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唐山市1977-2016年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唐山市布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77-2016年唐山市布病监测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对布病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时间和地区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9年间共报告布病病例2 407例,发病率在0.0-7.17/10万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13年以来一直居全省第三。高发地区是迁安市、乐亭县和滦南县,尤其迁安市建昌营镇回民聚集地高发。春夏季高发;发病人群以45~64岁的饲养员和农民为主,占84.1%;男性多于女性。病例以饲养、放牧、贩运牲畜及畜产品、屠宰、加工牲畜等直接接触病畜感染为主。结论 唐山市布病疫情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加强牲畜检疫,做好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是今后布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山西省天镇县2001-2010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控制特点,探索布病高发区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2010年全县布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Excel软件绘制图表。结果 2001-2010年天镇县报告新发布病病例1958例,年平均发病率100.53/10万。病例以农民为主。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疫情逐年由部分乡镇向全县11个乡镇蔓延。结论 2001-2005年,牲畜交易频繁,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人间新发病例增加显著;2006-2010年加强监测,免费、规范及时治疗患者,档案化管理;强化宣传布病防治知识;政府主持下部门协作,加强检疫、淘汰病畜,遏制了疫情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掌握吉林省2010-2014年肺结核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肺结核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吉林省肺结核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共报告发病97 354例,发病率在60.66~83.79/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70.8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发地区为白城市、吉林市、四平市和长春市;高发季节为3-4月份;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15~25岁组人群发病率较高,35岁之后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上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0-2014年吉林省肺结核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肺结核疫情在地区、季节、年龄、职业和性别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吉林省肺结核疫情的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地区2006—2012年人和牲畜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为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6—2012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中人布病疫情资料和农业部《兽医公报》中牲畜布病疫情资料, 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人畜布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2006—2012年人间布病发病率由1.45/10万上升到2.93/10万, 年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79 0~0.345 8, 且均呈正相关(均P<0.01), 有明显的聚集性;牲畜布病发病数在这一时期迅猛增加, 由2 032头上升到82 071头, 其中2010、2011、2012年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64 3、-0.072 8、-0.0833(均P<0.05);单变量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均显示人畜布病疫情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聚集区集中在北方农牧区, 低聚集区集中在南方非农牧区, 疫情不断由北方向南方扩散。结论人畜布病疫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聚集性, 人间布病疫情聚集程度逐年上升, 而牲畜布病发病数与空间自相关指数大小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布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黑龙江省布病疫情数据及相关监测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时间和地点,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黑龙江省共报告布病45 527例,出现过二次高峰,即2005年的第一个高峰,发病率为10.77/10万;2012年的第二个高峰,发病率为19.43/10万。结论黑龙江省布病发病率呈逐年波浪式上升趋势,应对布病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淑霞  张晓云  刘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4,(23):4386-4388,4390
目的探讨淄博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趋势,了解淄博市布病人间感染情况,准确掌握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为指导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及中心主动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血清学与流行病学方法对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调查和检测,分析其发病情况、发病率、高发原因、防治措施。结果 2011-2012年全市共报告布病病例127例,分布在除高新区之外的8个区县。农民发病最多,40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0.72%,呈现典型的春季高峰。报告2起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均为家庭聚集。近两年病例感染模式呈现多元化,可疑患者主动检测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淄博市布病发病地区逐步扩大,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应进一步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5-2012年驻马店市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趋势、特征,为预防、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驻马店市布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驻马店市布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疫情主要集中在确山县,呈扩散态势;2月疫情开始上升,3~5月为发病高峰,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结论目前,驻马店市人间布病疫情处于活跃期并呈上升趋势,重点人群高发与接触机会有关,季节性特征与贩运、育肥、梳绒时期及羊只的产羔及流产季节密切相关,防控的重点是加强畜间检疫、落实病羊淘汰,提高重点人群的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德州市2005-2016年布病流行特征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德州市2005-2016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6年共发病906例,年均发病率为2.537 4/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5726,P<0.001);春夏季高发,4-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共计247例,占27.26%;以庆云县疫点为起始点,有沿公路交通线扩散趋势,另外育肥羊只屠宰的经济模式加速了扩散速度,陵城区近三年疫情高发;农民、男性发病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布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由0.1836/10万上升到4.3216/10万。结论 德州市布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波及范围逐渐扩大,应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徐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徐州市2010-2016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徐州市共报告布病179例,年均发病率0.293/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0.454/10万和0.12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差异用统计学意义(χ2=55.388,P<0.001)。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7.10%。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24%。布病发病高峰为3-8月份,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74.86%。县(市)区布病发病率高于城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6,P=0.001)。结论 徐州市布病疫情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人群、地区特征。应根据布病流行特征,加强布病监测和分析,适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做好布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福建省恙虫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3年恙虫病报告数据,结合综合性医院送检疑似标本检测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10—2013年共报告恙虫病2 529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1.7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呈散发态势,已波及94.3%的县区;疫情前5位高发县区占病例总数的40.1%;发病高峰为6~10月(81.7%);40~64岁占62.0%,发病率以60~64岁组最高(5.31/10万);发病率男女比为0.92∶1,农民占65.2%。结论福建省恙虫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有地域集中性和明显季节性。建议加强监测,对高发地区和高发季节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福建省2011-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福建省卫生机构2011-2015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布鲁氏菌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由2011年的15例增加到2015年的115例,五年间共报告249例,发病率为0.13/10万,呈快速上升态势(Z=10.45,P<0.001)。漳州和南平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2/10万和0.18/10万。区县数由2011年的10个增加到2015年的37个(Z=25.86,P<0.001)。农村和城市发病率分别为0.29/10万和0.03/10万,均呈逐年上升态势。5~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0.19/10万)大于女性(0.07/10万)(χ2=57.27,P<0.001)。6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0.40/10万。农民和牧民是高发人群,占比65.46%。诊断时间小于7 d的病例占比30.52%,近5年间诊断时间趋势无统计学意义(Z=2.19,P=0.701)。福建省2011-2015年共报告14起布病突发事件,发病23人,无死亡病例。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疫情逐年趋于严峻,医疗机构诊断不及时,误诊较多,相关部门应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甘肃省白银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白银市2013 - 2017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 - 2017年全市共发生布病1 823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1.20/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发病率最高,为36.51/10万;全年均可发病,但4 - 8月较集中,占病例总数的56.39%;发病主要集中在靖远县、景泰县和平川区,占病例总数的88.81%;性别以男性为主,占76.36%,男性发病率(31.40/10万)明显高于女性(10.34/10万);病例集中在50~69岁人群,占病例总数的42.8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3.47%。结论 近年来白银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50~69岁、农民为主,疫情控制形势十分严峻。应实施布病的零级预防,从畜间入手及时发现病畜,遏制布病在畜间传播,从源头预防危险因素流行,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吉林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6—2008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风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吉林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06—2008年风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2006—2008年风疹总发病率为1.2592/10万-36.6594/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2006—2008年≤20岁少年儿童发病率为56.6847/10万-1226.4285/10万;2006—2008年发病率以10~20岁青少年发病率为最高,发病率10.2964/10万-387.5785/10万。结论应制定控制风疹规划和免疫策略,以降低风疹发病率。重点应对易感人群采取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或含其成分的联合疫苗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湖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并追溯该地区布病的感染来源,为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 2016和ArcGIS 10.5等软件对湖南省2010-2018年人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和率描述疫情特征。采用常规分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的种型进行鉴定,采用UTS-PCR复核种型鉴定结果,并对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临床分离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湖南省共报告人间布病728例,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郴州市和永州市发病率居前,发病率分别为2.50/10万和1.90/10万。发病县(市、区)从2010年的5个增加到2018年的69个。45~54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79例),占38.32%(279/728),农民占59.07%(430/728),男女性别比为2.75 ∶ 1。5-7月报告病例最多,占45.33%(330/728),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发特征,发病高峰在5月。常规鉴定表明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是羊种1型布鲁氏菌,UTS-PCR鉴定显示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6个毒力基因均被检出,菌株为强毒株。MLVA分析表明2株菌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从绵羊和骆驼分离的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结论 湖南省人间布病趋于严峻,疫情向非疫区和普通人群蔓延。湖南省分离的2株羊种布鲁氏菌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应加强动物转运的检疫检测,防止布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 — 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陕西省1953年7月 — 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 %。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 — 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 %;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 : 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 %和34.18 %。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 – 高聚集区,1960 — 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 – 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 – 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  结论   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9年吉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的2009年吉林省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吉林省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发地区为通化市、延边州、四平市,发病率分别为160.61/10万、124,40/10万、122,84/10万。高发季节为5-9月份,7月份达到高峰。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0~5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开展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201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8省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和热点地区,为探索区域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调整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NNIDS)所获监测数据,对2010-2014年内蒙古及相邻省份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ArcGIS 10.3软件绘制疾病地图,通过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5年间此区域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的区、县比例由66.56%(611/918)上升至90.63%(832/918)。2010年此区域报告发病率为10.28/10万,2014年为12.62/10万,年均增长率为5.27%。发病呈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7月。91.90%的报告病例处于25~64岁年龄段。报告病例的性别比为2.91:1,农、牧民共占89.60%。5年间共探测到43个时空聚集群,集中发生在1~8月,集中在高发区、县,位置相对稳定,由内蒙古中部逐渐向外扩散。结论 2010-2014年间内蒙古及相邻8省布鲁氏菌病疫情整体呈加重态势,存在时空聚集群,热点地区相对稳定并由内蒙古中部向外扩散,应考虑建立布鲁氏菌病暴发事件预警机制,并在热点地区增加防控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11-2017年沈阳市确诊的布鲁氏菌病(布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17年布病疫情信息和监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7年沈阳市共报告布病1 805例,年均发病率为3.82/10万;发病集中在35~65岁之间,占总发病数的74.57%;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98〖DK〗∶1;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为3.43%;病原学监测分离到9株布鲁氏杆菌,分别为2株羊种Ⅰ型和7株羊种Ⅲ型。结论 沈阳市布病疫情明显增加,处于流行高峰。人间布病疫情由染疫的羊引起,流行优势菌株为羊种Ⅲ 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