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对于中药汤剂服用频率的阐述丰富详尽,对指导临床中药复方的具体应用有重要的实用和学术价值。文章系统梳理《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关于服药频率的内容,探究中药服用频率的规律。书中中药服用频率从每日1~5次不等,包括顿服、日一服、日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三夜二服等。其中每天服用3次应用最多,其次是每天服用2次。对于药性峻猛之剂,注重保护正气,强调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中药服用频率值得今日临床借鉴,中药服用应当尊崇先贤教诲,仍应以每日3次为主,并应深入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服药频次,并将服药频次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不拘时候以知为度"、顿服、日二服与日三服、日三服以上、昼夜服药、少少含咽之等。"不拘时候以知为度"主要用于汗剂、吐剂、下剂、止泻剂、止痛剂;"顿服"用于病情表浅,或病情危重以速挽危亡,或见于峻药缓用者;"日二服与日三服"多用于解表,和解,攻下,温里;"日三服以上"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昼夜服法"的方剂多用于治疗气机升降逆乱之病;少少含咽之则意在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局部。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煮散剂的使用特点,为现代中药煮散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局方》中所有煮散剂,提取其中符合标准的煮散剂的颗粒大小、每服量、加水量、剩余水量、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日服次数、是否去滓等逐一录入,建立《局方》煮散剂小儿组、成人组数据库,对所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方》煮散剂主要以粗末和细末为主;小儿每服量约4 g,每克药加水约50 ml,小火煎至100 ml左右;成人每服量约8~12 g,每克药加水约25 ml,小火煎至150 ml左右;去滓,温服。结论煮散剂具有煎服方法简单、服用方便等优势,成人与小儿煎服法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药服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现时对中药服法不很考究,多是空腹日服二次,这对疗效影响很大。而仲景书中非此一法,《伤寒》与《金匮》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工作的指南,故将二书中关于中药服法做一小结,以供中医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伤寒》、《金匮》处方遣药非常考究,服药方法亦非千篇一律,也是以辨证施治思想为主导,依据病证轻重缓急以及疾病性质而异。  相似文献   

6.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7.
宋佳  张林  赵思佳  杨琳 《中医杂志》2015,(4):278-282
对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的临床用药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其用药策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随证施量"为原则,二是重视"服药时机"。前者包括重剂起沉疴、逐渐增量、逐渐减量、试探性给药、继守前方以及中病即止的方法;后者包括饥时服、空心服、临卧服、下午服、露一宿以及不拘时服的服药时机,均体现了缪希雍丰富而精湛的医学造诣。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经方中剂型各不相同,其中汤剂200首,散剂41首,丸剂22首。汤剂单次服用剂量以每服1升(相当于现代200 m L)最为常见,并常根据方药特点灵活变动。散剂分煮散和服散2种,其中煮散,多用以水七合和一升煮散顿服,亦有以水半盏或一盏半;服散,多服1方寸匕。丸剂分煮丸和服丸2种,煮丸多水煮一丸;服丸药量多以知为度,亦或定时定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以日三服最为常见,其他日服次数为1、2、4……10次。服药时间以定时服药、每日三服最多,此外亦有顿服、平旦服、日夜连服等特殊定时服药,以及少少含咽、不拘时等不定时服药方式。结论医圣张仲景常依据临床病症的复杂性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遵循"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方药服量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确定合理的单次服用剂量和服用间隔时间(每日服用次数和服药时间),因人制宜,随症施量。  相似文献   

11.
总结蒲辅周医案中成人汤剂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的选择可以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同的日服量与相应的服法组合可分为:重剂轻投、重剂久服、小剂久服、平剂缓服.体现蒲辅周通过辨证施量、服法控制,达到既获得最佳疗效,又不损伤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时间、次数、方法、再取条件、剂量以及服药后的要求等等,均有详细阐述。笔者拟对此作一归纳,以供词道参考.里顿服即l次给药。有7方采用此服法,但给药时间各异。大陷胸丸服法后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取,取下为效”之句,由此可知为傍晚服药。十枣汤则在乎旦(早晨)服。瓜蒂散、调胃承气汤、三物白散、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顿服”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定时.2分两次服药法《伤寒论})有30方采用此法。可区分四种情况:1日服2次有枝枝二麻黄一场、甘草汤等二方采用日2服法。二方为轻剂,服用从级。不…  相似文献   

13.
过量蜈蚣引起不良反应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45岁,机关干部。因患面神经麻痹于1988年12月18日在北京某医院接受中医治疗。每日服中药一剂,每剂含蜈蚣4~5条,服药半月后出现胃部不适和胃痛,当时只给对症治疗。服中药至35天,累计  相似文献   

14.
从中药汤剂的煎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服药次数、服药量、饮食宜忌及服药后的观察7个方面服药护理的介绍,得出积极做好中药汤刺的服药护理,有助于克分发挥其疗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5.
秦袖平  张慧杰 《天津中医药》2021,38(9):1215-1219
中药服用方法是中医治病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关键环节,日服用频次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乎临床结果。古代医学典籍对服药频次的记载甚为详尽,灵活机变,极具中医药的特色。然而目前临床中药汤剂大多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千篇一律。关于汤剂日服次数是否合理的现代循证或药理学实验研究结果仍较少。文章将对经典医书载录的中药服用频次及其合理性的现代科研成果做出总结,以供临床处方用药和进一步科学探索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温病条辨》(简称《条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载方剂204首,广为医者采用,然其服药方法更切临床实际。兹就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日二次服药法《条辨》用此法者有57方,如宣痹汤、杏仁汤、厚朴草果汤等,多属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之剂。其作用较缓,不宜速效。可用于湿热性疾患。一日三次服药法共有74方用此法,所  相似文献   

17.
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及用药频次可达到最佳疗效。中医学自古以来重视中药制剂的用药时间,在诸多中医典籍中论述甚详,并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证明中草药服用方法、时间及频次等与中药药效的发挥密切相关。日服次数及服药周期是中药"用法"的主要事项和内容之一,直接关乎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不同的复方中药服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有所差异,然而针对日服次数及用药周期合理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于中药服用时-效关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中药制剂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长、及减弱消失时间,以指导中药服用频次,最大程度优化中药作用效果,为中药合理服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于中药时-效关系规律的探寻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红专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70-570
服药时间 ,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 ,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 ,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各地对中药的服药时间重视不够 ,一般不分疾病轻重缓急 ,亦不分药物性能和方剂作用 ,按每日 1剂 ,水煎 ,上、下午各服 1次的模式进行。这种服药模式 ,有碍于提高临床疗效 ,为此 ,笔者从中医护理角度 ,对服药时间问题 ,作一探索。1 急性病证的服药时间急性病证 ,病期短 ,发展快 ,病情危急 ,其服药时间也会随之改变 ,温病之“风温邪袭肺卫 ,病重者二时一服 ,日三服 ,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 ,日三服 ,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桂枝汤后注,中药方剂的服用方法应给予足够重视。服用中药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服药次数,服药疗程,饮食禁忌,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汤剂服剂量的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如《汤液本草》曰:“病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时至今日仍以分服、顿服、频服来表示服药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