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桂艾纳香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滇桂艾纳香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滇桂艾纳香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理化及波谱分析法鉴定其中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滇桂艾纳香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麦黄素(1)、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6-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原儿茶酸(8)、原儿茶酸甲酯(9)、咖啡酸(10)、咖啡酸甲酯(11)、β-谷甾醇(12)及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7、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壮药三角泡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建华  西庆男  曾艳婷  李兵  李云  钱信怡  卢汝梅 《中草药》2018,49(11):2502-2507
目的研究壮药三角泡(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聚酰胺、凝胶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三角泡正丁醇部位分离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1)、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2)、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3)、金圣草黄素(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结论化合物1~3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倒地铃苷D、倒地铃苷B和倒地铃苷A;化合物5~8、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9,(3)
目的:研究短穗兔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短穗兔耳草以75%乙醇提取,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色谱、ODS等色谱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短穗兔耳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utellariosidⅡ(1)、globularimin(2)、baldaccioside(3)、10-O-反式-异阿魏酰基梓醇(4)、8-epi-loganic acid(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8)、hemiphroside B(9)、车前草苷D(10)、苯甲醇-O-(2′-O-β-D-吡喃木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其中,化合物3、4、9、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5,(4)
目的:研究醉鱼草果实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小麦黄素(2)、金合欢素(3)、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4)、蒙花苷(5)。结论: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百蕊草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百蕊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百蕊草95%乙醇提取物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蕊草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葡萄糖苷(2),芦丁(3),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4),高车前苷(5),大蓟苷(6),蒙花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8),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金圣草黄素(10)。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百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为首次从檀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膜苞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陈洁君  王辉  董晓芳  赵长琦 《中草药》2013,44(11):1371-1375
目的 分别对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和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的根及根状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2D-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鸢尾苷元(1)、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尼鸢尾黄素(4)、德鸢尾苷元(5)、鸢尾酚酮(6).从蓝花喜盐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5,2 '-二羟基-6,7-二甲氧基异黄酮(鸢尾灵A,7)、鸢尾甲黄素B(8)、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苷(9)、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姜酮(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盐鸢尾苷.化合物1~6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是首次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杨阳  董晓芳  申美伦  徐尹  张绪阳  赵长琦 《中草药》2018,49(23):5503-5509
目的研究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和中亚鸢尾Iris bloudowii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薄层制备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鸢尾苷(1)、野鸢尾苷(2)、尼鸢尾苷(3)、芒果新苷(4)、芒果苷(5)。从中亚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尼鸢尾苷(3)、尼鸢尾黄素(6)、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7)、5,5′-二羟基-3′,4′-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8)、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irifloside(10)和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化合物2、3、5、6、7、9、11及此前报道的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的野鸢尾黄素和irilone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5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11是首次从中亚鸢尾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结果提示化合物2、3、5、6、7、9、11以及野鸢尾黄素和irilone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8.
倒地铃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韦建华  陈君  蔡少芳  卢汝梅  林世炜 《中草药》2011,42(8):1509-1511
目的研究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倒地铃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七烷(1)、β-香树脂醇棕榈酸酯(2)、β-胡萝卜苷(3)、3β-赤杨醇(4)、β-香树脂醇(5)、β-谷甾醇(6)、棕榈酸(7)、蒲公英赛醇(8)、豆甾醇(9)、金圣草黄素(10)、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1~5、7~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燕麦麸皮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用95%乙醇回流提取,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燕麦麸皮分离得到15个黄酮类化合物,依次为山柰酚3-O-(2",3"-O-二对羟基桂皮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1),山柰酚3-O-(3"-O-对羟基桂皮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2),山柰酚3-O-(2’’-O-对羟基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5),蒙花苷(6),田蓟苷(7),杨梅树皮苷(8),槲皮苷(9),山柰酚3-O-芸香糖苷(10),芦丁(11),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小麦黄素(13),山柰酚(14),木犀草素(15)。结论:化合物1~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苏门白酒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苏门白酒草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Ⅰ)、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Ⅱ)、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Ⅲ)、金圣草黄素-7-O-β-Dv葡萄糖苷(Ⅳ)、4'-羟基黄芩素(Ⅴ)、金合欢素-7-O-芸香糖苷(Ⅵ)、金圣草黄素(Ⅶ)、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Ⅸ)、(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烷酰胺(Ⅹ)、天师酸(Ⅺ)、菠甾醇(Ⅻ).结论 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和Ⅸ~Ⅺ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海金沙草黄酮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海金沙草的化学成分作进一步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海金沙草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4-O-β-D(4'-甲氧基)-吡喃葡萄糖苷(3,4-dihydroxyl benzonic acid-4-O-β-D(4'-O-methyl)glucopyranoside)(Ⅰ)、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Ⅱ)、acacetin 7-O-(6'-O-a-L-rhamnopyranosyl)-β-sophoroside(Ⅲ)、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新西兰牡荆苷,6,8-di-glucosylapigenin or vinenin)(Ⅳ)、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Ⅴ)、2-anilino-1,4-naphthoquino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海金沙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青钱柳叶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徐涵  况燚  吴学谦  杨胜祥  胡玲 《中草药》2017,48(23):4840-4844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黄酮类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芹菜素(3)、苜蓿素(4)、异泽兰黄素(5)、3,7,8,3′-tetrahydroxy-4′-methoxyflavone(6)、杨梅素(7)、3,5-dihydroxy-7-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8)、异槲皮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1)、咖啡酸(12)、5-咖啡酰基奎宁酸(13)和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3~5和14为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青钱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14显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舞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舞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舞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光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舞草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表儿茶素(1)、木栓酮(2)、β-谷甾醇(3)、槲皮素(4)、水杨酸(5)、桑黄素(6)、芹菜素(7)、木犀草素(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及胡萝卜苷(10)。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9)
目的:研究黄药大头茶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药大头茶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upeportlandol(1)、甜叶悬钩子苷(2)、甜菊苷(3)、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β-D-葡萄糖苷(4)、莱苞迪苷F(5)、杜尔可苷B(6)、香橙素(7)、异牡荆黄素-2″-O-β-D-葡萄糖苷(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  杨峻山  彭勇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68-3171
目的:研究白射干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1),鼠李柠檬素素(rhamnocitrin,2),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3),4′,5,7,8-四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5,7,8-tetrahydroxy-6-methoxy isoflavone,4),6-羟基鹰嘴豆素A(6-hydroxybiochanin A,5),鸢尾甲苷B(Iristectorin B,6),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7),山柰酚-7-甲醚(Kaempferol-7-methyl ether,8),怪柳黄素-7-葡萄糖苷(Tamarixetin-7-glucoside,9),鸢尾甲苷A(Iristectorin A,10),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O-β-D-半乳糖苷(3′,3,5-tri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3-O-β-D-galacto 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11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络石藤的微量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波谱数据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络石藤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牛蒡子苷元-4’-O-β-龙胆二糖苷(3),罗汉松树脂酚-4’-O-β-龙胆二糖苷(4),紫花络石苷元(5),紫花络石苷(6),4-去甲基紫花络石苷元(7),木樨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8),牛蒡子苷(9),络石苷元-4’-O-β-龙胆二糖苷(10),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格达类"蒙药中国扁蕾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萃取、硅胶和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扁蕾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2种三萜类化合物(1、2),2种酮类化合物(3、9)和5种黄酮类化合物(4~8):齐墩果酸(1)、熊果酸(2)、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3)、金圣草黄素(4)、木犀草素(5)、当药黄素(6)、金圣草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3,7,8-三甲氧基酮-1-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中国扁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益智仁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益智仁(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山奈酚-4′-O-甲醚(1)、杨芽黄素(2)、益智醇(3)、胡萝卜苷棕榈酸酯(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9,(10)
目的:研究毛枝粗叶木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毛枝粗叶木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虎刺醇-3-O-β-D-樱草糖苷(1)、长尾粗叶木苷A(2)、东莨菪苷(3)、nitensoside B(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5)、saikolignanoside A(6)、鹅掌楸苷(7)、长尾粗叶木苷B(8)、长尾粗叶木苷D(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结论:以上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0,(8)
目的:对唐菖蒲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和C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Ⅰ)、芹黄素-7-O-α-L-鼠李糖苷(Ⅱ)、tamarixetin-3-robinobioside(Ⅲ)、烟花苷(Ⅳ)、黄芪苷-2″-O-β-D-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isopentylgentiobioside(Ⅸ)、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Ⅹ)。结论:除化合物Ⅶ和Ⅷ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