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我院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或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UVC)的新生儿进行CRBSI目标性监测,制定干预措施,如操作区域使用最大的无菌屏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执行手卫生制度,加强导管护理,用皮肤消毒液(乙醇氯己定)进行导管接头护理,减少操作环节,避免交叉感染,每日评估保留置管的必要性等。结果置管集中在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置管者最低胎龄25周,最低出生体重680 g,导管留置时间7~46 d。2009年和2013年置管天数分别为48 d、1 119 d,静脉置管使用率分别为0.40%、3.65%,CRBSI发病率分别为83.33‰、8.04‰。干预后置管天数增加,静脉置管使用率增加(χ2=343.495,P<0.001),CRBSI发病率降低(χ2=17.434,P<0.001)。结论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后,新生儿CRBSI日感染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和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的患者180例,进行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进行导管相关感染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对入住ICU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住ICU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对导管手术患者进行干预,明显减少了感染的发病率,干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于2O10年1月起对重症医学科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共收集留置中心静脉导患者1028例,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感染率、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项目的差异。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监测为13.3‰;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为2.3‰,使用率从83%下降到64%,手卫生依从性及无菌敷料应用的正确率等提高。结论目标监测提高医护人员执行院感措施的依从性,有效控制CRBSI 。  相似文献   

5.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6.
杨翠  唐梦琳 《四川医学》2017,38(9):1093-1096
目的探讨ICU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2月前小儿ICU未设立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前);于2011年1月,开始成立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后),明确感染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目标性监测,对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评价指标对比感染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生率。结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从2010年42.50%下降至35.04%,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从5.80‰下降至1.28‰。结论感染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在落实感染控制措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监控上起到重要作用,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ICU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多重耐药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一2014年9 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统计多重耐药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2011年10月一2014年9月间ICU 住院患者使用血管内置管术 人数为891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5人,感染发生率为5.0%(45/891).CRBSI中多重耐药有33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3.7%(33/891),占感染人数的构成 比73%(33/45),结论 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重视病原菌监测,对控制多重耐药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预后分析,对减少CRBSI的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CRBSI的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调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总例数674例,置管总天数6 197 d,发生CRBSI者28例,感染率4.52‰。28名患者共培养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18株(50%);革兰阴性(G-)菌16株(44.4%),真菌2株(5.6%)。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内罹患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中CRBSI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量使用抗生素、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的制订与实施。方法通过比较,执行CLB以前和以后的CLBSI发生率,确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的有效性。结果执行CLB后,CRBSI的发生率下降2.69/1000导管日(由4.24‰降至1.55‰),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并启动多学科的循证研究,可明显降低我院ICU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苏卫红  吴晓琴 《吉林医学》2013,(30):6424-6425
目的:探讨有效可行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维护管理方法,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目标性监测研究ICU中心静脉置管≥48 h的患者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采用成人维护组合方案加以干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结果:干预前CRBSI发生1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9.53‰,干预后发生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2.19‰,经统计检验,干预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从28.56%上升至63.64%;革兰阳性球菌的构成比从57.16%下降至36.36%。结论:维护组合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的发展,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急重症抢救、内科治疗、外科手术、ICU中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易引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增加医疗费用和延长治疗时间,严重的可引起全身感染,危及生命。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间普遍较长,化疗后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故CRBSI发病率常较高。针对肿瘤化疗患者CRBSI发病率持续偏高的现状,制定目标性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骏  喻莉  杨军辉  龙鼎  张远超  卜晓芬 《重庆医学》2015,(4):495-497,501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分析疾病危险因素对CRBSI预后的影响,为早期判断及干预创造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ICU内CRBSI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本次调查患者共987例,发生CRBSI者共67例(6.8%),住院期间共死亡24例(35.8%)。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9%),革兰阴性菌36株(44.4%),真菌3株(3.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APACHEⅡ评分、复数菌性CRBSI是ICU内CRBS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年来ICU内CRBSI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老年、发病时病情程度、复数菌感染是ICU内CRBS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40株(49.4%),革兰阴性(G-)菌38株(46.9%),真菌3株(3.7%)。引起CRBSI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株,33.3%)、鲍曼不动杆菌(12株,14.8%)、肺炎克雷伯菌(9株,11.1%)、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9.9%)、铜绿假单胞菌(7株,8.6%)、大肠埃希菌(6株,7.4%)。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为敏感。结论近3年来ICU内CRBSI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感染相关高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规范》,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6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共58例次,医院感染率11.88%,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日感染率9.70%0,例次日感染率10.23%;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0。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53.45%),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4.48%);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首(45.00%)。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采取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综合性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2014年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2.78%、13.51%(P<0.05),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4.81%、15.08%(P<0.05),日发病率分别为31.77‰、23.24‰(P<0.05),日例次发病率分别为34.60‰、25.94‰(P<0.05)。2013年和2014年VAP发病率分别为28.32‰、13.97‰(P<0.05),CA-UTI发病率为5.64‰、4.91‰(P=0.052),CRBSI发病率为0.38‰、0.29‰(P=0.345)。大肠杆菌为综合ICU主要的感染病原菌。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导管过程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静脉导管病原菌培养阳性的22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和污染菌的分离情况及CRBSI的确诊与非确诊病例。结果 228例患者中68例为CRBSI的确诊病例(29.82%),160例(70.18%)为非确诊病例。68例确诊病例主要来源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离率较高的前4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1%)、铜绿假单胞菌(10.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3%)。主要的污染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属和革兰氏阳性杆菌。结论了解外周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离情况有助于CRBSI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重要的治疗与监测措施之一,可用于危重患者的长期输液、标本采集、经静脉治疗、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监测、血液透析和介入诊治等[1,2]。但随着各种中心静脉导管在ICU的广泛应用,由此引起的导管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45例和集束化干预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组,χ2=4.50,1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