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Ⅲ,AT-Ⅲ)浓度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比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n=26)、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n=26)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n=20)三组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肾活检术前血尿AT-Ⅲ浓度及临床特点。选取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血尿AT-III浓度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检测。采用Person、Sperman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SGS、MCD患者中影响血浆AT-III浓度的因素。结果:肾活检术时MN组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总胆固醇、IgG与MCD和FSGS组差异显著(P0.05);后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尿C3、α2巨球蛋白、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视黄醇结合蛋白高于MCD和MN组(P0.05)。26例(100%)MCD、23例(88.46%)FSGS、3例(15%)MN患者血浆AT-Ⅲ降低(P0.05)。FSGS与MCD患者血浆AT-III浓度分别为(15.64±3.86)mg/dl、(18.10±4.8)mg/dl(P0.05),均低于MN患者(28.08±4.23)mg/dl(P0.05)。FSGS、MCD组尿AT-III5mg/dl者分别为8/20例(40%)、4/22例(18.18%)(P0.05),而MN组患者尿液AT-III含量均5mg/dl(P0.05)。一元回归发现FSGS患者中血浆AT-III浓度与尿蛋白(r=-0.505,P0.05)负相关、血清白蛋白(r=0.559,P0.01)正相关;MCD患者中血浆AT-III浓度与尿蛋白(r=-0.429,P0.05)负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564,P0.01)、IgG(r=0.529,P0.01)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FSGS、MCD患者中血浆AT-III与血清白蛋白相关(R2=0.312、0.320,P0.05)。随访中2例A-TⅢ降低的FSGS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III浓度与病理类型有关。FSGS、MCD血浆AT-Ⅲ浓度较MN明显下降,可能源于尿液丢失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肾病综合征(NS)伴低抗凝血酶Ⅲ(AT-Ⅲ)血症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经血管超声、肾静脉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并发血栓栓塞症的低AT-Ⅲ的NS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8例):口服利伐沙班30 mg/d治疗(早20 mg、晚10 mg,间隔12h);低分子肝素组(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12h治疗。总疗程4周,在随访基线(入组时)及第2、4周观察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CT血管造影。主要疗效终点为患者已有血栓消失或血栓体积缩小≥90%。次要指标包括:原有血栓扩大或新发血栓或深静脉血栓脱落致新发肺栓塞;由肺动脉或静脉血栓导致死亡;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血清AT-Ⅲ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7例患者累积到达疗效终点,其中利伐沙班组第2周达疗效终点者5例,第4周达疗效终点者2例;低分子肝素组则分别为4例和3例。两组均无血栓加重及新发血栓情况发生,无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利伐沙班组中所有患者在第2周血清AT-Ⅲ水平升至正常范围。低分子肝素组中6例患者于第2周血清AT-Ⅲ升至正常范围,2例患者于第4周时血清AT-Ⅲ升至正常。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伴低AT-Ⅲ血症的NS并发的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本文按 Anderson 方法加以改良测定AT-Ⅲ活性并观察其在临床过程中的改变及其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表):急性白血病组中急粒和慢粒急变共14例均值±SD 为120.26±58.60%,完全缓解者5例为102.98±54.96%,虽高于正常组,但无显著差异。肝硬化、肝癌、急性肾功衰较正常值低,有显著差异。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有明显黄疸腹水及白球蛋白倒置,AT-Ⅲ均值为46.28±24.13%,有显著差异,最低值为13.26%。急性肾功衰 AT-Ⅲ范围17.98~111.47%,10例多尿期患者均值67.43±  相似文献   

4.
100191 肾小球疾病中因子Ⅷ相关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董德长等中华医学杂志62(7):404,1982上海瑞金医院按1977年北戴河会议的标准,选择肾病综合征17例(肾病组)、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肾炎组)、慢性肾功能衰竭22例(肾衰组),以免疫电泳法测定血中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正常值94±32%)。结果:ⅧR:Ag肾病组、肾哀组、肾炎组分别高于正常值2.7倍、2.15倍和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纤溶与抗凝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门诊及住院17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和152例慢性肝炎患者,采用凝固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凝血因子Ⅴ活性)、FⅦ(凝血因子Ⅶ活性)、FⅧ(凝血因子Ⅷ活性)、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T-Ⅲ(抗凝血酶Ⅲ)、PC(蛋白C)、PLG(纤溶酶原)等指标。结果 PT、APTT在肝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DD、VIII活性增高,而PTA、FⅤ、FⅦ、FIB、PLT、AT-Ⅲ、PC、PLG活性则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肝衰竭患者PTA与FⅤ相关性最高(r=0.82)。DD在慢性肝衰竭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在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APTT、FIB、FⅤ、FⅦ、PLT、AT-Ⅲ、PC、PLG水平对慢性肝衰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FⅤ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DD、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的联合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是一种与抗凝血酶Ⅲ(autithrombin ⅢAT Ⅲ)相似的血浆蛋白酶抑制剂。AT Ⅲ能抑制大部分活化的凝血因子,而HC Ⅱ仅抑制凝血酶。血栓形成时常有AT Ⅲ缺乏,但HC Ⅱ缺乏是否与血栓形成有关尚不清楚。本文研究有高度血栓形成危险的成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血浆HC Ⅱ和AT Ⅲ的浓度。病人和方法33例NS患者(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3(16~82)岁。30例肾活检,其中膜性肾小球肾炎7例,局灶性肾小球硬化6例,微小病变肾小球肾病3例,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3例,狼疮性肾炎4例,肾淀粉样变4例,IgA肾病2例,Ⅱ型冷球蛋白1例。肾  相似文献   

7.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人体抗凝系统中的重要抗凝因子,在改善机体产生的高凝倾向中占重要地位。国内陈氏等以凝集反应针挑法观察在冠心病、肝病、出血性中风时AT-Ⅲ活性降低。本文采用兔疫化学法测定健康老人、老年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患者血浆AT-Ⅲ。观察其含量和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30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癌50例)进行了AT-Ⅲ活性测定,有76例AT-Ⅲ活性(57.2±34.5%)低于正常范围(<70%)。正常人AT-Ⅲ活性平均值为100.0±26.7%。90%肝癌患者施行TAE治疗后AT-Ⅲ活性明显降低(38.2±30.2%)。AT-Ⅲ是一种较敏感的肝功能指标,且肝癌施行TAE治疗前、后AT-Ⅲ测定均较PT测定为敏感(栓前p<0.05,栓后p<0.001)、亦优于其它常规肝功能指标。TAE治疗后AT-Ⅲ活性明显降低者预后不佳,不宜重复施行TAE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改变.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抗原(AT-Ⅲ: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活性(AT-Ⅲ: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慢性肝炎(轻度)38例,TFPI:Ag为162.3±27.8ng/ml),TFPI:A为621.7±54.6u/ml,均高于正常值(P值各为<0.05,<0.01).ATⅢ:Ag为296.2±31.7mg/L,AT-Ⅲ:A为84.7±14.4%,均接近正常值(P>0.05).慢性肝炎(中度)10例,TFPI:Ag为162.8±28.6ng/ml,TFPI:A为666.7±55.3u/ml,均高于正常值(P值各为<0.05,<0.01).AT-Ⅲ:Ag为258.5±28.5mg/L,接近正常值(P>0.05),At-Ⅲ:A为76.6±12.1%,低于正常值(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无论为慢性肝炎(轻度)与慢性肝炎(中度),均有TFPI上调,表明炎症存在,而AT-Ⅲ可正常或降低,表明肝细胞分泌AT-Ⅲ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脓毒症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123例,其中非脓毒症37例,脓毒症患者86例,对入选病例进行PCT、AT-Ⅲ及DD含量检测。结果:脓毒症患者PCT、DD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程度而升高;脓毒症患者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死亡组PCT、DD含量高于存活组(P0.01),AT-Ⅲ活性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检测脓毒症患者PCT、AT-Ⅲ及DD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MG)水平与肾功能及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5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另按照1∶1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受试者56例设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β2-MG水平,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及凝血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将肾病综合征患者上述数据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β2-MG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SCr、UA、BUN、24 h Up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AT-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黏度、DD、PT、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MG与肾功能指标SCr、UA、BUN、24 h Upr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凝血指标血浆黏度、DD、PT、血小板聚集率呈显著负相关,与AT-Ⅲ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MG与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高度相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患者的病情状态,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比值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ct)及其比值(AT-ⅢAg/Act)的变化.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塞23例(AMI组),不稳定心绞痛12例(UA组),稳定性心绞痛15例(SA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结果AMI组、UA组的AT-ⅡAct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71.5%±26.4%、62.8%±16.5%对88.2%±20.8%,P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对原发性高血压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测定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3例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将4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厄贝沙坦组22例,150 mg/d口服;培哚普利组26例4 mg/d口服,治疗后6周测Fbg、D-D、AT-Ⅲ.结果高血压组治疗前Fbg、D-D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T-Ⅲ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后2组Fbg、D-D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AT-Ⅲ均升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对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收集8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凝血试验(PT、APTT、INR、AT-Ⅲ等)同时检测常规生化,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83例患者死亡37例,死亡率44.58%。死亡组年龄、PT、INR、TBIL、Scr均明显高于存活组,AT-Ⅲ、PTA、AFP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AT-Ⅲ与PT、PTA、INR、TBIL、SCr均能对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有相似的预后判断作用,AT-Ⅲ越低,死亡风险越高,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并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65例肺癌(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FIB、D-二聚体、AT-Ⅲ。结果观察组血浆FIB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FIB、D-二聚体、AT-Ⅲ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AT-Ⅲ活性降低,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19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凝血指标(AT-Ⅲ)和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等), 腹部超声结果(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情况。根据有无主要并发症, 将1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组(60例)和失代偿组(133例);根据有无EVB, 将133例失代偿组患者分为未出血亚组(96例)和出血亚组(37例)。比较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其亚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EVB的独立相关因素;比较各组患者的AT-Ⅲ水平, 分析AT-Ⅲ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 以及AT-Ⅲ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其并发EVB的诊断性能。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失代偿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代偿组, 门静脉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8例肝硬化未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不同出血程度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AT-Ⅲ、D-D水平与出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28±7.67)%vs(35.62±8.34)%],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23±0.96)mg/L vs(3.68±0.8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1、4.775,P均<0.001)。校正Child-Pugh分级、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后血AT-Ⅲ(OR=0.411,95%CI:0.207~0.816,P=0.021)和D-D水平(OR=3.768,95%CI:1.82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脏疾病在老年人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60岁以上老年肾脏病患者51例,对其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51例老年肾脏病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3例,继发性肾脏疾病18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28例,肾炎综合征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5例,急性肾损伤(AKI)4例,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4例。老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17例),其次是Ig A肾病(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诊断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4例),其次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和肾淀粉样变(各3例)。结论老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见,且以膜性肾病为主。老年继发性肾脏病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血管炎肾损害和肾淀粉样变多见。肾病综合征是老年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肾活检适应证。对病因不明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应及早行肾脏病理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溶性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1例(早期29例,中期28例,晚期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suPAR和AT-Ⅲ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评估疾病预后的价值。结果 HBV-ACLF患者血清GP73和suPAR水平分别为(227.4±48.4)ng/mL和(8.3±2.3)ng/mL,显著高于CHB患者【分别为(126.6±31.6)ng/mL和(5.1±1.6)ng/mL,P<0.05】,而血清AT-Ⅲ水平为(48.2±12.9)%,显著低于CHB患者【(76.6±18.7)%,P<0.05】;晚期HBV-ACLF患者血清GP73和suPAR水平分别为(265.6±27.1)ng/mL和(9.4±1.2)ng/mL,显著高于中期患者【分别为(231.7±29.5)ng/...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抗凝血酶Ⅲ(AT-Ⅲ)的水平变化及其预测风险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三科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249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NSTE-ACS组(183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Lp-PLA2和AT-Ⅲ的差异,采用GRACE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及分层,同时利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NSTE-ACS组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积分的增加,Lp-PLA2、AT-Ⅲ分别呈升高和下降趋势(P0.05);在GRACE评分危险度分组中, Lp-PLA2水平在各个亚组间依次升高(P均0.05),与低危组和中危组相比,高危组AT-Ⅲ活性降低,Gensini积分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PLA2、GRACE评分是NSTE-ACS独立的危险因素,AT-Ⅲ是NSTE-ACS的保护性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Lp-PLA2与Gensini积分、GRACE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AT-Ⅲ与Gensini积分、GRACE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Lp-PLA2及AT-Ⅲ水平对NSTE-ACS患者在风险评估方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