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含量(272±142)ng/L明显高于正常人(122±30)ng/L,P<0.001。在体外反搏治疗第一疗程末患者血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但在随后的两个疗程中VEGF又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仍低于反搏前水平。结论:本研究从VEGF的角度发现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并对VEGF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7.9&;#177;2.4),(6.1&;#177;2.4)METs,P〈0.05]。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678.9&;#177;302),(148.0&;#177;36.5)mg/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8.9&;#177;30.2),(116.4&;#177;24.9)mg/L,P〈0.01]。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89.6&;#177;18.3),(64.4&;#177;14.8)μmol/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89.6&;#177;18.3),(70.1&;#177;13.9),(83.4&;#177;23.0)μmol/L,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混合研究方法观察体外反博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量性研究将确诊为冠心病伴睡眠障碍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及健康睡眠方式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反博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进行患者睡眠障碍的评估。质性研究随机从两组选取17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量表得分和患者治疗前后感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除在睡眠障碍外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分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少夜间易醒情况、改善日间困倦、减少催眠药物服用次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结论体外反博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可用于临床今后在心脏康复方向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犤(7.9±2.4),(6.1±2.4)METs,P<0.05犦。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犤(78.9±30.2),(148.0±36.5)mg/L,P<0.01犦;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犤(78.9±30.2),(116.4±24.9)mg/L,P<0.01犦。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犤(89.6±18.3),(64.4±14.8)μmol/L,P<0.01犦;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犤(89.6±18.3),(70.1±13.9),(83.4±23.0)μmol/L,P<0.01犦。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钱孝贤  吴伟康 《新医学》1999,30(1):9-10,5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马淑暄 《临床荟萃》2002,17(22):1323-1323
为探讨高原低氧因素对人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目前公认的无创评估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分析法 ,对我院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8月间收治的 76例冠心病 (CAD)患者与 6 1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自本院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8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76例 ,均符合 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男性 5 2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 6 4 .6岁。病程 1个月至 2 6年。对照组选择无心、肺、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健康人 6 1例 ,男性 4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胸痛待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AECG)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按CAG结果分为CAD(冠心病)组与非CAD组。对比分析AECG所获得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 CAD组HRV各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非CAD组,其中两组间SDNN、rMSSD、pNN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迷走神经紊乱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传统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比较,探讨Tei指数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EECP治疗,分别于第一次反搏前、第一次反搏后即刻、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二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等容舒张时间(IVRT)、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波和舒张波峰值速度之比(S/D)及反向波峰值速度(ARW)。结果第一次反搏后即刻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明显增大,ARW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两周后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逐渐增大,仅治疗两周后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W逐渐减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IVRT变化与ARW相同,但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Tei指数逐渐减低,除第一次反搏后即刻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Tei指数可简便、敏感地评价心脏整体功能,且不受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国平  谭振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20-172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系,为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多途径。 方法 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分别为SAP、 UAP、STEMI和NSTEMI,每组平均3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于入院后24小时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冠心病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 、SDANN、SDNN Index等显著降低(P<0.05),而反映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pNN50则无显著变化。 结论 HRV可作为一个无创伤性指标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冠心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发电解质紊乱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2007年3月间收治的102例老年冠心病CHF并发电解质紊乱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老年冠心病CHF病人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增加,入院时血Na^+和Cl^-水平降低,心功能Ⅳ级病人血Na^+、Cl^-水平低于正常值,但不同心功能分级CHF病人间血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老年冠心病CHF并发电解质紊乱病人中,低Na^+及低Na^++低Cl-的发生率要远高于低K+及低K^++低Cl^-的发生率,同时并发低Na^+、低K^+、低Cl-者只见于心功能Ⅲ、Ⅳ级病人,未见于心功能Ⅱ级的病人。未用利尿剂病人电解质紊乱全部为低Na^+或低Na^++低Cl^-,而应用利尿剂的病人电解质紊乱表现多样。结论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老年CHF病人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增加,且以低Na^+、低Na^++低Cl^-为主,尤其是未用利尿剂病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变化。用 L—100型血流 变仪对年龄在50~65岁问的59名患者与100名健康人进行测定。结呆表明,冠心 病患者全血、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提示临床可采用活血降粘疗法, 对防治冠心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脂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本院入院老人中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已确诊冠心病患者55例,另选健康老人45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之间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中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比健康组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健康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总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清TC在4.5mmol/L以下,冠心病发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在5.0-6.5mmol/L,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可减少2%;甘油三脂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值(HDL-C)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关系;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LDL-C)应放在致病作用中心位置上,在冠心病预防方案中,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重要治疗目标。为了提高冠心病防治水平,我们应加强控制血脂、控制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摄入,并定期进行血脂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非心脏手术后不同镇痛模式对其心肌缺血(MI)的影响。方法:将CHD术后患者分成三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肌注组和对照组。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CHD非心脏手术患者169例,术后监测至少48h。记录术后MI发生率、平均每小时MI次数、MI持续时间、MI曲线下面积以及VAS评分。结果:PCEA组镇痛效果好,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MI发生率、平均每小时M1次数、MI时间以及MI曲线下面积,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术后完善的镇痛很有必要,可以减少CHD患者非心脏手术后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 (CRP)、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和补体C3的水平 ,探讨炎症和免疫反应在CH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 7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有异常改变的CHD患者和 2 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无异常改变的非冠心病患者 (NCHD)作为观察对象 ;CHD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 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测定血清CRP、CIC和补体C3浓度。并分析浓度的改变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组中血清CRP和CI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补体C3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CHD各亚组分析发现 ,SAP亚组仅CRP高于正常 ,其余两项均无显著性差异。UA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 ,CRP和CIC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C3无明显改变 ,而且UAP亚组CRP水平比SAP组SAP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在AMI亚组中 ,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其CRP和CIC水平比SAP亚组的浓度明显增高 (P <0 0 1) ,补体C3水平虽有升高 ,但与CHD其他各亚组比较无差异。CHD患者中CIC和C3增高水平与CRP呈正相关 (r =0 69,0 65 ,P <0 0 5 )。并发现血清CRP、CIC升高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 =0 71,0 5 7,P <0 0 5 ) ,而血清C3浓度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 (r =0  相似文献   

16.
40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30例,AMI10例)11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发现:心绞痛患者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健蛋白原、Casson屈服值明显升高,AMI患者相同指标有更明显的改变趋势,Casson屈服值是更灵敏的反映血液流变特性的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合量呈明显正相关(r=0.356,P<0.05)。提示冠心病时脂质过氧化增强可能是致纤维蛋白原升高,血粘度升高的最终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病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的改变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68例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组)和49例非冠心病病人(血管正常组)进行PWV、ABI检测,分析冠心病病人的PWV、ABI变化特征,并与血管正常组对照。结果与血管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PWV值升高,ABI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81.179、22.969,q=5.354~20.437,P〈0.01)。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PWV值显著增高,ABI值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q=3.564~10.784,P〈0.05、0.01)。结论PWV、ABI可作为冠心病病人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两者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茶色素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4例确诊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茶色素及常规治疗)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30例,观察茶色素降脂作用,一疗程后和6个月后的抗心绞痛疗效。结果(1)一疗程后抗心绞痛疗效治疗组(84.1%,37/44)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30)(P〈0.05);(2)一疗程后血脂改善幅度TC下降10.0%,TG下降11.1%HDL-C上升30.2%,和对照比较P均〈0.05;(3)一  相似文献   

19.
术前心理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焦虑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前心理干预对心率变异性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5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准备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手术准备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2组均于术前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测量焦虑值。记录术后疼痛分级情况。结果:术前干预组患者心率变异频域分析中低频带、低频带与高频带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高频带、总频带高于对照组;术前焦虑值与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给予心理干预,可使心率变异趋于平衡、减轻术前焦虑感从而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 5 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 2 0 75 % )、出血( 6 17% )、迷走反射( 3 76% )、低血压( 5 0 1% )、穿刺部位血肿( 2 15 % )、假性动脉瘤( 0 3 6% )。结论在提高基础护理治疗水平同时,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置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术后护理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