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眼睛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鸡眼睛Euscaphis japonica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CI柱色谱、C18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鸡眼睛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orchoionoside C(1)、鞣花酸(2)、junipetrioloside A(3)、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5)、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6)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翻白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等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翻白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没食子酸(3)、咖啡酸(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6)、槲皮素(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芦丁(11)、鞣花酸-3,3'–二甲醚(12)、鞣花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13)、鞣花酸-3,3',4'-三甲醚(14)。结论化合物9、13为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委陵菜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金锦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友兴  杨丹  马青云  李宁  程忠泉  周俊 《中草药》2011,42(6):1061-1065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3,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除化合物5和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蕈树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蕈树茎用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到浸膏,浸膏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应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蕈树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yrsinene(1)、石竹醛(2)、3β,23,28-三羟基齐墩果烯(3)、乌苏酸-3β-棕榈酸酯(4)、arjunglucosideⅡ(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反式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8)、鞣花酸-3,3'-二甲醚(9)、南烛木糖苷(10)、鞣花酸-3,3'-二甲醚-4'-O-α-L-鼠李糖苷(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20,(2)
目的:研究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半制备HPLC等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旋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翻白草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3,3′-二甲氧基鞣花酸(2)、齐墩果酸(3)、2α-羟基乌苏酸(4)、高良姜素(5)、8-甲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6)、对羟基苯甲酸(7)、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8)、3,3′,4-O-三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0)、3,3′-O-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3)、没食子酸(14)、原儿茶酸(15)。结论:其中,化合物5、6、9~11、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荭草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花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个化合物,分别为高朦胧木素(alphitonin,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3,4-d.hydmxybenzoate,2),罗布麻宁(apocynin,3),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4),1,3,5-三羟基苯(1,3,5-trihydroxybenzene,5),3,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methoxyellagic-acid-4-O-β-D-glucoside,6),山柰素-3-O-β-L-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8),山柰素(kaempferol,9).结论:化合物2,4,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石心红  徐德然  孔令义 《中草药》2009,40(5):686-689
目的 研究新疆产准噶尔大戟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后用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梯度萃取,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纯化等方法 进行分离.结果 对分离得到的8个化合物用波谱方法 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Ⅰ)、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Ⅱ)、秦皮素(Ⅲ)、4-O-β-D-吡喃葡萄糖-3,5-二甲氧基-2E-苯丙烯醇(Ⅳ)、秦皮苷(Ⅴ)、3-甲基鞣花酸-3'-O-β-D-木糖苷(Ⅵ)、3,3'-二甲基鞣花酸硫酸酯(Ⅶ)和(+)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Ⅷ).结论 化合物Ⅶ为一新天然产物,其余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酸模叶蓼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1)、2',6'-二羟基-4'-甲氧基查耳酮(2)、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3)、3-甲氧基槲皮素(4)、山柰酚(5)、槲皮素(6)、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2)、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半乳糖苷(15)。结论化合物3~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三春水柏枝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帅  陈若芸  于德泉 《中草药》2008,39(10):1459-1461
目的研究三春水柏枝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鼠李秦素(Ⅰ)、7-甲氧基-山柰酚(Ⅱ)、鼠李素(Ⅲ)、槲皮素(Ⅳ)、3,4,3′-三甲氧基-鞣花酸(Ⅴ)、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Ⅵ)、3′-甲氧基-鞣花酸-4-鼠李糖苷(Ⅶ)、3,3′-二甲氧基-鞣花酸-4-葡萄糖苷(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山乌桕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和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山乌桕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piumin F(1),kadsulignan C(2),刺五加酮(3),短叶苏木酚酸乙酯(4),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5),秦皮素(6),秦皮定(7),异秦皮定(8),6,7,8-三甲氧基香豆素(9),5,6,7,8-四甲氧基香豆素(10),8-羟基-5,6,7-三甲氧基香豆素(11),3,3'-二甲氧基鞣花酸(1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3),3'-甲氧基鞣花酸-4'-鼠李糖苷(14),4,5-去氢诃子裂酸三乙酯(15),ent-kaurane-3-oxo-16α,17-diol(16),脱落酸(1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了化合物4,11和13,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神经炎症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和15对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6. 06,6. 05μmol·L-1。  相似文献   

11.
水红花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水红花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 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Ⅰ)、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Ⅱ)、花旗松素(taxifolin,Ⅲ)、槲皮素(quercetin,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5,(8)
目的:研究白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白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利用波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甲氧基香豆素(1)、异鼠李素(2)、咖啡酸(3)、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4)、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山柰酚(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基-(1→6)-O-α-L-鼠李糖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4、6、7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番石榴根中酚酸类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金娘科Myrrhinaceae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部位具有不同药用功效,其叶和果实化学成分研究深入,但有关根的化学物质基础报道甚少,为明确番石榴根的化学成分,对番石榴根进行了系统地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番石榴根醇提浸膏分离纯化,应用核磁共振(NMR)和质谱,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番石榴根中分离出1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3,3',4'-三甲基鞣花酸(1),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2),3-甲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3),3'-O-methyl-3,4-O,O-methene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甲酯(6),没食子酸乙酯(7),3,4,5-trimethoxypheny-1-β-D-glucopyranoside(8),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9),1-hydroxy-3,4,5-trimethoxyphenyl-1-O-[6'-O-(4″-carboxy-1″,3″,5″-trihydroxy) 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0),香草酸(11),原儿茶酸(12),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13),根皮素4'-O-β-D-葡萄糖苷(14),cinchonain Ib(15),表儿茶素(16)。结论:化合物3,4,6,8~10,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野生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余甘子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白桦脂醇(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甲酯(7)、3,4,3′-三氧甲基鞣花酸(8)、羽扇豆烷-20(29)-烯-3β,16β-二醇(9)、3-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没食子酸(11)、吡喃酮[3,2-b]吡喃-2,6-二酮(12)、没食子儿茶素(13)、表没食子儿茶素(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5)、3,4,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12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9、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九牛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九牛造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分离并鉴定化合物。结果:从九牛造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分别为大戟甾醇(eupholⅠ)、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β-胡萝卜苷(β-sitosterolglucosideⅣ)、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Ⅴ)、3,3′-二甲基鞣花酸(3,3′-di-methylellagicacidⅥ)、3,3′-二甲基鞣花酸-4′-β-D-木糖苷(3,3′-di-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Ⅶ)、没食子酸(gallicacidⅧ)。结论: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Ⅱ、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7,(12)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的化学成分。方法尖叶假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30%、90%乙醇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蜡苷Ⅰ(1)、(+)-落叶松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S,8R)-赤式-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7S,8R)-赤式-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蛇菰宁(8)、urolignoside(9)。结论化合物2~9为首次从假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4,8-二羟基萘酚-1-O-β-D-(6'-乙酰氧基)吡喃葡萄糖苷(Ⅰ)、双氢山柰酚(Ⅱ)、胡桃醌(Ⅲ)、胡萝卜苷(Ⅳ)、山柰酚(Ⅴ)、4,8-二羟基萘酚-1-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哺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Ⅷ)、柚皮素(Ⅸ)、槲皮索(Ⅹ)、4,8-二羟基四氢萘醌(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Ⅻ)、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XⅢ)、4,8-二羟基萘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XⅣ)、4,5,8-三羟基-α-四氢萘醌-5-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XⅤ).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核桃酚;化合物Ⅰ、Ⅶ~Ⅸ、Ⅷ、XⅢ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  相似文献   

18.
粗壮润楠中的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萃取、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粗壮润楠树皮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结构为:异落叶松脂素9'-0-β-D-吡喃木糖苷(1),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 '-O-β-D-吡喃木糖苷(2),南烛木树脂酚9 '-O-β-吡喃木糖苷(3),(+)-(8S,8'S)-4,4 '-二羟基-3,3 ',5,5'-四甲氧基木脂烷-9,9'-二醇9-O-β-D-吡喃木糖苷(4),南烛木树脂酚(5),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6),(+)-(8S,8 'R)-3',4,4'-三羟基-3'-甲氧基木脂烷(7),(8S,8'R)-4'-羟基-3,3',4-三甲氧基木脂烷(8),(+)-愈创木素(9),异愈创木素(10),(-)-(7'R,8R,8 'R)-4,4'-二羟基-3,3',5-三甲氧基-2,7'-环木脂烷(11),翼梗五味子木脂素B(12),(-)-(7S,7'S,8R,8'R)-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9,9'-二醇(13),(+)-(7R,8R,7'E)-4-羟基-3,5'-二甲氧基-7,4'-环氧-8,3'-氧新木脂素-7'-烯(14),甘密树皮素B(15),桢楠素Ⅰ(16),(-)-松脂素(17)和(-)-丁香树脂酚(1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在10 μmol·L-1时,化合物17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72.2%.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20,(10)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小花鬼针草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采用正相硅胶、聚酰胺、ODS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花鬼针草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6,7-二羟基香豆素(2)、3-O-caffeoyl-2-C-methyl-D-erythrono-1,4-lactone (3)、methyl-2-O-caffeoyl-2-C-methyl-D-erythronate (4)、(7S',8S')-sapiumin C(5)、7,3',4'-三羟基黄酮(6)、原儿茶酸甲酯(7)、槲皮素-3,3'-二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腺嘌呤(9)、肌苷(10)、异槲皮苷(11)、新绿原酸甲酯(12)、绿原酸甲酯(13)、5,3'-二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5)、5-O-阿魏酰基奎宁酸(16)、奥卡宁-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8,3',4'-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8)、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9)。结论:其中,化合物5、6、9、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14、16、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华旭  唐于平  龚祝南  闵知大 《中草药》2008,39(11):1612-1616
目的对广西产假奓包叶进行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鞣花酸类衍生物6个,为鞣花酸(ellagic acid,Ⅰ)、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methylellagic acid,Ⅱ)、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Ⅲ)、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Ⅳ)、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Ⅴ)、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Ⅵ);吡啶酮生物碱化合物1个,为蓖麻碱(ricinine,Ⅶ);香豆素化合物2个,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Ⅷ)、东莨菪苷(scopolin,Ⅸ);酚酸类化合物3个,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Ⅹ)、阿魏酸(ferulic acid,Ⅺ)、原儿茶酸(vanillic acid,Ⅻ)。结论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