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上期)4吴鞠通对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的发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三焦湿热病的治疗,于分消走泄法亦颇多发挥。《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的方剂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此方主治湿热病初起,湿重于热,以上焦为中心而弥漫三焦,郁阻表里之证,病位在…  相似文献   

2.
三仁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的主方,方中杏仁宣降肺气,开畅上焦;白豆蔻、厚朴、清半夏辛开苦降,调理中焦;生薏苡仁、滑石、白通草甘淡渗湿,以通利下焦.以1味竹叶轻清宣透郁热.如此开上、畅中、渗下,体现了吴氏治疗湿邪的三焦治法.诸药合用,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是临床治疗湿热为患、湿重热轻之证的有效方剂.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湿热之证,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由苦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组成。具有开上焦肺气,畅三焦气机之功。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笔者临床用三仁汤治疗疑难杂证,收效亦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有关湿温论述,辨证细致入微,用药丝丝入扣,有法可循,有方可依。现归纳为七法。一、轻宣上焦法湿温初起,表证叠见,里湿亦重。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甚,状若阴虚者”,为肺气被遏,上焦不通,湿出高原。吴氏治以“三仁汤轻开肺气”肺气一宣,气机畅达,“气化则湿亦化也”。方用杏仁开肺气为主,蔻仁、半夏、厚朴芳香疏导,苡仁、滑石、通草淡渗利湿,竹叶透热于外,聚辛开苦降、芳化淡渗于一方。后世皆视三仁汤为三焦分利。然观吴氏自注,乃轻宣上焦之法,故应遵吴氏本意行之。二、升降中焦法若“三焦湿邪,升降失  相似文献   

5.
三仁汤(下称本方)创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主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湿恋气分,郁遏不达,波及三焦之证。方中杏仁15克,苦辛宣通上焦,善开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6克,苦辛芳香,畅枢中焦,醒脾化湿;薏苡  相似文献   

6.
<正>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组成,为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其中杏仁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转枢中焦,振复运化水湿之机;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分入三焦,使气机宣畅,湿去热清。方中滑石、通草、竹叶三药共为臣药,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半夏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二药可使寒凉之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鞠通创立治疗湿温病的首剂,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效。临床上,结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法则,应用三仁汤分消走泄,湿解热清的作用,不仅用于治疗外感湿热病,更广泛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三焦湿热内阻之证,其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效果俱佳。故现将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提高临证水平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三仁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蔲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者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可使气畅湿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烁烁  胡小英  许华 《新中医》2014,46(5):33-35
许华教授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湿温范畴,邪阻气机、湿遏热伏、邪漫三焦、邪盛毒瘀是该病病机特点。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要法,谨守病机,注重化湿,宣畅三焦,透邪达外,清热凉血,软坚散结,视湿热之轻重、病位之浅深、正邪之盛衰辨治。  相似文献   

11.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宣畅气机,清利三焦,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病症。临床用于治疗淋症和水肿,虽是不同病症但均属湿重于热的证型,临床辨证,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淋症属湿热下注膀胱,加入清宣之药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出,淋症自除;水肿病症在肺脾肾,湿热壅塞三焦,加入重浊之药泄下消导利水消肿,通利三焦,泄下湿热从二便出,利水消肿。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是治湿热证的主方。本方俱备辛开、苦降、淡渗三法,有宣开气机,清化湿热的功能。方中杏仁的苦温,以宣开肺气为主药,佐以竹叶清上焦之热;用蔻仁配厚朴、半夏的苦辛温以运化中焦之湿浊;用苡米仁配滑石、通草甘淡渗利下焦,故能主治湿热弥漫之证,是治疗湿温证的代表方。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三仁汤主之”。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乃是湿遏热  相似文献   

13.
马秀文  高松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0):470-470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初起湿遏卫气、湿中蕴热而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显、头重身困、脘痞、苔白、脉儒等证的有效名方。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成为治疗湿温、暑温、痹症、水肿、淋证等属湿热内蕴的有效方剂。该方虽为湿热侵袭,湿遏卫阳,阻遏气机而设,然湿温发病与否与人的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感邪则内外湿相引而发病。"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故方中首选杏仁轻开肺气,白蔻仁芳香以化湿辛以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淡渗湿热以健脾。三仁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共祛湿热之邪。…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十分广泛,且具独到之处。全书附方二百零八首,用杏仁者计二十四方,其中将杏仁用作主药者有七首,如三仁汤,桑杏汤、杏仁石膏汤等。兹就其运用规律简述如下: 一、宣气化湿吴氏治湿温诸病非常重视气机的通畅,提出“气化则湿亦化”而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故肺气的宣通对全身气机的调畅具有重要影响,杏仁归经入肺,善“宣肺气”。方如三仁汤以杏仁辛开肺气,佐白蔻、厚朴、半夏行气消痞,健脾除湿,滑石、通草、苡仁渗利湿热,使肺气宣通,脾运得  相似文献   

15.
三仁汤出自吴瑭《温病条辨》,本方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吴氏把它作为治疗湿温的首剂,它也是后世医家推崇的治疗湿温的代表方剂[1]。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其来以渐,留恋难散,故汗解不能、攻下无济;既不可辛散燥夺,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苦温以开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渗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朴,清疏之滑石、通草、竹叶等,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使清升浊降,邪从三焦而解。临床实践表明,本方不仅可治疗湿温初起,凡病因病机属于湿者,皆可考虑应用本方随证加减[2]。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3例不同的病证,因其均有湿阻三焦、气机不畅的症候表现,故均采用以三仁汤为主加减治疗,以宣上、畅中、渗下并重,在健脾化湿、宣通气机,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既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治则的特色和优势,也说明了三仁汤是治疗湿阻三焦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7.
论述吴鞠通湿温之辨证与论治:用三焦辨证,阐述病理机制,结合时令为辨证依据。在湿温治疗中,主要注意力在气化方面,以三仁汤为诸方代表,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相似文献   

18.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白豆蔻、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诸药同用,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笔者在临床中,将其用于治疗内科杂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华的《伤寒六书》,具有解肌清热之效,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效,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笔者以柴葛解肌汤合三仁汤取味治疗反复离热不退,每每取得良效,现举1例分析,以供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20.
谈流气化湿     
在治疗湿温或湿热证中,用微苦微辛、轻清流动、平淡芳香的药物,流动三焦气机,特别是展开上焦肺气,从而分消湿热,透邪外达,称之为流气化湿,亦称宣气化湿。叶天士最擅长此法,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薛生白《湿热病篇》不少条文均谈到开泄上中二焦问题,主张用“极轻清之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