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生重症临床表现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江苏省2009年6~12月间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利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信息,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危险因素和风险比值比(OR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体重指数(BMI)?妊娠和慢性基础性疾病史为导致重症的影响因素(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BMI和慢性基础性疾病史进入了最终模型(P < 0.05),其中慢性基础性疾病史对模型贡献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β=0.72),其他依次为年龄(β=0.43)?BMI(β=0.35)和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β=0.25)?因素合并分析显示,发病风险随着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 < 0.01)?结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史?5岁以下儿童和年龄较大者?超重或肥胖者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尽量早期就诊,减少重症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死亡病例的特点,提高重症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北京佑安医院18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患者的资料.结果 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为7.5%;死亡患者的年龄偏大,50岁以上者占50%;18例患者中14例合并基础疾病,以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17例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住院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2例患者早期均有轻度的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咳痰,第3~4天病情加重,气促明显,原有基础疾病症状显著。后期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以呼吸功能不全出现较早,且严重。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淋巴细胞比率减低,肾功能、凝血指标异常。X线胸片两肺均有广泛受累。结论有基础疾病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易发展为危重症病例,病死率高。对易发展为重症的高危人群,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9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和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9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9—2013年上半年共报告死亡病例9人,病死率为1.83%,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2009年11月~2010年1月和2013年3—4月,第一个发病高峰以小于10岁年龄组人群为主,第二发病高峰以大年龄组为主,平均年龄33.5岁。44.44%(4/9)的死亡病例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主。死亡病例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时间为2.3d(0~7d),发病到诊断平均时间为6.56d(3~19d),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27.89d(6—81d)。66.67%(6/9)的死亡病例使用了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治疗,但是从患者发病到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平均为3d(2~5d),88.89%(8/9)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氧气治疗,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并发症,以肺炎、呼吸衰竭为主。结论2013年上半年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特征与以往不同,需引起重视,加强监测。就诊、诊断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及时使用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长沙市辖区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资料,采用1∶2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长沙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215例,其中193例痊愈,22例死亡,病死率为0.33%。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地区、接触者有无症状和BM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地区、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是甲型H1N1流感由轻症转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相对于6~59岁组人群,5岁组和60~岁组人群发生重症的风险为2.016倍。相对于城市,农村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193倍。发病2 d以上就诊的人群相对发病2 d以内就诊的人群,发生重症的风险为3.751倍。结论对于年龄5岁组或60~岁组、学生群体及城市居民,在出现甲型H1N1流感症状时应及早就医,防止发展为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不仅见于婴幼儿和有原发基础病的儿童,也可见于体健的年长儿;常合并细菌、真菌、支原体、或其他病毒的感染;均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好转后短期内随诊未留有后遗症。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患儿早期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积极的治疗有利于阻断和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方法: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专题调查表,收集城关区9~12月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调查的76例病例中,重症22例,危重54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21.05%.妊娠期妇女5例,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5例,慢性肾脏疾病1例,慢性肝脏疾病4例,神经系统疾病1例,免疫抑制剂5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14例,合并3种以上疾病6例,无基础疾病26例.职业分布以农民、离退人员、干部职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35.53%、13.16%、13.16%、11.84%、10.53%.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为主.结论:高危人群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重点.28.95%的病例住院期间感染甲型H1N1流感.故要求要进一步做好院内感染工作,通过减少患者的探视人数、时间,加强病房的消毒等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病率.32.89%的患者是由周边县区转入省级医院治疗.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警惕性,以免延误病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5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5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发热、鼻塞、咽痛、咳嗽、咳痰,出现血小板异常,胸部影像学显示双肺渗出性改变,并先后出现呼吸衰竭。4例有心肌酶升高。3例痰培养有细菌生长。5例均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抗感染和机械辅助通气、营养支持及对症等综合治疗。2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结论危重症甲型H1NI流感患者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和呼吸衰竭,易出现血小板异常和多脏器损伤。奥司他韦抗病毒、抗感染、机械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是抢救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1] .重症与危重症甲流患者往往均合并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继而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我院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4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干预40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主要治疗措施及转归,以期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8例危重症甲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指标及转归。结果:APACHEⅡ评分(19.0±7.8)分;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病例血小板较治愈及好?±停é?=8.000,P<0.05)。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均死亡;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5例因无创机械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例在有创机械通气时并发气压伤,均死亡。结论:危重症甲流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对危重症甲流患者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出现呼吸衰竭须机械通气者,建议直接采用小潮气量、低PEEP的有创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危重症甲流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为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但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并发症。经过奥司他韦抗病毒、机械通气支持等抢救治疗,2例死亡,3例治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短期内即迅速并发ARDS、MODS,死亡风险极高。尽早诊断、尽早抗病毒治疗、积极机械通气及预防MODS是降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新型甲型H1N1流感(甲流)与成人甲流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甲流病房住院治疗47例甲流病人临床特点,其中成人有15例,儿童有32例。结果血常规提示白细胞降低有35例(75%),其中成人有8例(53%),小儿27例(84%),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者成人组有12例(80%)、其中严重7例(58%)(均上呼吸机),小儿组有27例(84%)、严重3例(9.4%)(上呼吸机1例)。所有患者经奥斯他韦治疗,其中上呼吸机患者使用激素及其他辅助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47例患者经过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提示该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11例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2月7日收入笔者医院隔离ICU病房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危症的1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11岁,年龄中位数为3岁,4例有基础性疾病(4/11),出现呼吸系统重危症多见于5岁以下,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在4岁以上;发病后至入院时间为2~7天,住院至入ICU时间为1~3天,其中4例并发重症肺炎,3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并发脑病、脑炎,其中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及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4例行机械通气,4例降颅压处理.10例好转或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有基础疾病及5岁以下是儿童发生重危症的高危因素,重症肺炎、ARDS多见于5岁以下,而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者多见于年长儿童(>4岁),早期给予奥司他韦、呼吸支持、降颅压、抗细菌感染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是降低重危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与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有效的呼吸道管理,病情观察,做好消毒隔离,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结果:患儿转危为安,无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良好转归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8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分析其流行病学、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等方面资料。结果: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多见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确诊后在治疗并发症与基础疾病基础上予以抗病毒处理,平均抗病毒治疗2.7d后体温正常,平均7.1d后咽拭子病毒转阴,平均15.1d痊愈。1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脑炎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存在基础疾病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易转变为重症及危重症,在治疗并发症与基础疾病基础上及时抗病毒有助于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7.
陈登翠  吴薇薇  周倩 《广西医学》2011,33(5):630-632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的抢救与护理经验.方法 1例H1N1流感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脏器衰竭、自发性气胸、消化道出血、大咯血、肺部真菌感染和耐药菌肺部感染,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的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 经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结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型H1 N1流感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含天津市11家医院)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共计114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 n=70)与危重症组 n=44),根据患者预后分成生存组n=99)与死亡组 n=15),分别分析比较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危重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 DIC 继发感染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患者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继发感染并发症,以及DIC时,应警惕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的可能,及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临床发病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146例重症及危重症甲型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消化道症状、体温、呼吸频率、啰音范围、LYM绝对值、Plt、CK、CREA、PaO2及乳酸为独立的影响疾病进展因素;无激素治疗组与小剂量激素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激素治疗组与大剂量+小剂量维持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激素治疗组与大剂量+小剂量维持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重症患者小剂量组与大剂量冲击+小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早期治疗组与中晚期治疗组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应用疗程7~14 d组的有效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组三个时段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无创+有创通气组最高,其次为有创通气组,最低为无创通气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入院时消化道症状、体温、呼吸频率及啰音范围与疾病进展有密切的关系,淋巴细胞、血小板、肌酐、肌酸激酶、氧分压及LAC都与本病的疾病进展有关.研究中激素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报告 患者,男,31岁,身高172cm,体重120kg,体重指数40.56。主因5d前突然畏寒、高热39℃,干咳、肌肉酸痛、乏力,当地诊所“先锋V号、地塞米松”输液2d,症状无好转,咳嗽、发热加重,用退热药体温下降后又复升至39℃,2d前咳粉红色血痰,每日约20ml,当地医院胸部CT示双肺感染,又以“先锋霉素、激素”治疗2d,体温无明显下降,并出现呼吸困难、血痰增多。于2009年12月24日入住我院感染科。既往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无其他病史。无发热及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