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陷脉"一词进行分析,揭示"陷脉"本义有四:外界寒气侵入部位之"陷入"脉中;根据穴位特点不同之经脉腧穴所处"深陷""凹陷"之处;针刺部位之体内脉之表浅部位;人体经脉循行上部之脉四层含义。正确理解"陷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经文中所具有的四种不同含义,对于澄清《内经》全文中"陷脉"本义的理解、正确阐释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相关概念术语、全面理解中医经典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洞泄这一古病证名称,散见于传世本《黄帝内经》。然考察古今学者相关注解,不难发现诸家对于泄为泄利泄泻之义绝无争议,而对于洞字含义为何多置之不理,现有的解释也远未能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洞字含义不明,这必然会妨碍我们对洞泄的理解,故笔者尝试从《内经》文本出  相似文献   

3.
气学理论在《内经》理论中占有很大比例。就其形成发展过程而言,历经了实践观察、广泛联系、概念抽象和认识深化诸阶段,最后才完成其理论体系。《内经》气学理论有其特有的内容,是哲学中的气学理论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产物,不但认识到气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形成的基础,而且对气的运动规律、运动形式作了深刻研究,用以广泛解释自然现象和生理病理变化过程。《内经》在气是可分的观点指导下,演绎出各类气名120余种,从而拓宽了人们对气认识的深广度。可见,气学理论不但是《内经》理论形成的基石,而且是《内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哲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四时平脉的特点及表现,提出其应与同名病脉严格鉴别区分,防止漏诊和失治误治。结合经典文献提出三个鉴别点:其一,四时平脉和同名病脉在脉形脉气方面有差异,四时平脉为有胃气之和缓从容脉象,突出"缓"和"平"特征,而同名病脉则为燥急偏胜之脉象,全失缓平之意;其二,病脉伴随色诊亦为病色,即客色常加临而主色不显,而四时平脉则主色占优势客色偶现;其三,结合问诊四诊合参方可全面了解病情。因此,临证必须察色、按脉、听声、写形合而为一方为周全,鉴别才具说服力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经》之“水”意义的考释,发现《内经》之“水”,既包含通用之水的内涵,更承栽有众多的中医学创新涵义,为早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服务,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6.
从《内经》对“男性学”认识论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其对男性学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诸方面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认为对经文不但要从文理上理解,更重要应从医理上阐发:并强调脏腑功能认识对男性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的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石。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将原文归纳为“络”的概念、络脉的分类、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变化、诊络的方法、络脉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络病的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内经》中的络病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关"逆顺"之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并有两篇直接以"逆顺"用作篇名:《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逆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新近出土的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可以看出,"逆顺"这一医学术语早在先秦两汉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逆顺"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涵进行了详细探析,发现其包括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生理与形体、与疾病的联系、临床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同时参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充分挖掘其医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辨证审机——简论《内经》六气病机的实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六气病机的实质内涵,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模式命名的六种病变类型和病变机理,与病因范畴的六淫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属于两类不同的概念,必须辨析清楚而不可混淆。以“中风”病为例,说明正确把握六气病机实质,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经》“脉”义探蕴周发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脉诊考证《内经》文简义博,同一字词在不同的经文里会有不同的含义,若理解不贴切,则影响对经文旨义认识的准确性,“脉”为《内经》中常见之字,综观其义,概约有五。1血脉它是人身五体(筋、...  相似文献   

11.
12.
<内经>认为,针刺治病,首先应精通经络学说,其次才是治疗.医者应细心体察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强弱等以明补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其渊源和基础,但因其文辞古奥,往往使初学者望而却步,甚至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中医药理论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尝试着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内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逐渐加入学导式和自学式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整体教学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内经)‘三段’教学法”。(内经)“三段”教学法研究的宗旨是变学生被动…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的脉“平”令人费解,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明清以来医家的著述和现代学者的训诂结果中,伤寒大家胡希恕提出,出现脉“平”而非痰饮病典型弦脉,是因支饮兼外邪的结果.而现代训诂学者张正昭考证得出“平”字与“抨”字通假,脉“平”当作脉“抨”讲,为有抨弹感或兼有敷急的脉象.结合两位观点,得出脉“平”为支饮兼风寒外邪而出现的弦、紧、浮、数相复合的脉象——“抨”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内经》“脉”字即指脉管脉象、诊脉、血气、精气等五个方面的含义。指出对“脉”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及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将有助于对“脉”字作具体辨析并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关于"权衡"的记载涉及6篇共6处。对其中"权衡"的含义,历代医家多将其理解为"平衡"之意。然而对于《素问·经脉别论》中"权衡"的记述,或可有其他解读。鉴于此,在对原文的行文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加之参考《后汉书》《战国策》及其他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相近的相关历史文献考证,并佐以临床验证,分析得出《素问·经脉别论》中"权衡"或为描述颧与眉目之间部位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19.
拜读吴润秋同志的“《内经》‘逆从’与《太素》‘逆顺’考”(载《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12)后,受益非浅,启迪颇深。但细玩其文,其中似有可商之处,为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同道,并与吴润秋同志商榷。 1.吴氏关于“《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之说不确切。总览《内经》全书,只有在《素问》(不包括王冰补入之运气七篇)中,有关“逆从”并称之处,在《太素》多称作“逆顺”。而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和《灵枢》原文中,“逆顺”并称者则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脉脱”新解张苏颖(金匮教研室250014)关键词脉脱;注释;争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首篇第十二条中有“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一句。对其中之“脉脱”,历代注释颇多,赵以德、尤在泾等皆认为是指脉乍伏不见,乃邪气盛,壅遏正气,使血脉一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