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2017,(5)
目的: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艾纳香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用3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胺鲜酯(DA-6)、多效唑(PP333)在旺长期前期处理艾纳香,为艾纳香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于7月在艾纳香植株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采收期考察各处理的农艺性状并取样称量其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测定其挥发油、总黄酮和左旋龙脑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3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浓度对艾纳香各农艺性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10 mg/L 6-BA可以显著的提高挥发油的含量,50 mg/L 6-BA和10 mg/L DA-6可以提高总黄酮的含量,而150 mg/L PP333可以使艾纳香显著增产,并有助于左旋龙脑含量的增加。结论:使用质量浓度为150 mg/L PP333处理,既可以保证艾纳香优质的农艺性状,从而得到较高的产量,还可以保证其含有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N肥、P肥及种植密度对裸花紫珠生物量、药材产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应用311-A混合最优回归设计,开展N、P及种植密度3因子组合试验,对比11个处理对裸花紫珠生物量、药材产量、活性成分含量及活性成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不同N、P及种植密度处理对裸花紫珠叶、枝、茎及地上部分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3因子对有效生物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NP密度。随施N量的增加,裸花紫珠药材产量显著提高。降低施P量及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药材产量。3因子对裸花紫珠叶片总黄酮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NP密度;对叶片总酚酸和总糖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则为PN密度。低N有利于裸花紫珠叶、枝中黄酮物质的合成,低N或高P有利于总酚酸含量的提高,高N或低P有利于总糖含量的提高。11个处理中,处理4在裸花紫珠药材产量、总黄酮、总酚酸和总糖积累量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最佳处理。结论:裸花紫珠药材适合的施肥与密度组合为N51.2 g/株、P_2O_5 11.8 g/株,株行距50 cm×80 cm;以单位面积换算即尿素2.76 t/hm~2、钙镁磷肥2.46 t/hm~2,种植密度2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7)
目的:探讨广金钱草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广金钱草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采用广金钱草种苗移栽和扦插移栽的定植方式种植,收集不同时期的广金钱草样品,种子苗不同种植密度的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维采宁-2、异牡荆苷、异红草苷含量,结合产量、生长形态,研究两种定植方式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种子苗移栽及茎叶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考察不同密度种植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方式的广金钱草在生物形态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茎叶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可以确定其最佳采收期及最佳种植密度。结论:广金钱草在花蕾期前后采收,种植密度在株行距20 cm×30 cm的条件下,产量和质量综合比较得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栽培唐古特大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唐古特大黄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5种不同种植密度(株距×行距):10 cm×50 cm,20 cm×50 cm,30 cm×50cm,40 cm×50 cm,50 cm×50 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一密度设置3个重复;采收期为5月,7月,10月。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进行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株距增大,药材个体各指标测量值增加。株距为40 cm或50 cm时,药材个体的根鲜重、根干重达到最大值;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指标与产量指标,年际之间、月际之间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考虑到经济效益,青海省唐古特大黄种植最宜栽培的行株距为50 cm×30 cm(或40 cm),于10月份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蒺藜适宜种植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方法:在60cm垄作下,设计4个种植密度,即株距10,20,30,50cm,研究了蒺藜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用薯蓣皂苷作标准品,采用光谱检测法,测定了蒺藜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蒺藜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30和50cm株距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株距间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各密度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8月下旬达到产量高峰;蒺藜生长高峰最佳叶面积指数为1.4;蒺藜总皂苷含量有2个高峰,即6月下旬和8月下旬,其中8月下旬与产量高峰一致,这时总灰分含量也处于最低水平。结论:蒺藜最佳种植密度度为60cm垄作下大约10cm株距,最佳采收期8月下旬,产量可达到1400~2000kg·hm-2。  相似文献   

6.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P333及种植密度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喷施PP333为主因,种植密度为副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其对种子产量、药材产量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以600 mg/L(PP333)+60株/m2(种植密度)最高,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以600 mg/L(PP333)+90株/m2(种植密度)最高,最佳药材质量以900 mg/L(PP333)+60株/m2(种植密度)最高。结论:适宜的组合可提高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及药材产量,改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窝栽子芽个数、培土及有机肥、无机肥施用量对玄参子芽产量和等级的影响。方法设计单因子田间试验,统计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玄参子芽生产最优密度以株行距50cm×40cm、窝栽1个子芽为最佳;结合中耕除草,培土6~8cm;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子芽的产量;尿素、普钙对玄参子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尿素最优施用量为1200 kg/hm~2,普钙最优施用量为1800 kg/hm~2;硫酸钾对玄参子芽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可不施或少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玄参子芽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确定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福建省广泛种植的金线莲品种泰宁一号为实验材料,在金线莲道地产区契合金线莲原初生境的林下进行栽培,详细探究不同林下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金线莲的生物量和代表性药效成分的影响,为选取金线莲林下栽培合适栽培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在林下栽种密度处于4 cm(行距)×4 cm(株距)时,林下栽培金线莲的长势最佳、折干率高、多糖、生物碱和类黄酮等药用成分含量较高。通过详细分析不同采收期林下栽培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发现在林下种植金线莲180 d后进行采收,金线莲根、茎叶长势佳,生物量积累丰富,折干率高,同时总黄酮、多糖、总生物碱药用价值成分均达到较高值。结论:泰宁一号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 cm×4 cm,最佳采收时期为移栽后180 d。  相似文献   

10.
根据贵州省艾纳香栽培种植的气象指标,根据贵州省各县主要气象站点54年(1960—201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建立艾纳香可种植区域气候因子与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气候及坡度、海拔高度等要素,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艾纳香的可种植区域。运用RS的图像分类技术,完成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将贵州省不适宜艾纳香种植的地块屏蔽,最终将艾纳香种植气候区划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黔南和黔西南。最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76.98 km2,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156.04 km~2,次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235.43 km~2。  相似文献   

11.
钱渝  王万里 《中药材》1999,22(3):112-112
红旱莲 Hypericum ascyron 在育苗移栽时,常采用数株丛栽法。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易引起病害而影响产量。为探索红旱莲种植的适宜密度,提高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特设本试验。1 试验方法 试验于1996年和1997年在南通农垦农科所内进行。1996年2月9日播种,5月下旬定植。试验设三个密度处理:每亩15000株、12000株和9600株,相应的株行距分别为15cm×30 cm、18 cm×30 cm、23 cm×30 cm。小区面积 0.013亩(4.8 m×1.8 m),重复三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定植时期、不同定植密度以及不同次数摘心处理对滁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滁菊的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个定植期、3个定植密度共15个处理以及3种摘心方案进行滁菊的栽培试验,定植期分别为5月4日(A1)、5月17日(A2)、5月31日(A3)、6月9日(A4)、6月24日(A5);定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40 cm×40 cm(B1)、50 cm×50 cm(B2)、60 cm×60 cm(B3);摘心方案分别为自然生长、摘心1次、摘心2次。分别于现蕾期、盛花期测量株高、冠幅、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及植株老化程度,于收获期统计一茬花数、二茬花数、三茬花数、无效花蕾数并进行单株计产以比较不同栽培措施对滁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定植期的推移,株高和冠幅有下降趋势,A4和A5两个定植期的株高和冠幅显著小于A1、A2和A3定植期,A1、A2和A3之间株丛的冠幅差异不显著;定植期为A2和A3,定植密度为B2时单株产量、花的品质最高,而定植密度为B1时亩产量最高。经过2次摘心的滁菊,二级分枝数显著增加,株型更加紧凑,单株产量最高。结论:定植时期在5月17日至5月31日之间,定植密度株行距为40 cm×40 cm,摘心2次,滁菊的亩产量最高;定植期不变,定植密度株行距为50 cm×50cm时,单株产量最大,总体品质最佳。两种栽培方案可在滁菊的生产上供选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7,(5)
目的:探索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施肥量及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合硫酸锌叶面喷施对老鸦瓣生长、产量、繁殖及光慈姑品质的影响,为高产优质光慈姑生产及其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m~2、240 kg/hm~2、480 kg/hm~2及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m~2配合0.2%硫酸锌叶面喷施等4个处理。在老鸦瓣生长初期与生长旺期分别测量各植株总叶面积、鳞茎直径、鳞茎鲜重及干重;于老鸦瓣采收期统计母鳞茎数、子鳞茎数及鳞茎总数,称取鳞茎鲜重,将鳞茎按大小等级分级,进行老鸦瓣繁殖与产量分析;并以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含量及秋水仙碱含量等指标初步评价各处理光慈姑品质。结果:在100株/m~2的密度条件下,120~480 kg/hm~2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于老鸦瓣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未体现显著性差异。120kg/hm~2配施0.2%硫酸锌处理母鳞茎鲜重、鳞茎总鲜重及总干重、水溶性浸出物及多糖含量均高于单独施肥120kg/hm~2处理,其中多糖含量比单独施肥120 kg/hm~2提高了72.36%,差异显著(P0.05)。但各处理光慈姑未检测到秋水仙碱。结论:综合产量与品质各指标及经济效益,建议在老鸦瓣100株/m~2的密度条件下以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m~2作基肥,并于生长旺期叶面喷施0.2%硫酸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温郁金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及块根的适宜采收期。方法记录其根茎和块根生物产量、折干率,比较生长期内干物质积累动态,并测定根茎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根茎单株产量、浸出物含量下降的趋势和挥发油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极不一致,不能以含量作为主要考虑指标。结论温郁金的适宜采收期应为11月中旬~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考察来自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基于药效成分和生物量,筛选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薄荷大田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2020年种植的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地下根茎,以10 cm×30 cm、15 cm×30 cm、20 cm×30 cm 3个栽培密度设计,基于最佳采收期采收,系统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不同产地薄荷株高逐渐增大,茎节数呈现增加趋势,茎粗变小,分枝数减少,单株产量减少,但薄荷叶长叶宽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基于薄荷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不同栽培密度下薄荷质量,结果显示,在天津地区,广州、焦作、长春、鹿泉、南京、秦皇岛、安国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5 cm×30 cm;信阳、平山、盐城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0 cm×30 cm。[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有效提高薄荷品质和产量,在薄荷大田种植实践活动中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浙麦冬适宜种植生长周期和采收时期。方法:通过考察浙麦冬地上部农艺性状、地下部丛块根数、丛块根重和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等指标,确定适宜的生长周期和采收期。结果与结论:从单位面积块根产量和年单位面积效益综合考虑,浙麦冬以栽培三周年较为适宜;考虑浙麦冬块根产量和总皂苷含量情况,浙麦冬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收为适宜,比川麦冬采收期晚2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外源镁对冬季生长迟缓期的艾纳香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一年生艾纳香种子苗为试验材料,以七水合硫酸镁提供镁元素,在冬季艾纳香生长迟缓期进行3次施肥,测定艾纳香的株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生长指标以及生物量。采用UV测定艾纳香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00 nm。采用GC测定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含量,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保持2 min;以5℃·min-1升温至100℃,继以20℃·min-1升温至200℃),进样口温度220℃,FID检测器温度240℃,进样量0.6μL,分流比9∶1。结果:外源镁提高了冬季生长迟缓期的艾纳香的生长指标,极显著提高了地径、叶长和叶宽,显著增加了艾纳香叶、茎和根的生物量。10 g·L-1镁处理的艾纳香叶片和茎生物量分别为226.47,140.40 g,依次为空白组(CK)叶片(22.45 g)和茎(26.57 g)生物量的10.09,5.28倍;15 g·L-1镁处理下的艾纳香叶片和茎生物量分别为244.88,146.02 g。外源镁对艾纳香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和l-龙脑质量分数提高无促进作用或影响不显著,但增加了二者质量的积累,10,15 g·L-1镁处理下的l-龙脑质量分别是CK的8.5,10.0倍。结论:在冬季生长迟缓期施加镁,可促进艾纳香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显著提高其总黄酮和l-龙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王不留行种植密度、施肥种类对其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进行调查测定王不留行株高、一级分级枝数、一级分枝总长度、干物质积累、总灰分、浸出物、王不留行黄酮苷以及单株籽粒干重和产量。结果:王不留行株高、一级分枝总长度及浸出物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加,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行株距20 cm×35 cm。单施有机肥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株籽粒干重及亩产量均最大。结论:行株距20 cm×35 cm为高产适宜种植密度,生产中应提倡底施有机肥10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黄花蒿种子生产优化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叶宽  李隆云  胡莹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144-2148
目的:研究黄花蒿栽培因子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为黄花蒿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因素2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栽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各因素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依次为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13 000~15 000株/hm~2;同时施用尿素186~242 kg·hm~(-2),过磷酸钙874~1 023 kg·hm~(-2),氯化钾135~165 kg·hm~(-2),黄花蒿种子可获得570~600 kg·hm~(-2).结论: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肥料用量可以提高黄花蒿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实验,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分别为2 500,3 000,5 000,6 660,8 000株/亩(1亩≈667 m~2),测定各种植密度处理下菊花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各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可以显著减少菊花二级分枝数,降低单株产量,而显著提高菊花群体产量,在密度为8 000株/亩时菊花产量最高,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产效应会逐步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菊花花中氮(N)、磷(P)、镁(Mg)元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中N元素含量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菊花对N,P,Mg元素的吸收。菊花中芦丁、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的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分别为5 500,5 000,3 750株/亩时,绿原酸、芦丁、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有最大值;菊花中木犀草苷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为7 143株/亩时,木犀草苷含量有最小值。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因素,菊花种植生产上以5 000株/亩(行株距为40 cm×30 cm)左右的栽培密度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