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92例的临床结果,其中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病人102例,单纯药物干预(药物组)病人90例,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脑卒中及死亡联合发生率为3.92%,药物组为3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90,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好。  相似文献   

2.
张嵘  汪青松  黄海滨 《安徽医学》2015,36(10):1236-1238
目的:比较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传统药物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因颈动脉狭窄而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行支架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予以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调脂、控制原发病等治疗;68例纳入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 mg/ d、氯吡格雷片75 mg/ 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3个月后改为单用拜阿司匹林片治疗。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中,2例(3.77%)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反射,血压下降及心律减慢;1例(1.88%)患者因术后过早患肢活动出现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痉挛,术后均无服用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随访24个月,支架植入术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1.88%、1.88%、0;1例(1.88%)患者术前因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而未植入支架侧病变血管出现新发脑梗死。药物组对治疗药物均耐受,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倾向,随访期间出现TIA 8例(11.76%)、缺血性卒中5例(7.35%)、新发脑梗死4例(5.88%)。结论与单纯药物组治疗对比,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靠,短期效果明显,能更好地预防颈动脉 TIA与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患者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确诊为SECAS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支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药物组予以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支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术后30 d和1年的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 出院后1年,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再发脑血管事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的脑血管意外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减少SECAS患者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53-5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效果及对患者TES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研究组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观察脑保护装置中有无脱落的斑块。术后B超随访有无再狭窄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果支架放置全部成功,15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在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4例发现斑块碎片,随访3~24个月,均未再发TIA和脑梗塞。结论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提高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筛查出轻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42例及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77例,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42例轻度颈动脉狭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期内脑梗死复发5例(5/42),而77例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有19例复发(19/77),中度颈动脉狭窄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轻度颈动脉狭窄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关,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是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观察70位中国人所接受的76次颈动脉内膜旋切术 (CEA),对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初步探讨。人选者均属高危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同侧CEA史、对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放疗后狭窄及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患者于术前、术后及半年后随访时均接受独立的神经专科检查;于远期随访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平均狭窄程度达(82±18)%,术后狭窄程度下降至(5±10)%。所有患者共发生3次小卒中(5.7%),均无大卒中事件;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事件。平均随访期达 (20±12)月;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发生非Q波型心肌梗死;两例患者因非神经源性因素死亡;3 例患者发生小卒中;远期随访未发现大卒中。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远期再狭窄率亦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NHISS评分6~10分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后将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50%以上者纳入治疗组,术后7天再次行NHISS评分,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计应用颈动脉支架48枚,全部支架释放准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随访至今最长64个月未再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AS患者50例,根据是否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分为两组,分析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方面,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重度狭窄、颈动脉斑块回声伴钙化、球囊后扩张、扩张率≥70%以及采用开环支架等因素是患者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球囊后扩张、采用开环支架是患者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预后质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卒中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流动力学损害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多于非血流动力学损害组患者(P<0.05)。结论 CAS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是重度狭窄和球囊后扩张,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也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替代疗法。围术期并发症是影响颈动脉支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围术期并发症评估应作为颈动脉支架治疗决策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风险评估模型。本文就目前文献报道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晚期颈部恶性肿瘤常可累及颈动脉系统,预后甚差。手术一并切除受累动脉开发病多,死亡率高。作者对19例粘连颈动脉系统的恶性肿瘤施术,术时剥开颈动脉周膜或外膜,保留动脉切除肿瘤。无1例手术死亡。9例术后复发,6个月内者6例,12个月,36个月者各1例均死亡;1例喉部复发经放疗仍健在。10例术后无肿瘤复发者分别是5,6,8,12,13,14,16,24,28,36个月。除1例13个月失访外,余均健在。19例生存达24,28,30个月者各1例,36个月以上者2例。此种术式能延长病人生命及消除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3.
对8例脑膜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患者进行了明胶海绵粉颈外动脉栓塞术。结果示肿瘤血管减少或完全消失。术中出血减少,肿瘤组织坏死。本组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 损伤性颈总动脉瘤较为罕见。若不治疗,则将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栓塞;若处理不当,常致脑缺血、昏迷、偏瘫死亡。现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损伤性颈总动脉瘤,并讨论有关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例1:男孩,2岁半。1981年4月25日入院。2月前,因跑步跌倒,被口中含的筷子剌入右咽喉,出血不止,经县医院治疗止血。随后,右颈部出现包块。先后经5所医院诊查,曾穿刺包块内为鲜血。体检:贫血征。右颈部有4×4×5厘米之搏动性肿块,质硬,稍具压缩性,有收缩划杂音伴震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出现血压降低32例和未出现血压变化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狭窄程度(β=0.536;P=0.024;OR=2.591)、高血压(β=-1.654;P=0.006;OR=0.131)、球囊型号(β=1.818;P=0.012;OR=0.133)和支架的型号(β=1.328;P=0.021;OR=2.29)、病变位于球部(β=1.613;P=0.014;OR=0.133)和球囊扩张的次数(β=1.328;P=0.022;OR=2.39)与血压的降低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发的颈动脉窦反射引起患者血压降低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术前的血压、狭窄的程度、病变位于球部、球囊的型号、支架的型号及球囊扩张次数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术后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3 d及术后1、3、6个月行简明智能状态检测(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快速词汇测验(rapid verbal retrieve,RVR)、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DS)评分量表评分.结果 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MMSE、RVR、DS评分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恢复明显(P<0 01).结论 支架植入术可提高颈内动脉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病期分为高血压Ⅰ期组和高血压Ⅱ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观察颈动脉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的扩张性和顺应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血管收缩、舒张内径扩大,并随着高血压病期增加而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扩张性和顺应性都下降,但在两组高血压病人间无差异。血管的扩张性与年龄、脉压呈反比(r分别为-0.432和-0.47,P<0.01),与舒张压呈正比(r=0.47,P<0.01),血管的顺应性与收缩压呈反比(r=-0.44,P<0.01),与收缩内径呈正比(r=0.43,P<0.01),顺应性、扩张性与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无关。结论:大动脉僵硬度的改变主要是由血压变化引起的,而非结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