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拔尿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腹部手术后留置尿管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拔尿管前夹闭尿管的方法拔除尿管;实验组拔管前不夹闭尿管,患者饮温开水500—1000ml后直接拔除尿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拔尿管后排尿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拔除导尿管后有6例发生尿潴留,实验组患者拔除导尿管后38例自行排尿,5例经诱导排尿,无1例尿潴留发生。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饮温开水后直接拔除尿管的方法,可以防止术后患者膀胱挛缩引起的尿潴留,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长期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前间歇性夹闭尿管的必要性。方法:将92例脑出血术后长期(7天)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拔除尿管前2日间歇性夹闭尿管,对照组不进行预夹闭而直接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尿路感染率和导尿管重置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分别为(2.17±1.07)h、(1.69±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分别为(303.87±112.82)ml、(273.43±89.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路感染率和导尿管重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术后长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预夹闭尿管可以提高患者膀胱储尿能力,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延长,首次排尿量增多,但并未改善患者尿路感染率及重新导尿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改进拔管方法,预防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进2年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拔除尿管,实验组先用生理盐水250 ml,庆大8万U膀胱冲洗后再拔除尿管.结果 观察组有47例拔尿管后可自行排尿;而对照组有36例拔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284,P<0.01).结论 对老年留置尿管的患者,先行膀胱冲洗后再拔尿管,可有效减少拔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膀胱冲洗后即拔尿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行膀胱冲洗后即拔尿管对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拔尿管,实验组在输液完毕,用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100ml冲洗膀胱后即拔尿管,然后观察产妇的第一次排尿时间,排尿时是否尿痛。结果实验组有48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9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产妇的第一次排尿时间实验组为(2.5±1.09)h,对照组(3.31±1.35)h,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后即拔尿管,能有效地预防尿潴留,促进膀胱的排空,减少尿道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镇痛期间拔除尿管对患者尿潴留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46例,其中实验组23例(留置镇痛泵期内拔除尿管),对照组23例(停用镇痛泵后拔除尿管).两组术后尿潴留率、尿路感染率、肺部感染率、伤口感染率及满意率等指标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尿潴留率(8.7%比4.3%)、肺部感染率(4.3%比8.7%)、伤口感染率(4.3%比1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实验组满意率78.3%高于对照组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早期拔除尿管是安全可行的,且能减轻留置尿管引起的不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留置气囊尿管的拔管方法。方法选择对照组和实验组138例患者分别用常规拔管法和改良拔管法进行拔除留置尿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及尿路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拔管方法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继发性尿潴留的发生率和尿路感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后拔尿管制度在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新钢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全部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制订术后拔尿管制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尿管情况、疼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成功率、诱导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与尿管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实施术后拔尿管制度,能够有效缩短尿管留置时间,降低感染风险,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对尿路感染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术后1周拔除导尿管,52例)和对照组(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52例),记录两组首次排尿等待时间与首次排尿量,测定两组排尿后残余尿量,统计两组尿路感染与尿潴留发生率以及尿管重置率,比较观察两组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量与尿液残余量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尿潴留发生率与尿管重置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干预后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可以减少尿路感染,促进早期活动和康复,而且不增加尿潴留及尿管重置风险。  相似文献   

9.
梅雪  张菊芬 《中国处方药》2014,(12):144-145
目的探讨改良拔尿管法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9月的住院患者179例,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拔除尿管,改良组采用改良拔尿管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时的疼痛感、血尿、首次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拔除尿管法,能减轻患者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时的疼痛感、减少血尿的发生及再次导尿引起的损伤,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病人拔除尿管的最佳时机,以降低留置尿管对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妇科行腹式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于术后48 h拔尿管,观察组于输液剩余500 mL时拔除尿管,对照组于输液完后立即拔除尿管,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第一次排尿情况、第一次排尿量、尿潴留发生率、是否需重新导尿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第一次排尿情况、第一次排尿量、尿潴留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妇科术后留置尿管者首选于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多功能艾灸仪联合中药热奄包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尿潴留病人疗效、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尿潴留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多功能艾灸仪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尿潴留病人.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潴留发生率、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残余量,病人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简表.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2.5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65.00%(P<0.05);治疗组尿潴留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41.83±5.94)min、首次排尿残余量(23.46±3.24)mL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71.79±4.52)min、首次排尿残余量(39.12±3.49)mL](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WHO-QOL-BREF简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功能艾灸仪联合中药热奄包用于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尿潴留病人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膀胱残余量,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尿潴留发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银花泌炎灵片联合氨曲南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尿路感染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氨曲南,1.5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2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银花泌炎灵片,4片/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探讨护理干预对于产妇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1月~ 2011年8月经阴道分娩产妇1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4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93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尿潴留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导尿率、尿潴留发生率以及平均首次排尿时间等.结果 对照组产妇中产后导尿率为10.6%,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9.1%;干预组产妇中产后导尿率为2.1%,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5.4%;干预组产妇产后导尿率、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产妇平均首次排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科学系统的尿潴留预防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自然排尿率,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自制指导册的应用,提高护士的感染控制意识与能力,降低ICU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率.方法 科室成立专项预防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小组,通过医院院感数据网络的建立,每月统计出感染的病例,对相关感染病例分析原因,解析要因,修定有关尿管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程,细化尿管护理标准化程序,补订尿管评估表及专项尿管质量考核表等,将以上内容制定成图文并茂的流程指导册.此册纳入全科护理人员教育培训计划,相关护理操作流程考核,持续做好评估监测及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自制指导册临床应用后,2015年组ICU患者的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1.45‰,较科室2014年组全年尿路感染下降了2.39%‰.2015年组尿标本正确采集率(87.50% vs.43.75%)、男性会阴护理正确执行率(81.25% vs.47.92%)、每日尿管评估执行率(93.75%vs.37.50%)较2014年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自制指导册的建立为临床护士院感控制提供参考,起到正确指引作用,能有效降低ICU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石通胶囊联合氨苄西林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尿路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氨苄西林胶囊,3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结石通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及治疗前后典型症状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67%,较之对照组的81.40%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尿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小腹不适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典型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显著增加,而血清CRP、PCT、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CR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特殊护理措施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一胎单胎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特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排尿时间的差异。结果经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排尿时间延长人数显著多于实验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护理措施能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减轻产妇痛苦,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桂蒲肾清胶囊联合磷霉素氨丁三醇颗粒治疗下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天津市北辰医院治疗的108例下尿路感染患者,根据使用药物的差别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颗粒,3 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桂蒲肾清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5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细菌培养转阴率和症状消失时间,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排尿灼急、腰酸痛、小便涩痛、小腹坠胀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MCP-1、HO-1、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桂蒲肾清胶囊联合磷霉素氨丁三醇颗粒治疗下尿路感染效果显著,同时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和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开关散穴位烫疗法:用中药散烫疗中极、关元、曲骨、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穴位,连续治疗至膀胱功能恢复.对照组常规留置导尿管,进行导尿管护理,每24 h测试1次患者初尿意、膀胱内压、残余尿量,如达到正常值水平,则膀胱功能恢复,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尿急尿痛改善情况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2.70±0.49)dvs.(4.30±0.74)d,t=4.233,P<0.001];实验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vs.7例,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3);实验组尿急尿痛改善情况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中药穴位烫疗疗法可加快椎管内麻醉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陈云莉 《黑龙江医药》2011,24(1):153-155
目的:探索减少截瘫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82例截瘫病人受伤早期用两种不同方法施行泌尿系护理,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即早期关闭导尿管,定时放尿,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且中途不更换导尿管,不行膀胱冲洗.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关闭导尿管是预防尿路感染的一种简便、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