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4例,中度危险性6例,高度危险性8例。肿瘤位于胃11例,小肠9例,会阴部1例。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CD34阳性率90%,CD117阳性率100%。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GIST的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CT影像学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1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均年龄56.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黑便及贫血,2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发现。9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21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14例,小肠5例,肠系膜2例。21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GIST,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根据Miettinen等原则分类,良性5例,低度恶性10例,中等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3例。结论: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是确诊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27例胃肠道间质瘤,其中17例行超声检查,7例行MSCT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及增强检查,5例行X线数字胃肠,1例行MRI检查。27例同时进行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食道1例(3.7%),胃8例(29.6%),其中1例合并食道小平滑肌瘤,1例合并肝脏转移瘤;小肠16例(59.2%),其中1例合并肝转移瘤,1例合并腹壁转移;直肠2例(7.4%)。发生在胃和小肠共24例(88.9%)。所有的病例都进行免疫组化CD117和CD34检查。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讨论。结论: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讨论,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内镜(DBE)在诊断小肠间质瘤中的价值,并比较DBE结果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2例经DBE检查确诊为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和不完全小肠梗阻。62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原发于十二指肠者6例,空肠34例,回肠22例;发生远处转移者4例。58例局限性小肠间质瘤中,极低度危险者1例,低度危险者49例,中度危险者3例,高度危险者5例。62例患者经DB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57例,诊断率达91.9%;23例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0例,诊断率达87.0%。58例局限性病变患者手术完全切除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有2例患者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DBE和MSCTE对小肠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结合有助于小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胃肠间质肿瘤进行影像诊断分析。方法 5例胃肠间质瘤中,3例行胃肠造影,1例行小肠造影,2例行CT检查,2例行超声检查,3例行胃镜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2例免疫组化S-100(+),Vim( ),Des( )。1例CD34(+),PCNA(-),p53(-)。结论 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肠间质瘤伴囊性变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伴囊性变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小肠间质瘤伴囊性变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右下腹疼痛2天就诊.腹部B超检查见阑尾区有一10 cm×9 cm×8 cm大小囊性肿块,诊断为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急诊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淡红色血性液体400 mL,右下腹距回盲瓣30 cm处回肠系膜侧有一10 cm×9 cm×8 cm大小的囊性肿物,质软,与大网膜粘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小肠,行回肠端端吻合.术后病理诊断:小肠间质瘤伴囊性变.结论:小肠间质瘤伴囊性变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消化道钡剂造影、B超及CT等检查,以及术中、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综合判断,手术是其唯一可治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元  马芳  张德威  谢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990-399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9-2010-01收治的29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41~79(53±4.4)岁,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B超、CT及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随访2个月~10 a,平均(61.8±5.6)个月,1、3、5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5%、63.8%、55.6%,1、35、a总体生存率96.9%、71.7%、65.9%。结论合理的辅助检查可提高其检出率,手术为本病的最佳选择,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临床表现及CT、“B”超、MRI等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CT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12例,腹腔巨大囊性肿块5例和胃壁良性肿瘤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6例,均没有明确GISTs诊断,胃镜术前检查6例均示胃黏膜和胃壁呈外压改变,彩超检查疑巨大卵巢肿块9例,腹腔混合性肿块8例,胃壁间质瘤2例,18例均手术,其中术后复发,二次手术1例,术后3月后死于肾衰竭1例,术后服用化疗1例。结论CT、“B”超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是可以准确定位,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鉴别诊断和定位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5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病灶最大径7.9~9.3 cm,平均8.6 cm。CT表现为肠道外生性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均伴有溃疡并与肠腔贯通,其内可见气体及对比剂形成的气液平。结论小肠肠管偏心性肿块及假肠腔是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影像特点,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症状,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曾长青  黄良祥  李建党 《华西医学》2009,(11):2849-285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8年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黑便(14/25),其次为右上腹不适(11/25),腹块被(2/25),无明显症状者(2/25)。术前诊断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B超、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2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局部切除18例,组织活检术+胃肠吻合1例。术后随访5~96个月,1、3、5年生存率为95.4%、85.5%和67.3%。结论:综合CT、胃肠道钡餐造影、消化内镜可使大部分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得到确诊。手术方式依据肿瘤部位、大小而定,局部切除应选择正确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7.
赵国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4002-400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10-2009-10收治小肠间质瘤17例。结果病理诊断良性12例,恶性及低度恶性5例。2例局部复发多次手术后腹腔广泛转移死亡;1例肝转移,再手术后至今未复发;其余生存良好。结论小肠间质瘤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5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例20例,所有病例均作了CT增强检查和多平面重建观察,结果:病灶发生于十二指肠6例,回肠10例,空肠4例。其中10例为良性间质瘤,10例为恶性间质瘤,平扫时病灶密度通常较均匀,但也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直径平均为2.4cm,恶性肿瘤直径平均为7.6cm,以4cm直径为界判定其良、恶性,则符合率可达90%。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是小肠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后双期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质量,根据肿块大小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误诊率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均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显示,病灶起源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11例,回肠10例。向腔外生长13例,向腔内生长4例,腔内外混合生长9例。8例良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一,可见清晰边界。18例恶性病变无规则形态,部分可见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