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赵一懿  陈有根  郭洪祝  傅欣彤 《中草药》2013,44(15):2027-203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2”,6”-α也-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芦丁(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丁香亭-3-O-芸香糖苷(13)、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14)、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6).结论 经UPLC-PDA分析检测,所有化合物均为黄酮苷类成分,且在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样品中全部标定定位,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醇苷K.  相似文献   

2.
大花红景天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ESI-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花红景天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3,5,7,3′-四羟基黄酮(2)、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小麦黄素(7)、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1)、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草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6、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多穗柯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胜华  伍贤进  曾军英  张俭  周楠 《中草药》2010,41(12):1967-1969
目的 研究多穗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叶中黄酮类成分,为其药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聚酰胺、葡聚糖凝胶树脂及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UV、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多穗柯中分离得到11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素(1)、根皮苷(2)、二氢查尔酮-2'-β-D-吡喃葡萄糖苷(3)、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7)、木犀草索-7-O-β-D-葡萄糖苷(8)、三叶海棠苷(trilobatin,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4、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醉马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祥  李震源  梅丽娟  张培成 《中草药》2021,52(4):937-942
目的研究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HP-20大孔树脂、ODS中压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对比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醉马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草素(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3′→O-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9)、8-甲氧基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12)、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4)和金圣草黄素(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醉马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4R)-4,7-二羟基-3,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5,7,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柞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树军  宋鑫  姚佳  张中伟  王金兰  赵明 《中草药》2013,44(6):665-670
目的 研究柞树Querus mongolic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柞树叶石油醚和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3-酮(1)、木栓酮(2)、β-谷甾醇(3)、28-羟基木栓酮(4)、山柰酚(5)、黑麦草素(6)、山柰酚-7-O-(4”,6”-二反式肉桂酰基-2”,3”-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2”,6”-二反式-肉桂酰基-3”,4”-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D-(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D-芹糖(1→2)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1)、芹菜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3)、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5)、(7S,8R)-9,3’,9’-三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α-L-鼠李糖苷(16)、(7S,8R)-4,9’-二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9-O-α-L-鼠李糖苷(1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8)、β-谷甾醇葡萄糖苷(19)、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3'-甲氧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结论 化合物1、4、6、7、9~14、16、17、20~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spicifer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2)、二氢槲皮素-3-O-α-阿拉伯吡喃糖苷(3)、落新妇苷(4)、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鼠李吡喃糖苷(5)、柚皮素(6)、(2S)-5,7,4′-三羟基-8-甲基黄烷酮(7)、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8)、花青素A-1(9)、bis-8,8′-catechinyl methane(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化合物8、9、1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A或LPS)作用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0.01或0.001)。结论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相关免疫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8、9、11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2,(9)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富含黄酮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备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富含黄酮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头花蓼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5-羟基苯(1)、5,7-二羟基色原酮(2)、鞣花酸(3)、杨梅苷(4)、陆地棉苷(5)、芦丁(6)、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苷(9)、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13)、山萘酚(14)。结论:头花蓼富含的黄酮活性组分主要含有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头花蓼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化合物1、8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头花蓼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9.
一点红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小华  赵超  龚小见  周欣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3):1891-1893
目的研究一点红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分别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苷(1),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4),橙酰胺乙酸酯(5),喘宁酰胺(6),木栓酮(7),豆甾醇(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2,5~7,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 japon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二氢松柏醇(4)、(6S,9R)-6,9-二羟基-3-酮-α-紫罗兰醇(5)、(6R,9R)-9-羟基-3-酮-α-紫罗兰醇(6)、苯丙酸(7)、槲皮素3-O-(6″-苯甲酰)-β-D-吡喃半乳糖苷(8)、胡萝卜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山楂酸(12)、芦丁(1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4)、苯甲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肉桂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槲皮素-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9)、foliachinenoside A_2(20)、山柰酚-3-O-芸香糖苷(2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2)。结论化合物1~6、8、11~13、15~22为首次从东北岩高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山鸡椒乙醇提取物中的水溶性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芳香苷和3个紫罗兰苷类成分,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7S,8R)-去氢二松柏醇-4,9'-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5-甲氧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urolignoside(3),(7R,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saposide B)(5),lanicepside A(6),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4-O-甲基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tyraxjaponoside B)(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9),(-)-(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alaschanisoside A)(10),紫丁香苷(syringin)(11),psoralenoside(12),isopsoralenoside(13),东莨菪苷(scopolin)(1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6),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2-(4-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甲氧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kaempferitrin)(2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2),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2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5),staphylionoside D(26),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二氢吐叶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8),其中化合物1~21,24~2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黄酮类成分。方法 淡竹叶提取物采用ODS、MCI、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槲皮素(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7-O-α-L-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α-L-鼠李糖-(1-2)-O-β-D-木糖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1-6)-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异鼠李素(9)、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0)、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2-1)-O-β-D-葡萄糖苷(1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烯-4-羰基-十二烷基(14)...  相似文献   

13.
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4,8-二羟基萘酚-1-O-β-D-(6'-乙酰氧基)吡喃葡萄糖苷(Ⅰ)、双氢山柰酚(Ⅱ)、胡桃醌(Ⅲ)、胡萝卜苷(Ⅳ)、山柰酚(Ⅴ)、4,8-二羟基萘酚-1-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哺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Ⅷ)、柚皮素(Ⅸ)、槲皮索(Ⅹ)、4,8-二羟基四氢萘醌(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Ⅻ)、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XⅢ)、4,8-二羟基萘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XⅣ)、4,5,8-三羟基-α-四氢萘醌-5-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XⅤ).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核桃酚;化合物Ⅰ、Ⅶ~Ⅸ、Ⅷ、XⅢ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  相似文献   

14.
少药八角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文照  苏东敏  庾石山  刘静  屈晶  刘云宝 《中草药》2008,39(10):1452-1455
目的分离并鉴定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反相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少药八角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苷(Ⅲ)、异=鼠李素-3-O-β-D-葡萄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Ⅵ)、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Ⅶ)、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Ⅷ)、槲皮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Ⅸ)、山柰酚-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Ⅹ)、异鼠李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Ⅺ)。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Ⅴ、Ⅶ、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酸模叶蓼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1)、2',6'-二羟基-4'-甲氧基查耳酮(2)、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3)、3-甲氧基槲皮素(4)、山柰酚(5)、槲皮素(6)、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2)、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半乳糖苷(15)。结论化合物3~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匙叶八角中的酚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旭俊  罗仕德 《中草药》2012,43(11):2111-2115
目的 研究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匙叶八角枝叶的甲醇提取物经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过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分离,用波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3个酚性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苏式-(1,2-二羟基丙基)-3,5-二甲氧基苯-4-O-β-D-葡萄糖苷(1)、5,7,3',4'-tetrahydroxy-2-methoxy-3-flavanone-3-hydrate (2)、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erylalcohol (3)、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4)、槲皮素(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8)、儿茶素(9)、丁香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酸甲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4-二羟基苯甲酸(12)、羟基酪醇(13),同时还分离到大量的莽草酸(14).结论 化合物1是一个新苯丙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匙叶八角苷.化合物2是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醇类物质氧化的水合物,可能是一人工产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匙叶八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点地梅中的黄酮苷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军  肖云川  王文静  席贞  余敏  黄静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353-2357
目的:对点地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点地梅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签定为山柰酚3-O-(3-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山柰酚3-O-(2-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奈酚3-O-(3 -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奈酚3-O-(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黄皮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皮Clausena lansium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corchoionoside C(1),1′-O-β-D-glucopyranosyl(2R,3S)-3-hydroxynodakenetin(2),槲皮素-3-O-刺槐双糖(3),芦丁(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SP825、Sephadex LH-20、硅胶和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藜芦醇(Ⅰ)、反式白藜芦醇-3-O-β-D吡哺葡萄糖苷(Ⅱ)、顺式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Ⅳ)、3'-甲氧基一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Ⅴ)、儿茶素(Ⅵ)、表儿茶素(Ⅶ)、1'-O-苄基-α-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1'-O-苯乙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Ⅸ)、1'-O-苯乙基-β-D-呋哺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Ⅹ)、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Ⅺ)、3-甲基-正丁醇-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Ⅻ).结论 化合物Ⅴ、Ⅶ~Ⅹ和Ⅻ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Ⅳ、Ⅵ、Ⅶ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5,(8)
目的:研究明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明日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镰叶芹二醇(1)、丝立尼亭(2)、异补骨脂查尔酮(3)、北美芹素(4)、山柰酚-5-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酰-β-香树醇(6)、β-谷甾醇葡萄糖苷-6'-O-十七烷酸酯(7)、2,5-dimethyl-6,8-dihydroxyl-chromone(8)、槲皮素-3-O-α-L-鼠李糖-3'-α-L-鼠李糖苷(9)、2-hydroxynaringenin-4'-O-glucopyranoside(10)、3-O-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1)、金圣草黄素(12)、荭草苷(13)、1β,6α-dihydroxyeudesm-4(15)-ene(14)。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