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春琴  陈文静  唐少波 《广西医学》2021,43(14):1774-1776+1782
目的分析规律运动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对其进行规律运动评估后分为规律运动组46例和无规律运动组54例。比较两组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肠道菌群数量和粪便总16S rRNA。结果两组患者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规律运动组比较,规律运动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屎肠球菌数量增加,粪便总16S rRNA相对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规律运动能优化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董洪杰 《当代医学》2021,27(4):136-137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肠炎宁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可调节肠道菌群,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益生菌对结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8月至2018年11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消化中心和重庆市荣昌区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4例结肠癌择期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mFOLFOX6化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数量差异比较基本一致,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食欲减退、腹泻、呕吐及恶心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结肠癌化疗患者服用益生菌能够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平衡,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IBS患者为IBS组,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给予IBS组患者益生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新鲜粪便,定量检测肠道菌群。比较两组以及IBS组各亚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IBS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组拟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其他两组减少,肠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交替组乳杆菌较便秘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生菌干预后,IBS各亚型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较干预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干预有助于改善IBS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聚半乳糖(GOS)对早产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早产新生大鼠分为GOS组和对照组,GOS组每天滴管喂养GOS 4 g/kg,共14 d.于喂养GOS后7d和14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称质量,同时取大鼠直肠末端粪便,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培养并行菌落计数.结果 GOS组与对照组在给药期间均正常生长,精神状态等未见异常.与对照组比较,GOS组体质量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7 d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14 d后,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聚半乳糖可促进早产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长,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循环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DGP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在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每次5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给予红霉素(每次0.25 g口服,每天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轻瘫症状改善效果、肠道菌群数量及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胃轻瘫改善总有效率为58.82%(20/34),观察组总有效率82.35%(28/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3).监测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等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肠球菌菌落减少,拟杆菌菌落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CR)为(0.96±0.08),对照组CR为(1.07±0.0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35).观察组治疗前、后TNF-α、IL-lβ、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lβ、IL-6、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治疗DGP效果明确,对肠道菌群菌影响有限,且能改善炎症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49-53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D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西格列汀片口服,B组使用利拉鲁肽针皮下注射。治疗前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β2-微球蛋白(β2-MG)等。治疗后检测粪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普雷沃菌、乳杆菌和肠杆菌的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DN肠道菌群与微量白蛋白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FPG、HbA1c、UACR,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个月后,B组双歧杆菌和普雷沃菌的菌落数显著高于A组,A组肠杆菌菌落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的β2-微球蛋白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A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双歧杆菌与β2-MG、UACR呈负相关(r=-0.437.-0.612)。普雷沃菌与β2-MG、UACR呈负相关(r=-0.488.-0.435)。而肠杆菌与β2-MG、UACR呈正相关(r=0.650.0.679),以上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通过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益生菌的数量,改善微量白蛋白尿,最终起到额外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调脂积冲剂对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痰瘀互结证MS患者57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调脂积组27例和西药组30例,调脂积组采用调脂积冲剂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二甲双胍片治疗,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空白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3组人群肠道主要菌群结构的变化。 结果 MS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丁酸盐产生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肠杆菌、硫酸盐还原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总菌含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肠杆菌、硫酸盐还原菌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丁酸盐产生菌、肠道总菌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积组患者乳酸杆菌含量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肠杆菌含量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双歧杆菌、丁酸盐产生菌、硫酸盐还原菌、肠道总菌含量较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调脂积冲剂能通过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抑制硫酸盐还原菌和肠杆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其治疗MS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50例,肠道腺瘤性息肉)、B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C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分析4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前3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 A、B、C组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D组,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腺瘤性息肉、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菌群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发生肠道癌变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且癌变患者可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妇产科门诊的产后抑郁患者120例,另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自愿者为健康组,产后抑郁患者给予连续8周针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入组时比较,针灸组治疗4、8周时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周时EPDS、HAMD、PSQI评分低于治疗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针灸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健康组,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4周和8周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升高,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8周时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其可能通过脑肠轴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发展早期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结肠镜活检收集31例结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lluminaMiSeq平台上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结肠腺瘤患者的肠道黏膜菌群多样性比健康对照人群显著增高(P<0.01),腺瘤组黏膜菌群结构和健康对照者相比差异显著.门水平上:结肠腺瘤组变形菌门明显增多(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属水平上:结肠腺瘤组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增多(P<0.01),而肠球菌属,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P<0.01).不同病理类型腺瘤比较发现:结肠高级别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肠道黏膜菌群整体结构相似,埃希菌-志贺菌属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构成与正常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腺瘤患者黏膜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失衡,形成了易于肿瘤生长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肝硬化患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情况。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4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选取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选取45例健康受检者,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采集尾便,确保粪便标本未并受尿液污染且隐血实验结果为阴性,比较分析3组受检者肠道菌群水平。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雷沃氏菌属、白色念珠菌、梭菌属以及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均明显较健康受检者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受检者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乳酸杆菌数量现状与多与健康受检者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瘤胃球菌属、乳酸杆菌均明显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程度各异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及sIgA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25);②治疗后,研究组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t=4.190,P=0.000),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t=4.312,P=0.000),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t=4.110,P=0.000),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t=5.165,P=0.000),sIgA水平高于对照组(t=3.466,P=0.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治疗中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增强疗效,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组,并在同时期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的定性和定量培养,分析统计主要的特征菌群数量,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肠道定植抗力B/E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B/E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球菌和拟杆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主要是肠道的定值抗力受损,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而肠杆菌增加,并且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调节及临床治疗作用。方法71例IBS(以腹泻为主型)患者,按ROMEⅡ诊断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贝飞达(贝飞达组23例)、推拿治疗(推拿组24例)及贝飞达加推拿治疗(联合治疗组24例),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粪便菌培养,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菌群数量变化。结果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加,大肠埃希菌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上述3种细菌菌群数量与贝飞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飞达组与推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联合贝飞达有很好的调节IBS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能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治疗IBS疗效显著。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用推拿或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接受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营养干预前后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外周血中营养状态指标Hb、TP、ALB、PA、T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AO、D-乳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大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可增强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优化肠黏膜功能,减轻肠道菌群分布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