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成为牙齿修复的新生力量,越来越成熟地应用于临床。种植成功的前提是缺牙区有足够的骨量。但是牙齿拔除后由于生理性的改建及缺乏生理性的刺激,牙槽骨逐渐萎缩吸收,导致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降低,种植位点骨量不足,影响义齿修复及咀嚼功能的恢复。如何在拔牙后保存牙槽嵴,使得后期修复及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松质骨、皮质骨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混合的兔同种异体骨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D 4组,随机拔除一侧下颌切牙。A组为对照组,拔牙后自然愈合,B、C、D组分别用兔同种异体骨1(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0∶9∶1)、兔同种异体骨2(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3∶6∶1)以及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后1、3个月检测拔牙窝高度与宽度的变化、Micro?CT扫描评价拔牙窝成骨情况。比较不同骨材料对牙槽嵴形态保存效果以及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拔牙后1、3个月,牙槽嵴顶高度降低的量为D组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对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0例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立即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骨,术后1周,1个月,4个月分别复诊。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60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未见并发症;同术前相比,牙槽骨高度降低不明显。结论: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可有效地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可为义齿修复及种植牙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蔡森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15-115
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基本的手术,是治疗某些牙病和由其引起的局部或一些全身疾病的手段,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术。牙拔除术与其他外科手术一样,不仅能造成局部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也会造成骨组织的损伤,引起出血、肿胀、疼痛等反应。术后头3个月(即伤口愈合期)牙槽嵴即有明显吸收变化。如果对牙槽嵴进行保护并且用移植材料充填拔牙的部位,骨硬板将会在拔牙窝内形成,并且会维持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如同牙根依旧存在一样。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拔牙后骨胶原对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0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粉,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8例拔牙窝传统搔刮血块充盈自然愈合为对照,术后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宽度进行观察;结果 Bio-oss骨粉组与Bio-oss骨胶原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不存在差异(P>0.05);自然愈合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骨胶原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为以后进行种植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诱导活性材料引导犬前牙区拔牙窝新骨形成的能力.材料及方法 将Beagle犬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两只.微创拔除犬下颌双侧第一侧切牙,A组填入骨诱导活性材料,B组填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组空置(对照).在术后4、12周制取实验样本,进行标本测量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AB两组新骨形成量较C组多,A组与B组宽度及高度骨量吸收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且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AB两组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C组,牙槽嵴宽度A组较B组吸收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B两组间高度吸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具有良好的位点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拔牙术后押制牙槽骨过度吸收,保持牙槽嵴高度研究。方法 造反例需同时拔除下凳两侧相同部位牙齿的患者,按左右分级,一侧为拔牙后空白对照,另一侧拔牙后立即填塞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即刻、12周、24周分别摄X线片,测量两级牙槽嵴高度结果创口Ⅰ期愈合31例,延期愈合2例。两级比较,填塞组牙槽嵴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塞拔牙创可以其支架作用替代牙齿对牙槽骨的支持作用,抑制拔牙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牙周病拔牙后应用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32颗具有拔牙适应证的患牙拔除后随机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植骨组即刻在拔牙创窝内填塞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替代材料,覆盖口腔生物膜,周围软组织松弛后拉拢缝合,严密关闭拔牙创;非植骨组常规处理拔牙创面。结果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15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1个;非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9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共7个。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即刻种植对预防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对21颗即刻种植牙病例行X线曲层断面片测量研究,对比26颗常规拔牙后非种植修复患者曲层断面片,观测6、12个月患者牙槽嵴高度的变化趋势。结果:即刻种植患者拔牙区牙槽嵴垂直高度总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每半年牙槽嵴吸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即刻种植可以有效延缓拔牙区牙槽嵴的吸收,较好保持了牙槽嵴原有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前牙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前牙微创拔牙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38例。甲组患者在拔牙后即刻种植,而乙组患者进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度、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美学效果以及满意程度。结果:甲乙两组患者间的ISQ值、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远中侧骨吸收量、近中侧骨吸收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间的WES评分、PES评分、总满意度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微创拔牙患者中,即刻种植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的疗效相近,但即刻种植的美容效果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我院牙槽嵴裂骨移植修复术病例,统计手术成功率并分析造成术后骨吸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990—2 0 0 4年于我院行牙槽嵴裂骨移植术的病例进行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X线片、牙牙合模型,统计其中资料较全的4 0例。选定10个可能影响骨吸收的非感染因素,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果】10个可能的非感染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手术年龄、功能刺激和术者。【结论】最佳手术时机年龄8岁左右,尖牙萌出前,牙根形成约1/2时。无牙齿萌出刺激、上下颌无良好咬牙合刺激的患者,发生骨吸收的可能性大。不同术者之间手术成功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保存方法对同种异体肋软骨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同种异体肋软骨移植的影响。[方法]对40只家兔肋软骨进行Go^60照射、酒精浸泡、冷冻及中药试剂浸泡四种方法处理后,植入不同家兔鼻背部;12周后取出,进行吸收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组肋软骨的平均吸收率最低(11.7%),酒精组最高(23.68%);移植后的组织反应,中药组最弱,酒精组最强。[结论]同种异体肋软骨移植后组织学的改变与吸收程度无正相相关联系。传统的冷冻、酒精浸泡同种异体肋软骨并非最理想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7-8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45例口腔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牙槽窝清理、缝合压迫止血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95.02±2.12)分优于对照组的(82.14±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观察组并发症有1例(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有6例(感染3例和松动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并提高牙槽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拔牙后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防止牙槽嵴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于术后1周、1月、3月、分别复诊,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观察牙槽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48例患者拔牙创均顺利愈合,未发生术后出血、感染、羟基磷灰石微粒移位等术后并发症,同术前相比,46例牙槽嵴高度无明显降低,2例降低1mm。结论:拔牙后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可以维持牙槽嵴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及种植义齿提供了良好的基骨条件,而且操作简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牙拔除后,由于牙槽骨的缺损及牙槽嵴在随后的改建过程中不断被吸收,高度降低,甚至变得平坦,不利于义齿固位,更不利于种植牙植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往常采用前庭沟加深术,牙槽嵴增高术等修复前外科手术来解决,但效果不佳。因此,学者们试图采取多种方法来减少牙槽嵴的萎缩和吸收。  相似文献   

18.
胡洁  张凯  刘珊珊  徐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6):742-744, 747
目的对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修复牙槽嵴裂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44例单侧牙槽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常规牙槽嵴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A组术后成功率为82.8%(18例)高于B组的50.0%(11例)(P < 0.05);术后第3、6、12个月时缺损区域植骨存活比A组均高于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第3个月时植骨存活比均高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P < 0.01),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植骨存活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侧牙槽嵴裂病人,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可有效提高术后植骨存活率,术后骨量恢复明显增加;术后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前6个月,6~12个月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50-70岁的无牙颌患者28例,牙槽嵴较低平,缺牙年限10~15年15例,16—20年13例。无颞下颌关节病史,口腔黏膜唾液分泌无明显异常,愿意合作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cyclosporine-impregnated allograft bone,CAB)与冻干同种异体骨(freeze-dried allograft bone,FDAB)移植后的免疫学反应。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材料提供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取材料提供组双侧髂骨制备CAB及FDAB。实验组、对照组动物制备右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与骨膜缺损,实验组植入CAB修复,对照组植入FDAB修复。术后2周、4周、8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全血及移植部位骨组织IL-2、TNF-α浓度测定。结果术后2周、4周、8周、12周血中IL-2、TNF-α浓度两组之间无差异。术后2周、4周移植部位骨组织中IL-2、TNF-α浓度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15),术后8周、12周移植部位骨组织中IL-2、TNF-α浓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移植后不会引起全身免疫反应,其引发的移植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弱于FD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