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郁证”等疾病范畴,其患病特点是以失眠、心情抑郁、失去各种兴趣和快乐感为特征,并常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加大,失眠的患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多从脏腑和气血机能入手,且各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因此,失眠的辨证应以五脏理论和气血学说为指导,辨别所属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笔者认为失眠患者以肝气郁结者较多,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辅以养血、安神之品,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味,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故预防治疗尤为重要.据近年临床报道,中医从瘀论治心病者,逐年增多.王翘楚教授治心病主张从脏腑人手,调和气血,平肝益气.中医的一脏,涉及西医多脏器,而西医一脏之病,也涉及中医五脏之气血.故从平肝、柔肝、补肾着手,兼益气活血,以提高整体功能.现举心悸病案述之.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心中悸动不宁、心神不安,伴或不伴心律失常为主的一种病症。张景凤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40余年,对心悸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张主任认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是心悸病的两种主要病机,治疗分别以益气养阴复脉和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原则。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见到导师治疗心悸病疗效显著,故整理临床验案2则,以说明其辨证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6.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恐慌不能自主,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导师王文友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王老认为,五脏六腑皆令心悸,非独心也,大凡诸邪侵扰,脏腑机能失常,累及心主,均可导致心神不安,动悸不已,甚则怔忡失宁。 相似文献
7.
8.
9.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病机为阴寒凝滞,痰浊阻蔽,气机郁滞,心脉瘀阻。笔者近年来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血瘀证是指经络、血脉瘀滞不通的一种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出血、肿块、寒热和精神症状等。导致瘀血最常见的原因有:肝失疏泄,气滞不通,寒湿凝滞脉道,脏腑气血虚损运行无力,热结脉中,以及外伤, 相似文献
12.
例一:李某某,男,五岁.1987年6月6日初诊.小儿高烧五天不退,上午轻上午重,饮食不思,时发昏迷,四天未大便,间发咳嗽微喘.查体温腋下39℃,听两肺呼吸音粗糙,咽喉红肿,腹胀满,面红口干,脉滑苔黄厚干.曾服小儿回春丹,小儿消食散不效,又加青链霉素肌注三天,热甚即给安痛定注射,一时热减,旋即又升.此里热炽盛,热扰神明.与大承气汤加味急下泻热存阴.处方:大黄、厚朴、枳实各10g,芒硝(冲)6g,炒莱菔子6g,芦根15g,桔粳5g.一剂一日内服完.次日二诊,药后已大便,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有幸师从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映琳老师。学习期间,目睹了老师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疗效颇佳。现将老师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认为黄疸多为湿热相搏,《索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概括的说明了黄疸的病因、病理。因此在黄疸的治疗用药中大量充斥着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甚则苦参,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一些顽固性及慢性皮肤病,在辨证为血瘀证后,均可应用该法治疗而获良效。笔者通过数例验案,探讨中医的“瘀”与西医的微循环障碍及一些酶的代谢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收效甚佳,兹举验案如下。
1闭经
张某,23岁,未婚,于2001年12月20日初诊。3个月前因经期淋雨涉水,小腹疼痛,经量减少、渐致停经。此后连续3个月未行经。经当地西医诊治月余未愈。形寒身重,面色苍黄,少腹时痛,舌淡紫苔薄白腻,脉濡细。诊断为闭经。 相似文献
18.
和法治疗肛肠病验案举隅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277300)周继喜孙晋玲和法,即用疏通调和的药物,调和脏腑气血功能使之协调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在10余年肛肠病诊治实践中认识到,多数肛肠病是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其形成的主要内因,尤认肝、脾、胃、肠等脏腑失和... 相似文献
19.
汪慰寒教授系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从医四十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对心悸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汪老治疗心悸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