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越 《陕西中医》2011,32(12):1693-1693
<正>虚阳、虚火由二种情况产生,一为肾阳亏虚,阴寒内踞,逼迫虚阳上浮,是虚阳攒越之证;一为肾阴亏虚,阴虚不敛阳,虚阳失约,浮越上亢所致,为阴不涵阳证。潜阳,即潜降上越之虚阳,该法主要应用于肾中阴阳失和,肾阳浮越之证,亦称"引火归原"法。肾阳亏虚,虚阳  相似文献   

2.
刘萍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2):22-22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元阳浮越、虚火上浮之证的一种方法 ,意在引虚火下潜 ,使元阳归宅。此证有阴虚与阳虚之别 :肾水不足 ,真阴内耗 ,虚阳无约 ,浮越于上 ,当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 ;元阳虚衰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龙火飞越 ,急需温元救阳 ,引火归原。试讨论之。1 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景岳全书·阴阳篇》说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 ,各求其属而衰之 ,……引火归原 ,纳气归肾 ,从阴以引阳也。”临床中常见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之证 ,用养阴清火之剂不效 ,再用养阴潜阳之法也收效甚微 ,可“…  相似文献   

3.
陈小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94-4695,4717
<正>中医对身形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表达为"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的实质,即进化(发育)层次的高低。1头、面1.1头、面为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  相似文献   

4.
一、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热论"祖国医学论述热病的专著,在现存文献中,以内经"热论"为最古.内经"热论"之论热病,有病因、病理、证候、治法,兼及预后,理论非常完整.我们从以下两点有理由可以说这篇专论是建筑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第一、"热论"说明证候的发生,完全根据经络.如"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即阳不入阴。或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致使阳热内盛,虽入夜而不能入于阴中;或思虑过度、营养失调、阴血化生不足或暗耗于内,致使阴不制阳,虽入夜,而阳盛内扰,不能安合。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神归心,魄归肺,魂归肝,意归脾,志归肾,凡五脏受扰,皆能使寐卧不安。由于中老年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气虚血少,  相似文献   

6.
张景岳指出"引火归原"除了治疗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之外,还可以治疗"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火"的火不归原证,指出肾之阴虚阳虚证均可导致火不归原的特殊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7.
引火归原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为命门肾宅;其"火"可以是阴不涵阳之火,也可是虚阳上浮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临床应用需明辨证型,分清阴虚、阳虚或阴盛格阳,对应施治,并掌握所用药物的味数及用量,方能得效.临床应用可分以下3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均能滋补肝肾、壮元阳、益精血、强筋骨,善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诸证,均性温归肝肾经,然而,鹿茸味咸,补力最强,肝肾不足、阳衰筋骨软弱重证多用;又能固冲任带脉,温补托疮,治冲任虚寒崩漏带下及阴疽久溃不敛、脓出清稀等证;阴虚阳亢、阳热实证忌用.  相似文献   

9.
叶昱洁  万文蓉 《中医药通报》2012,2(3):53-54, 66
<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最早出自唐·王冰对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后世又将其简称为"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或"滋阴涵阳"。其所谓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水从火里生来,故曰天一生水,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将便秘分为阳明"阳结"、少阳"阳微结"、太阴"阴结"、少阴"纯阴结"四种病证,分别对其内涵、证治、方药诸方面进行分析与整理,形成较为系统之学术思想,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高血压病眩晕以头晕眼花、头胀头痛、耳鸣、心悸、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特征以眩晕为主,故常归为中医"眩晕"范畴。临床主要包括两大病机,一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属于肝者多为肝火上炎、肝阳上  相似文献   

12.
补骨脂临证应用拓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胜玮 《中医杂志》2002,43(6):412-412
补骨脂苦、甘、辛,大温。归肾、脾经。功能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固精缩尿。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诸症,及脾肾阳虚之泄泻。但笔者辨证应用于下列病症,效果颇佳。1 更年期综合征:女子七七,天癸衰绝,先天之精耗竭,不能滋助元阳,而后天之精无力培补元阳,致使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进而不能助诸脏腑化气  相似文献   

1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其理解可谓众所周知,但笔者认为从以下八调辨证理解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14.
正引火归原法为中医学的治病法则之一,它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引火归原"理论起源于《伤寒论》,医圣张仲景虽未确立这一概念,但其应用肾气丸治疗消渴、白通汤治疗阴盛格阳等,均属于引火归原法的具体运用。其中"原"又为"源""元",指肾或命门;"火"亦称"相火""虚火""龙雷之火"等~([1])。  相似文献   

15.
<正> (九)引火归原:引火归原的用药方法,主要用于阴虚阳浮之证。这里所引的“火”,是指“浮阳”、“浮火”,或者称为“戴阳”、“格阳”。至于归原的“原”,主要指肾,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阴虚阳浮,上见浮火之症,如面色浮红,游移不定,面热如醉,倏来倏去。伴见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但舌质淡白(张景岳称为无根虚火之证),咽喉痹痛,而淡紫不赤(张景岳称为格阳喉痹)。  相似文献   

16.
引火归原,是治疗虚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引火归原的“火”,当指虚火无疑。但究此虚火之原,系肾水不足,阴津内耗,虚阳失约,浮越于上,治当滋水养阴,引火归原。现结合临床,谈谈本人对引火归原的应用。张景岳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  相似文献   

17.
正胸痹一病,在《金匮要略》中首列专篇进行论述,立"阳微阴弦"之说,既言胸(心肺)阳不振,又言寒饮内生。并记载了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等方。《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中列出"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补充了对  相似文献   

18.
阳脉属奇经八脉之一。能统领诸阳经,调节诸阳经气血。使气血流灌身形。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阳脉者,亦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对某些疑难顽症针取阳脉穴可谓提纲契领,执简驭繁,确有独到疗效。两足阳,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本于仆参,郄...  相似文献   

19.
陈倩亮 《中医研究》1998,11(4):45-46
本文就金匮肾气丸的历史演变,简略分析其组成功效,以及历代医家诸看法,重温《金匮》原文,认识到该方实属一首补肾精气,调肾阴阳的方剂,并具滋水上济、引火归原的立意。最后指出,目前方剂教材把它列为补阳剂的代表方,似有偏解之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郭炜  袁志芳  张兰桐 《中草药》2008,39(4):548-550
归芍软胶囊的处方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芍药散,由白芍、当归、川芎、白术、茯苓和泽泻组成,用于治疗"妇人怀妊,腹中疠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