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抑制端粒酶粒酶活性各市县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具有5′-d(TTAGGG)-3′序列的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PS-ODN)与膀胱癌EJ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变化。细胞生长状态及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PS-ODN处理的膀胱癌细胞内端粒酶活性下降或消失,细胞生长状态受到明显抑制,并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形态变化。结论 具有5′-d(TTAGGG)-3′序列的PS-ODN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洒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在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洒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hTERT、hMSH2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Hp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W-S法检测93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p感染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3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TERT、hMSH2的表达情况.结果 (1)胃癌组织hTERT阳性率为7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6%(P<0.01);Hp感染组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非感染组(P<0.01);(2)胃癌组织hMSH2阳性率为6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8.7%(P<0.01);Hp感染组hMSH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Hp诱导的端粒酶的表达增高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 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三联根除治疗的影响。方法84例远端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选取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术后或人组后3周行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者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疗法行Hp根除治疗,Hp根除治疗后患者再行14C尿素呼气试验以了解Hp清除率。结果对照组入组3周后Hp感染率为97.5%(39/40),与入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实验组术后Hp感染率为65.5%(55/84),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0),其中BillrothⅠ式组Hp感染率为70.7%(29/41),BillrothⅡ/式组Hp感染率为60.5%(26/43),BillrothⅠ与BillrothⅡ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实验组术后根除治疗Hp总清除率为87.3%(48/55),其中BillrothⅠ式组Hp清除率86.2%(25/29),BillrothⅡ式组清除率88.5%(23/26),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对照组根除治疗Hp清除率为89.7%(35/39),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结论远端胃癌术后Hp感染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用PPI三联疗法行Hp根除治疗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外科临床的关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腺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快速尿素酶法,PCR-Hp-DNA,改良Giemsa染色技术检测50例慢性贲门炎,17例贲门肠上皮化生及46例贲门癌的癌灶,癌旁及相应的手术残端黏膜组织中的Hp,以30例正常人胃黏膜为对照,结果:(1)贲门癌癌灶,癌旁、相应手术残端黏膜及贲门炎,肠化生组Hp检出率分别为58.7%,71.7%、63.0%、60.0%和64.7%,比对照组16.7%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性意义(P<0.001);(2)癌灶Hp检出率较癌旁及相应胃窦中的Hp感染略低,但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3)Hp感染与贲门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贲门Hp感染与贲门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宿主遗传因素对Hp感染在非贲门胃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PCR-RFLP方法,检测143例非贲门胃癌患者和264例正常对照者的IL-1B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双等位基因型分布。Hp感染通过检测血清HpAb-IgG。结果 Hp阳性非贲门胃癌患者IL.1B.511}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Hp阴性患者(60%VS46%,P=0.0342,OR=1.666,95%CI:1.045~2.656),也高于正常对照组(60%VS48%,P=0.0071,OR=1.665,95%CI:1.149~2.4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与携带IL-1B-511*C/C基因型者比较,携带T/T基因型者胃癌风险升高3.01倍(OR=3.01,95%CI:1.27~7.11,P=0.012),携带IL.1B-511*T等位基因者胃癌风险升高2.29倍(OR=2.29,95%CI:1.08~4.86,P=0.032)。结论 IL-1B-511*T等位基因和Hp阳性胃癌相关,提示该等位基因在Hp阳性非贲门胃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癌浸润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标记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外科手术切除的50例胃癌均经病理对浸润深度进行确认。病变粘膜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PCNA阳性细胞标记指数为(0.69±0.20),TUNEL总标记指数为(137±3.2)。低分化胃癌TUNEL标记指数明显降低。PCNA标记与胃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TUNEL呈逆相关改变。结论PCNA及TUNEL标记与胃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异常改变可能是胃癌浸润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端粒酶在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外周血中的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端粒酶活性以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16.7%(6/36)和5.6%(2/3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有18例测到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50%,正常人外周血未测到端粒酶阳性。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之间、胃癌患者外周血与与正常人外周血之间的端粒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活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患者胃癌组织、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对预后监控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原代培养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常规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胃癌原代细胞培养,取终浓度为200、400及600μmol/L的吲哚美辛作用于原代培养胃癌细胞后,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学检测Bcl-2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对原代培养胃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胃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与Bcl-2水平下降有关。结论:吲哚美辛能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降低端粒酶活性,作用机制与Bcl-2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端粒合成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胃癌组织中的端粒会成酶活性,阐明端粒合成因与胃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切取2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分组织,提取端粒合成酶来合成端位的重复片断,用PCR方法扩增,再通过ELISA的方法测定端粒片断含量,以了解端位合成酸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的端粒合成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胃癌的病期越晚其端粒合成酶活性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其端粒合成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胃癌分化程度越低,端粒合成酶活性越高.结论端粒合成酶在胃癌组织中的活性明显升高,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胃癌病期的辅助诊断,胃癌端粒合成酶活性的测定对胃癌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启动子166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青岛地区人群胃癌的发病率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分析来自青岛地区人群胃癌、萎缩性胃炎及对照组患者中CTLA-4-1661A/G基因多态性的分布。Hp检测采用病理学诊断。结果:1)胃癌组启动子1661位AG+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提高2.63倍。2)以AA基因型并HP阴性者为对照,AG+GG基因型并Hp阴性个体、AA基因型并Hp阳性、AG+GG基因型并Hp阳性个体胃癌患病风险增高,其中AG+GG基因型并Hp阳性个体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为对照组的4.04倍(P=0.008)。结论:CTAL-4-166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rs207578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瘦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297例胃癌患者、10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402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采用病理学诊断和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rs2075786位点CC、TC、TT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与萎缩性胃炎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VS125%),TT基因型携带者患胃癌风险增加2.23倍(95%CI:1.46~3.40),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40.3%、64.8%、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分别为2.73(95%CI:1.74~426)、196(95%CI:1.44~2.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与基因突变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TERT基因rs2075786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半定量及其与病理学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端粒酶 (TLMA)活性表达及其与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运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SS TRAP)检测了 5 2例乳腺癌组织中TLMA活性 ,并与癌旁、良性及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对照 ,其结果予以半定量。结果 乳腺癌组TLMA阳性表达率为 90 .3 8% ,明显高于癌旁、良性及正常组 ( 2 8.85 %、3 1.2 5 %、0 ,P均 <0 .0 1)。Radit分析结果显示 ,乳腺癌中TL MA的表达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明显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病程、年龄因素无关 (P >0 .0 5 )。结论 半定量SS TRAP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敏感特异的TLMA活性检测方法 ;TLMA的激活可能发生在乳腺癌的早期阶段 ,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CD/TK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用重组慢病毒FGW-KDRP-CD/TK体外感染SGC-7901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前药对细胞的杀伤效应;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内DNA含量.结果 慢病毒的感染率随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当前药更昔洛韦(GCV)为100 mg/L、5-氟胞嘧啶(5-FC)为320 mg/L时,对未转基因及转基因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8%、94%,两者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下用药组出现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KDR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SGC-7901细胞,并且该体系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