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率变化对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南召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扫描时每分钟心率≤65次者218例,66~70次者61例,>70次者47例。心率波动率≤10%者227例,心率波动率>10%者99例。比较不同心率和不同心率波动率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钟心率≤65次和66~70次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率均高于每分钟心率>70次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率波动率≤10%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率高于心率波动率>10%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每分钟心率≤70次、心率波动率≤10%时,64排128层螺旋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心率水平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00例患者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根据心率分为两组:第1组,50 次/min≤心率 < 70次/min(n = 99);第2组,70次/min≤心率 < 90次/min(n = 111)?用双盲法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 结果:第1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410个(94.95%),其中1 123个(79.65%)节段图像质量优秀,253个(17.94%)节段图像质量为良,34个(2.41%)节段图像质量为差;第2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571个(94.35%),其中1 208个(76.89%)节段图像质量优秀,309个(19.67%)节段图像质量为良,54个(3.44%)节段图像质量为差,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率在90次/min以下的患者能进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17  
目的 探讨影响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97例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2mm以上冠脉树的13个主要节段(14.4%)不能满足管腔的评价,运动伪影及严重钙化分别为39个节段及43个节段,心律失常及心率明显波动48个节段,闭气不佳17个节段,心率75-85次/min的患者57.1%出现运动伪影;心率小于65次/min的患者10%出现运动伪影。结论 扫描时心律失常及心率明显波动、心脏的运动伪影、闭气不佳及严重钙化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评价的主要因素。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选择最佳的重建相位窗可提高冠状动脉重建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患者的扫描心率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289疑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治疗后复查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实际扫描心率43~90次/分。将不同扫描心率分为四组,应用Ⅰ~Ⅳ级图像评分标准将所得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不同扫描心率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9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心率〈6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为82.92%;心率60次/分~7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为76.9%;心率70次/分~80/分时,I级图像百分比为39.1%;心率80次/分~9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32.2%。不同扫描心率成像的优良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要受患者扫描的影响,扫描心率在70次/分以下的图像质量较心率70次/分以上的图像质量好,扫描心率越快,图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最优成像相位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4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在R-R间期5%~95%每隔1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建,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将450例患者按心率<50次/min为Ⅰ组,心率50~59次/min为Ⅱ组,心率60~69次/min为Ⅲ组,心率≥70次/min为Ⅳ组,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相位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7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右冠最优的相位窗为35%,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最优的相位窗为35%,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35%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35%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V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V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1例患者作V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为:1级:各段图像清晰,无伪影。2级:图像稍模糊,或有运动伪影,但至少不影响主干血管评价。3级:至少有1段主干图像模糊或严重运动伪影,影响冠脉评价。结果:扫描时心率〈65次,分者65例,1级62例,2级2例,3级1例;65~75次/分者40例,1级26例,2级12例,3级2例;心率〉76次/分者16例,1级5例,2组7例,3级4例。随着心率增加,图像质量依次下降。结论:心率影响图像质量,为获得优质图像,应将心率控制在65次份以下。  相似文献   

8.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记录扫描时间、心率、心率变化,后处理重建冠状动脉各分支的显示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将66例患者按心率≤60次为Ⅰ组,心率61~70次为Ⅱ组,心率71~80次为Ⅲ组,心率〉80次为Ⅳ组,比较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间短,心率变化小,对冠状动脉三四级分支的显示优,对病变显示清晰;比较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Ⅳ组(心率〉80次)明显低于Ⅰ、Ⅱ、Ⅲ组(P〈0.05),Ⅰ、Ⅱ、Ⅲ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间短,图像清晰,但心率〉80次对图像质量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因素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436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行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理想心率在55次/分~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为80.3%达到诊断要求;选择重建相位窗为75%可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注射速率为3.5ml/s,显示冠状动脉清晰且受腔静脉伪影少.  相似文献   

10.
陈盛亮  林卓茂  黄文清  丁小明 《右江医学》2012,40(3):317-319,455
目的探讨心率及其变化对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患者192例,按心率不同分成小于60次/min组、61~70次/min组及大于70次/min组三个组,并将右冠状动脉(RCA)图像质量作为参考,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3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心率在小于60次/min、61~70次/min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在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有所下降,以右冠状动脉明显,特别是中段最为显著,其次是回旋支,前降支影响最小。结论 128层螺旋CT能够很好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心率及其变化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心率及维持心率的稳定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桂香 《中外医疗》2016,(23):185-187
目的:探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采取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使用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3D成像软件进行重建,分析检查结果及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50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70次/min,其中图像1级有38例,10例图像2级,图像3级和4级各为1例;8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在70~80次/min,其中图像2级5例,图像3级3例;4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80次/min,图像质量比较差,不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的诊断,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同时在检查过程应严格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方可获得满意的图像效果,此外,该检查成功与否的首要关键在于患者心率的快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对我院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病例210例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1~4级)评估,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对不同心率组冠脉成像清晰度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呼吸运动是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清晰度基本不受心率影响,扫描过程中正确屏气是获取最佳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血管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其中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100例被检者中35例CT未见异常,65例见冠状动脉各段各分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块和狭窄(其中10例因心率&gt;80次/min,或因吸气,屏气不好,致使部分三维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显示欠佳,出现阶梯样伪影;11例可疑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见搭桥血管形成;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见支架管腔通畅,无明显再狭窄现象).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可做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首选方法,图像质量受心率、呼吸和对比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慧玲  赵新雁 《当代医学》2011,17(27):47-48
目的探讨影响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按5级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成像质量,找出评分≤2的图像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和找出解决的方法。结果 90例中有8例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2,其中由于不会屏气5例、心率快伴心律不整2例、心电导联系统故障1例。结论屏气和心率(律)是影响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屏气训练、减慢和稳定患者的心率(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双源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926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范围、采集心动周期数、FOV、Pitch值、造影剂用量、造影剂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并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选出有图像质量缺陷的图像,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下降的关系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多种影响因素中,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缺陷呈负相关(r=-0.668,P〈0.05)。按照心率变化不同将有图像质量缺陷的240例分为3组,心率变化≤10次组与10次〈心率变化≤20次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20组与心率变化≤10次组及10次〈心率变化≤20次组间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心率、FOV、心动周期、Pitch值、造影剂用量、造影剂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分别与图像质量缺陷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变化是引起图像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心率变化〉20次时,图像质量缺陷明显,并可能致检查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与经胸多普勒超声比较,评价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小儿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9月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87例患儿资料,男46例、女41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8个月;平均体重15 kg,临床疑诊先心病(CHD),同时于本单位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其中,54例患儿行手术治疗.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以4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比较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与TTE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计算所有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87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心胸联合扫描.DSCT共发现心内外结构畸形267处,CDFI共发现畸形231处.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78);54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发现畸形173处,DSCT诊断正确169处,诊断准确率为97.69%;CDFI诊断正确142处,诊断准确率为82.08%.87例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为(0.40±0.08) mSv.结论 与经胸超声对比,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能清晰显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外结构畸形,对先心病的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34例 ,对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将 2者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2者有无一致性以及心率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最佳显示心电相位窗分别为R波后 5 0 %,5 0 %(6 0 %) ,6 0 %,但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 <0 0 5 ,当心率低于 75次 /min时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可显示冠状血管近段约 10 0mm的血管情况包括管壁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结论 通过减缓心率可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CT图像 ,结合合适的心电相位窗可有效地减少心动伪影。多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意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和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胸痛患者行炫速双源CT扫描整个胸部,同时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104例.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扫描时间为(7.3±1.9)s.升主动脉CT值为(440.5±84.3)Hu;肺动脉平均CT值为(344.5±88.8)Hu,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全部为优.全组1352段冠状动脉质量基本能满足诊断,其中优89.5%,良10.3%,差0.2%.共15段管腔重度狭窄(其中3段闭塞),27段管腔中度狭窄,43段管腔轻度狭窄,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炫速双源CT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自由心率胸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好,对胸痛三联症的及时准确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例患者因怀疑存在冠心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5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着重分析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血管为600支,平均心率为69.20±8.80bmp,心率波动范围1-38bmp,平均心率变异性8.50±6.75%,共有94.3%(566/600)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冠脉图像质量均有显著相关性。平均心率越慢,心率波动范围越小,心率的变异性越小,冠脉的图像质量越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在较大的心率范围下提供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减低心率,减少心率的变异性将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