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内经》中明确提到"治未病"者三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为其中之一。该文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为研究对象,剖析本篇"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及其内涵。提出:第一,"治未病"思想的发生肇源于对生命的重视。正因为重视生命,促使人们对生命"未病""已病"状态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决定了人们对生命"未病"状态的关注,更造就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第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其内涵更多指代的是在"未病"状态时对正常生命规律的治理和调整,其以"防"为核心内容。文章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研究"治未病"思想,有利于从根源上正确认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在疗法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治疗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上体现"治未病"思想等论述《金匮要略》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孙淑云 《陕西中医》2012,33(8):1083-1084
<正>1《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先进思想。《内经》"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1]。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扁鹊心书》在运用艾灸治未病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探析了《扁鹊心书》的治未病思想,其在重视扶阳、补益脾肾、灸药并用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对后世"治未病"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经》“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治未病"是《内经》治则学说的组成部分,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从精神调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其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发,体现了《内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是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现就《温病条辨》治则谈一点粗浅认识。1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使疾病不发生;二是有病早治,使疾病不传入其它脏腑;三是一脏有病除治本脏外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医学界尚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中医以“治未病”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应用于中医肿瘤学领域,与现代肿瘤病学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难经》、《金匮要略》承先启后而发挥之,使中医预防学理论倍受推崇而日臻完善。“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义。“未病”包含…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帝内经》重视"道"的思想和经络调治的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救治萌芽、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四个层次对应的认识和实践做出有序、系统的论述,使"治未病"思想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是由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隐庵)汇集其门人,历时五年之久,共同创作而成。笔者今对《集注》所引《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辑录,以便我们从侧面了解和把握《集注》的注释体例特点。一、直引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集注》引注:《金匮要略》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治第一》)2.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素问·生…  相似文献   

14.
从十个方面,即:养生防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变;先治未病;未盛防盛;病盛防危;已盛防逆;病后防复;先安将受邪之地;先病服药等,论述了《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指出,《伤寒论》治未病思想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创新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着重探讨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既病防变,早期治疗;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对后世"治未病"思想的拓展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未病”这个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讲的未病先防,预防为主。又《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是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东汉后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治未病列于全书之首,而且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所补充和发展,今简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治未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何谓"治未病"?余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愚见与同仁共勉。1"治未病"之学术渊源"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8.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三方面。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养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经》的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