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道,中枢脑啡肽(ENK),γ-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胆碱(Ach)系统均参与针刺镇痛作用。为了解它们在针刺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我们分别观察了腹腔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双枯碱(Bicuculline)和Ach毒蕈碱样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对电针大鼠脑内亮-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1975年发现脑啡肽以来,已陆续鉴定了二十余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1979年我们提出电针耐受大鼠脑内存在着抗阿片物质(AOS),至今已发现了六种不同的AOS。1985年Kaneko等从牛脑中提取出一种AOS,在豚鼠回肠上能对抗甲啡肽的作用,经鉴定为血管紧张素Ⅱ(AⅡ)。本工作探讨AⅡ是否能对抗脑啡肽类似物的降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延桥脑中甲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及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LEK)的含量。1、生理盐水对照组各脑区脑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EK)的含量:测定结果脑区Ir—MEK 的含量均高于 Ir—LEK 的含量,两者比值约为3∶1。  相似文献   

4.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年大鼠延髓内含前-原脑啡肽(PPE)mRNA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与亮氨酸-脑啡肽(L-ENK)免疫反应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含PPEmRNA的神经元胞体,多数分布在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等形成的一条从背内侧到腹外侧区的弧形带内。M-ENK与L-ENK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也主要密集分布在该带内。本结果对ENK(M-ENK和L-ENK)参与延髓内脏功能活动的调控过程,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大鼠肠肌丛胆碱酯酶和亮氨酸脑啡肽双染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对大鼠肠肌丛内胆碱酯酶阳性和亮氨酸脑啡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在同一张标本上同时显示胆碱酯酶阳性和亮氨酸脑啡肽神经元,后者用二盐酸联苯胺作显色剂.结果观察到三种不同染色的神经元:(1)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2)亮氨酸脑啡肽单染神经元;(3)胆碱酯酶-亮氨酸脑啡肽双染神经元.并同时统计了30个肌间神经节,发现平均每个肌间神经节含这三种神经元的数目依次为8.33,0.07和2.40.以上结果提示亮氨酸脑啡肽可以与乙酰胆碱共存于经典的胆碱能神经元.本文还对大鼠肠肌丛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类型及其与脑啡肽神经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天麻素是天麻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药理、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已发表。本文报告不同时辰给药对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体重145g左右的Wistar系大鼠置自然昼夜光照下喂养三周后,经口给予100mg/kg剂量的天麻素(内含[~3H]天麻素)给药时间分别为02:00,08:00,14:00和20:00,  相似文献   

7.
给实验组大鼠第三脑室内注入微量亮氨酸-脑啡肽抗血清,与对照组大鼠脑室注射正常兔血清比较,初步证明脑内源性亮氨酸-脑啡肽不影响ACTH和催乳素的静息分泌,但兴奋限制性应激引起的上述激素平行释放。提示脑内δ阿片受体的激活,可能是ACTH和催乳素相伴释放的共同作用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荧光法研究小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正常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人参总皂甙、利血平等药物对中枢儿茶酚胺昼夜节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脑内NE、DA生理节律00:00时NE达峰值,08:00时DA含量最高,12:00时NE、DA均为凹值,人参总皂甙对中枢儿茶酚胺的作用依赖于给药的昼夜时辰而异。在00:00和08:00时投  相似文献   

9.
巳知在胚胎发育期脑内已存在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其机能意义未明.鉴于大鼠出生后一段时期,脑发育仍在进行,本文在婴鼠生后连续注射纳洛酮(Nal)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K)观察其对幼鼠吸乳迷津分辨学习(ADL)和Y迷津明暗分辨学习(BDL)和前脑蛋白含量的影响。 实验选用SD大鼠幼仔(n=62),生后随机分组,雌雄各半,生后第一天开始,每日颈部皮下分别注射Nal(10、50、100、200μg/100g B W),MEK(20μg/1O0gB W)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天。分别于16日龄和30日龄进行ADL和BDL行为训练。45日龄处死并测脑蛋白含量(紫外吸收法)。分别  相似文献   

10.
大鼠高盐饮食可形成高血压,脑啡肽和β-内啡肽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有关,它也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联系。本文目的,用我们实验室已建立的脑啡肽(EK)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观察大鼠长期高盐饮食对血压、ATⅡ和五个不同脑区EK含量的影响。 大鼠来源相同、雌雄不论,按年龄配对分成两组:1,高盐摄取组(47只),食物和饮水中食盐的浓度分别为7%,1%;2,对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免疫酶标间接方法,对三只豚鼠的脑切片进行标记,观察下丘脑内亮氨酸脑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定位。在视上核区见到神经元的核周质、神经纤维和末梢与抗亮氨酸脑啡肽血清发生免疫酶标反应,但与甲硫氨酸脑啡肽抗血清不发生反应,或仅发生微弱反应。室旁核、腹内侧核、弓状核,结节核以及乳头复合体的神经元胞体均能与两种抗脑啡肽血清发生免疫酶标反应。在中隆部第三脑室底部两侧和腹面,看到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的脑室膜伸展细胞体和其相连接的突起(tanycytes)。垂体前叶内也有部分细胞被标记。  相似文献   

12.
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图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时辰电针大鼠“足三里”对交叉上核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效应不同。在白天光照条件下针刺,交叉上核中VIP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加;而于无光照夜间针刺,交叉上核中VIP免疫反应性呈现下降趋势。这种不同时辰针刺对交叉上核VIP影响的效应不同与交叉上核内VIP含量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时辰针刺“足三里”对机体神经内分泌活动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研究脑震荡发生发展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变化规律。结果:体质量100g大鼠组出现典型的脑震荡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与水肿、神经元变性、凋亡与坏死。脑啡肽于伤后1d表达增强,阳性部位见于大脑、小脑和海马区的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于伤后7d达高峰,阳性部位仍见于大脑皮层、海马区和小脑神经元中。14d后表达逐渐减少,30d仍高于正常水平。多巴胺于伤后7d,在大脑、海马区、丘脑及小脑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的表达明显增多,但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脑震荡后可出现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的病理改变。脑啡肽和多巴胺参与了脑震荡发生时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对脑血管损伤、血脑屏障功能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系通过对子宫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的测定,性激素对它的影响,它在子宫内的定位以及在阻断阿片受体后雌激素对子宫环核苷酸作用的变化等,来对L-ENK在子宫生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初步作一探讨。发现:人和大鼠子宫含有L-ENK样物,含量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L-ENK定位于人及大鼠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内;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NAL)能改变雌激索对子宫环核苷酸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L-ENK可能在子宫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藻氨酸(KA)可作用于海马内KA受体引起大鼠痫样活动。脑啡肽是脑内重要调质,参予痫样活动发生。本实验拟观察甲啡肽(ME)及纳络酮(NLX)对KA兴奋作用的调制。实验在17只大鼠进行。ME,NLX、KA均经7管微电极电泳给药,共记录背海马单位放电57个,单独泳入KA可使全部单位呈兴奋反应。单独泳入ME未见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了不同年龄组大鼠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内甲硫氨酸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发现出生后1天上述神经节内脑啡肽神经元百分比最高,分别为43.3%、43.6%和33.0%.出生后4周内脑啡肽神经元数量有明显的变化,在睫状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为先下降,继而上升,在耳神经节只呈下降趋势.成年至老年脑啡肽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变化.在成年组,睫状神经节脑啡肽元数量最多(38.9%),翼腭神经节次之(34.0%),耳神经节最少(30.9%).脑啡肽广泛分布于头部副感神经节,提示它们可能参与头面部内脏运动调节.  相似文献   

17.
已有报导注射纳洛酮和阿片肽影响学习与记忆,并推想内源性阿片肽可能与此有关。本工作试图从以下实验探讨内源性脑啡肽参与记忆巩固调制的可能性:1.在肯定纳洛酮和甲啡肽对记忆有作用的基础上,观察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2.观察氨基肽酶(脑啡肽降解酶之一)抑制剂bestatin对记忆是否有影响。3.纳洛酮对记忆的影响与肾上腺髓质内分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放免测定法及电刺激鼠尾测痛法,观察了大鼠脑室内注射单胺类递质、脑啡肽和吗啡对下丘脑、纹状体和海马内P物质(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痛阈变化的关系。结果如下:(1)骑室内或中缝背核内注入5—HT前体5—HTP,可使痛阈明显提高和下丘脑内SP样免疫活性物质(Ir-SP)含量显著降低(P<0.01)于脑室内注入5-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对利血平影响针刺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索。 将大鼠分为四组,对照组(不给利血平和针刺);针刺组,电针双侧“环跳”和双侧“手三里”30分钟,频率15赫兹,负载电压5伏;利血平组,腹腔注射利血平2mg/kg,每日一次,连续两天;利血平+针刺组,从第二次给药后24小时再给予针刺。在针刺前后、给药前和药后24小时,用50℃热水烫尾,进行测痛。实验毕,断头处死取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亮-脑啡肽和甲硫-脑啡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株研究蛋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enkephalin,MENK)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调节的机制,为进一步阐明蛋氨酸脑啡肽的免疫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技术、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C表型和功能的各种指标。结果:本实验应用小鼠髓系DC2.4细胞株,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可见10-12mol/L蛋氨酸脑啡肽处理组DC突起增多,形态上更加成熟;DC表面MHCⅡ、CD86和CD40的表达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DC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证明了适宜浓度的蛋氨酸脑啡肽促进小鼠髓系DC2.4的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