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各类型颅内夹层动脉瘤具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目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评估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7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动脉瘤位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果:将过去7年内,在本中心治疗的48例夹层动脉瘤纳入研究对象,其中17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48例患者中12例采用血管孤立术,2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4例单纯采用支架技术,7例患者进行假腔栓塞。结果:夹层动脉瘤发生在右椎28例,左椎20例。串珠征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表现,见于23例患者。部分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出血。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良好率(100%)好于破裂组(85.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后循环情况以及术者的经验进行选择。各项技术目前仍存有不足之处,需要今后的技术发展及材料的升级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新型颅内专用LEO支架介入治疗.方法 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LEO支架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LEO支架植入加弹簧圈动脉瘤内致密填塞,1例重叠LEO支架植入.结合文献分析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2例为左椎颅内段梭形夹层动脉瘤,1例为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囊性扩张.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LEO支架技术、LEO支架 弹簧圈技术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选择.青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考虑大动脉炎可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再行LEO支架 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探讨其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 ,同时对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1 8例 2 0个颅内动脉瘤均采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在术前分别行 DSA及旋转 DSA检查 ,同时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对照 ,并将旋转 DSA的最佳工作图像应用于手术中。结果 :本组无 1例死亡。 2 0个动脉瘤中 1 8个 (90 % )完全栓塞 ,2个 (1 0 % )不全栓塞。 2 0个动脉瘤常规 DSA检查 :3个 (3 /2 0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 ,7个 (7/2 0 )动脉瘤的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清。而通过旋转 DSA检查 :2 0个动脉瘤形状、大小均清楚显示。1 9个 (1 9/2 0 )动脉瘤的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清楚显示 ,1个 (1 /2 0 )动脉瘤 (<3 mm)的瘤颈不能清楚显示。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旋转DSA在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动脉瘤颈的清晰度方面均优于常规 DSA检查。结论 :旋转 DSA技术可更好、更准确地分析动脉瘤的构筑 ,特别是瘤颈 ,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角度的工作图像、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及恰当的治疗方案。使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对13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呈囊状7例,球形2例,葫芦形2例,宽颈2例;动脉瘤直径在4-11mm之间。结果13例电解式可脱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6例,95%栓塞4例,80-90%栓塞2例,不足80%1例。栓塞后载瘤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1例次,过度栓塞1例次。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发中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51-151,15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4例患者95%以上闭塞,2例患者90%~95%闭塞,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生活均正常。结论:电解脱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血管壁异常膨出,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外科夹闭瘤颈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多项国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较外科夹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165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3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I级49例,Ⅱ级55例,Ⅲ级48例,Ⅳ级13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10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GDC62例。结果 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39例(84.2%),90%以上20例(12.1%),90%以下7例(4.2%)。术中出血3例(1.8%),死亡2例(1.2%)。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覆盖的主要分支血管血流不受支架影响,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刁炜东 《吉林医学》2007,28(9):1101-1102
目的:讨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及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病例采用咪唑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和异氟醚组合实施静吸复合麻醉,并行控制性降压。结果:24例术毕清醒拔管,1例病人因脑动脉破裂出血及并发脑血管痉挛术后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应选诱导顺利、血液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苏醒快的全身麻醉,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特殊的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以往在临床中很少见。随着影像及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置入术等)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技术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脑动脉瘤在脑血管病中,发病率紧次于脑血栓,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全球性的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该研究对脑动脉瘤治疗手段尤其是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器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致死致残率较高。临床实践表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20世纪90年代,介入治疗开始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并以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诸多优势而逐步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介入治疗包括:弹簧圈栓塞术、球囊重塑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覆膜支架置入术、血流重建术。本研究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冯正健  伍益  黄戈  谭林琼 《河北医学》2010,16(12):1481-148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采用血管内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全身肝素化后造影,根据动脉瘤部位,放置导引导管,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微导丝,放入动脉瘤腔近瘤颈1/3处。并选择合适的GDC规格,送入动脉瘤内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解脱GDC,根据患者病情,反复进行以上操作,每次操作后均进行DSA检查,以确保手术效果。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优点,术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DC)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得出结论: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好,良好的手术配合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多数以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急诊入院,近年来神经介入放射学快速发展,我院自2002年始成功开展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介入栓堵术,该手术对麻醉管理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可出现严重后果。现将我们施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共78例的麻醉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54.5±18.5)岁,ASAⅡ级~Ⅲ级,病变部位包括前、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等,手术时间(2.2±0.6)h。1.2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诱导以咪达唑仑0.07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mg/kg~1.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 对20例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并施行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以及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手术30 min、填塞动脉瘤时和手术结束时的MAP、HR、SpO2、PETCO2.结果 麻醉诱导后MAP、HR有不同程度的下降.MAP、HR、SpO2、PETCO2在麻醉维持期稳定地控制在一定范围,无明显改变.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安全、可控性好,而控制性降压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