63±1.32)mm,透明隔的上下径为(9.75±3.23)mm,穹窿的厚度为(3.84±0.69)mm;10例标本中有9例存在明显的透明隔间腔;穹窿可切开的长度,平均为(22.19±8.37)mm;胼周动脉的平均管径为(1.31±0.34)mm;胼胝体呈量白色,内无大的血管;大脑内静脉位于中间帆内,左右各1支,大多基本平行,直径相仿,平均为(1.99±0.61)mm;两者之间无静脉相连.通过解剖学观察得出详实的数据,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28例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经终板和经前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2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结果:2种手术入路在全切肿瘤率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907),经前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比经终板入路更容易出现尿崩(P=0.027)、电解质紊乱(P=0.033)等并发症。经终板入路适用肿瘤主体位于视交叉后上第三脑室底前部的肿瘤切除,而经前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适用于完全位于第三脑室内或肿瘤主体位于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切除。结论:根据颅咽管瘤的影像学特征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和垂体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10例三脑室型颅咽管瘤患者均在全麻下经翼点入路开颅,显微镜下充分解剖侧裂池及鞍区各脑池,吸除脑脊液,使脑压充分下降,以利显露。探查鞍区各间隙,见间隙Ⅰ狭小,视交叉前置,Ⅱ、Ⅲ间隙亦无肿瘤迹象,而终板膨隆、饱满,故解剖终板池,于视交叉上方切开终板,经间隙Ⅳ切除肿瘤。结果:10例患者除1例因肿瘤钙化严重,与三脑室底粘连紧密,而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外,余9例均达到肿瘤全切。术后1例因癫痫,尿崩及电解质紊乱,经治疗无效死亡,余9例术后过程平稳,恢复正常工作。随访0.5-3a,9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经终板入路是手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显微技术、轻柔操作,耐心细致地保护周围神经结构及下丘脑穿动脉,对降低术后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脑室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例尸颅标本、10例脑积水患者手术中用神经内镜观察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其中在尸颅标本采用经侧脑室额角、枕角和三脑室后部入路观察脑室;在脑积水患者中均采用经额角入路。结果:经额角入路可以观察三脑室底部、后部;经三脑室后部可以观察三脑室前壁的漏斗隐窝、视交叉隐窝和A2。结论:经额角入路观察范围最大,是到三脑室内神经内镜手术的最常用入路,经此入路可以同时完成多种手术。经三脑室后部是观察三脑室前壁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医师经脉络裂入路治疗三脑室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经动静脉分别灌注红蓝乳胶染料,在放大10倍显微镜下分别依照经胼胝体-侧脑室和额中回-侧脑室入路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窿间的自然裂隙,经两种入路均可沿脉络裂体部打开第三脑室顶部。结论经胼胝体-脉络裂入路较经额中回-脉络裂入路为优;经脉络裂入路沿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损伤小,术野清晰,较传统入路也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咽管瘤46例。术前对临床表现、影像检查进行分析,经额下或翼点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2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可以提高肿瘤本身和肿瘤壁的全切除率,达到保护视力,改善内分泌功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目的。首次手术应尽量全切。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镜较全面地观察了人胎儿第三脑室侧壁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人和某些动物一样,第三脑室室管膜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的分布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别。并观察到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上存在着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纤毛丛中神经纤维单独行走或交织成网,它们发自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或自脑室外穿入而来。本文并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脉络膜裂入三脑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并为最大程度降低正常脑组织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例经10%福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动静脉系统各自灌注含有红蓝染料乳胶;使用可放大4~10倍的手术显微镜,对标本侧脑室脉络裂部分按照手术入路途径逐层解剖并观察。结果脉络膜裂处于穹隆与丘脑间,呈现倒“C”形状。分为(1)体部:处在侧脑室体部中,丘脑内上缘与穹隆体之间;(2)三角部:处在侧脑室三角区中,丘脑枕与穹隆脚间;(3)颞部:处在侧脑室颞角中,丘脑下表面与穹隆伞间。结论经脉络膜裂入三脑室手术入路对第三脑室、环池、颞叶内侧的病变进行处理,具有术野暴露好、手术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6例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法。结果:肿瘤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男性38例,女性58例,位于左侧脑室54例,右侧42例,其中三角区81例,体部10例,额角5例。采用额中回入路12例(12.5%),顶枕入路84例(87.5%)。肿瘤全切均全部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少数伴有肢体运动感觉、失语、偏盲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经额中回或顶枕皮层造瘘入路是切除侧脑室前部和后部脑膜瘤的理想路径。此入路可最大限度避开重要脑皮层功能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注重微创原则,能全切除肿瘤且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 相似文献
17.
使用平阳霉素对5例囊性颅咽管瘤患者进行单纯囊内化疗,开颅将Ommaya储液管头端置于肿瘤囊内,储液囊埋在皮下。通过储液囊抽取囊液监测乳酸脱氢酶(LDH)和囊液颜色变化,并注入平阳霉素。结果:5例囊性颅咽管瘤中有3例肿瘤消失,2例有效。其中1例出现脑神经损害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第三磨牙的拔除原因及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择患者388例、符合拔除原因的患牙520颗予以拔除,随访1年-7年。结果:520颗拔除的惠牙中未发现因拔牙而引起邻牙及牙列的任何直接症状。结论:预防性拔除有隐患同时无治疗价值的第三磨牙,可以有效地防止口腔疾病。 相似文献
19.
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10例颅咽管瘤手术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体会。结果: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切除程度和术中垂体柄、下丘脑等的受损状况有关。尿崩、高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癫痫是颅咽管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分别为79.1%、47.3%、88.2%和17.3%。结论;耐心细致的术中显微外科操作和严格规范化的术后管理对降低颅咽管瘤术后病残率,提高其术后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根据肿瘤三维定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入路和体位,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我们对3种入路和相应体位的选择依据,手术中注意的要点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