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用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基因,对整合酶阳性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U21行转移接合实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及接合转移成功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 57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法30株检测含有I类整合酶,药敏结果显示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较阴性菌株耐药率明显升高,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1株转接成功,转移接合子与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比较,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有所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有I类整合子的分布,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转移接合子较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更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2.
Ⅰ类整合子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类整合子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市4所大型医院共67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子筛选及药敏试验。结果:6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6株检出Ⅰ类整合子(68.7%);Ⅰ类整合子阳性IRPA和Ⅰ类整合子阴性ⅠRPA的多种药物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Ⅰ类整合子可能不是导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1类整合子的分布和结构特征及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1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并扩增其可变区;DNA测序技术分析1类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对1类整合子阳性菌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其MIC并进行转移接合明确其耐药基因转移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了解这些阳性菌的遗传相关性.结果:47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29株携带1类整合子,未检测到3类整合子.这29株包含的整合子均扩增出长度约4.3 kb的可变区,核酸序列分析发现存在新型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aadA13-cmlA8-oxa-10,Genbank基因号为EU182575.其中基因盒aadA13以往未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同时第3个开放阅读框与已知基因cmlA5有95%的同源性,为编码氯霉素外排泵的基因盒,将其命名为cmlA8.PFGE结果分析显示29株阳性菌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本院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包含新型基因盒及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再次证实1类整合子参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4.
林瑜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6):673-676
目的 检测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并进行结构及定位分析.方法 PCR扩增耐药基因和整合子、电泳胶回收DNA片段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在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Vim2)中检测到双整合子,其中一个为Ⅰ类整合子,一个为Tn402样的Ⅰ类整合子,两者基因结构为5'CS-IntI-sul1-3'CS和5'CS-IntI-Vim2-Rh506.结论 双整合子结构的发现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研究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PA)中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l)和耐消毒剂-磺胺相关基因(qacE△1-sulI)的存在状况,追溯我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来源及其耐药机理。方法采用VITEK-AMS60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随机挑选自临床分离的6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30株IMP耐药的PA,30株IMP敏感的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序列分析法检测I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I)基因。结果IMP耐药组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MP敏感组;30株IMP耐药的PA中有23株(76.7%)intI1阳性。11株(36.7%)qacE△1一sulI阳性;另30株IMP敏感的PA中有12株(40.O%)intll阳性,3株(10.0%)qacE△1-sulI阳性.阳性基因主要来自神经外科,其次是神经内科和外科ICU病房。结论I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intIl和qacE△l-sulI)与PA的耐药和多重耐药具有相关性,特别是IRPA中intIl基因携带率很高,提示intIl基因可能是PA耐IMP及多重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对重点科室的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病原菌种属间传播和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分离于青岛骨伤医院临床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确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及其在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7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对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采用煮沸法提取70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PCR扩增Ⅰ、Ⅱ、Ⅲ类整合子基因,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耐药率为1.43%,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在20.00%~67.14%之间;检出Ⅰ类整合子阳性28株(40.0%),包括aacA4、aadA1、catB8和dfrA17四种基因盒。未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因临床株而异,其中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耐药率高,提示该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保菌Ⅰ类整合子与插入序列共同区1(ISCR1)的分布情况.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集我院12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89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法扩增Ⅰ类整合酶、Ⅰ类整合子基因盒、ISCR1、ISCR1可变区.Ⅰ类整合基因盒和ISCR1可变区的PCR产物分别用HinfⅠ、RasⅠ进行酶切,相同类型酶切图谱的PCR产物随机挑取一例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用BlastN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果 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79例Ⅰ类整合酶,67例Ⅰ类整合子基因盒阳性,含有6种类型;59例ISCR1阳性,其中9例ISCR1可变区阳性.在89株多重耐药铜绿中,检出41例Ⅰ类整合酶,36例Ⅰ类整合子基因盒阳性,含有10种类型;9例ISCR1阳性,其中4例ISCR1可变区阳性.有8株鲍曼不动杆菌和2株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ISCR1可变区结构.结论 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子和ISCR1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携带Ⅰ类整合予及其基因盒的情况.方法 收集铜绿假单胞菌68临床株,进行金属酶IMP-1、VIM基因的PCR检测,选取阳性株再作第Ⅰ类整合酶基因的PCR检测,然后选取整合酶基因阳性株进行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PCR检测.结果 PCR检测出6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1株同时含有IMP-1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55株含有VIM基因,其中26株含有Ⅰ类整合酶基因,在这26株中只有18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根据电泳条带可分为5种类别.结论 首次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产IMP-1并同时带有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在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布广泛,基因盒携带率为69.2%,对细菌的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整合子与金属酶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整合子与金属酶的出现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更趋复杂,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威胁。笔者就整合子的分类、基本结构、基因盒的捕获和在耐药基因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获得性金属酶的出现和其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2004~2007年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为临床提供基本的选药依据.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达到61 4%,占前二位的分别是头孢唑啉(95 5%)、氨苄青霉素(92 7%).结论 对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明显,说明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药,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对28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CHD均以老年多见(χ2=15.204,P<0.001));<60岁男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3,P<0.01);283例CHD患者仅高血压与其它各危险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级相关及回归分析仅高血压与CHD有显著相关(r=0.993,t=15.654,P<0.001)。男性CHD以合并高血压及吸烟因素居多,女性CHD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因素居多,男女CHD对比吸烟、糖尿病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916、χ2=11.740,P<0.001)。高TG、低HDL-C与高TC、高LDL-C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性别、年龄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CHD增加,合并2个危险因素组最多见,为35.3%,2个以上危险因素组冠心病并未随着危险因素增多而增加。结论老年、高血压是CHD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男性CHD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女性CHD主要的危险因素;男女CHD患病率与年龄有关,<60岁时男性CHD发病率高于女性;血脂异常中高TG、低HDL-C为CHD主要的危险因素;CHD合并2个危险因素最多见。CHD的防治不仅要重视高危人群,也要加强低危人群的宣教和预防,综合干预和积极控制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可能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致呼吸系统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存在情况,研究整合子中基因盒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测定9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简并引物PCR方法扩增整合子5'保守区的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酶基因,对阳性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作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并进行整合子分类;对整合酶阳性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经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药敏测定,分析连续2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2009及2010年分别收集铜绿假单胞菌为113株和132株,痰液为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标本来源,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他啶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对其他抗生素敏感率变化不大。结论 2年监测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类型及分布基本相似,亚胺培南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是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携带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生物被膜中整合子相关的基因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竞争RT-PCR方法定量检测intI1在两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10和PA39)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首先用PCR方法从Ⅰ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全基因组DNA中扩增竞争体DNA (cDNA),再以cDNA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竞争体RNA (cRNA);再将不同稀释度的cRNA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的总RNA提取物进行竞争RT-PCR,产物经电泳分析,以已知cRNA的量确定待测样本中intI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两株铜绿假单胞菌在其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都有intI1 mRNA表达;两菌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intI1 mRNA表达量分别近似相等;但两菌生物被膜菌intI1 mRNA的表达量都较其浮游菌高(约15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状态下Ⅰ类整合子intI1 mRNA的表达上调是耐药性广泛传递和多重耐药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检测细菌总DNA中1、2、3类整合酶基因,确定细菌携带整合子的情况。阳性菌株进一步检测整合子的可变区,分析插入基因盒的序列。结果50株大肠埃希菌中19株携带1类整合子,2株携带2类整合子,集中分布在对4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中。插入基因盒主要是dfr和aadA类基因盒,各种基因盒组合中最常见的是dfr17-aadA5。结论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高度一致,但是单个菌株的耐药谱与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缺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铜绿假单胞菌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烟台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质粒、转座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其进行质粒遗传标记(traA、traF)、转座子遗传标记(tnpA、tnpU、merA)、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检测。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30株PAE菌merA阳性14株,阳性率46.7%;intⅠ阳性14株,阳性率46.7%。其中merA与intⅠ基因同时阳性11株,单独merA基因阳性3株,单独intⅠ基因阳性3株;共有17株检出merA和/或intⅠ基因。其它均为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转座子遗传标记和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检出率较高。本组PAE菌没有检出F质粒和RP4质粒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手术后胰瘘与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胰腺手术的112例患者,根据术后出现胰瘘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胰瘘分级,比较A级与B级胰瘘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胰瘘)30例患者中,PA感染发生率60.0%,对照组(无胰瘘)82例患者中,PA感染发生率17.07%,两组PA感染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患者中,A级胰瘘与B级胰瘘患者的PA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4.55%和 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手术后胰瘘患者易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不同分级的胰瘘患者PA感染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对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进行分析,合理选择治疗用药。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作药敏试验。按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判读结果。结果分离的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氧哌嗪青酶素/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头孢吡肟(FEP),氧哌嗪青酶素(PIP),头孢哌酮(CFP),替卡西林/棒酸(TIM),庆大霉素(GN),替卡西林(TIC),头孢噻肟(CXT)作药敏试验,其耐药率分别为11%、27%、28%、29%、30%、32%、33%、42%、45%、55%、65%、72%和75%。近3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药物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33%、16%、21%、0、10%、17%、-5%、18%、9%、0、5%、1%和3%。结论亚胺培南仍是抗菌活性最强的抗生素,耐药率为11%,其次为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吧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低于30%,其他耐药率均大于30%。虽然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1%),但耐药率上升趋势幅度最大(33%)。因此,为保护抗生素这一宝贵资源,建议留下亚胺培南作为后备,必要时才慎重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可首选用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