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RI用于脊髓损伤的检查为一种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由于它不仅可作矢状位成像,而且还能明确显示脊髓,因而对脊髓损伤病人能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就脊髓损伤的MRI改变作一分析和讨论。 一般资料 我院从1991年12月~1994年3月共对  相似文献   

2.
脊髓外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占全身损伤的0.2~0.5%。脊柱骨折中约有20%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MR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地显示脊髓形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下面就我们所遇到的12例病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脊柱损伤的MRI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脊柱损伤的MRI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80例脊柱外伤患者均作MRI检查。结果:80例中颈椎25例,胸椎26例,腰椎29例,其中包括椎骨骨折,椎体脱位,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结论:通过MRI对脊柱损伤的观察和诊断既能明确的显示脊髓、韧带、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受损伤的细节,还能明确椎骨受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分析。方法 8例患者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gnetom Open型0.2T常导式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所有病例均作矢状面、横断面扫描。4例作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强化扫描,颈段采用多功能小线圈。结果 MRI表现为脊髓内或脊髓后外方T1WI及T2WI均呈“流空”信号异常血管团、巢等,其中位于脊髓后外方非局限性病灶6例,脊髓内局限性病灶2例。结论 MRI对脊髓血管畸形诊断、选择治疗方法具有很好价值,特别是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难于诊断的脊髓内局限性血管畸形,MRI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颈髓损伤MRI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8-2004年外伤性颈髓损伤MRI2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MRI(磁共振成像)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尤其对脊髓损伤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临床法医关于脊髓损伤的认定和脊髓损伤后临床愈后及功能恢复程度与伤残鉴定均依赖于MRI的检查已日益突出。本文总结了2002年3月~2003年3月,脊柱脊髓损伤病人56例,在伤后24h以内,常规行MPI检查,均得到明确诊断。6例司法鉴定脊髓损伤合并瘫痪的病人通过MPI检查确定了损伤性质和程度,并准确判断了愈后,给予了相应的伤残等级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颈椎小关节脱位后MRI表现与脊髓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和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在14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颈椎上经手术及BIM—Ⅱ型对撞机撞击,造成犬颈椎小关节脱位模型。颈椎MRI检查后取颈椎损伤及损伤上下节段脊髓标本,将C2-3段脊髓作为正常对照组,C5-6段脊髓作为损伤组,行光镜、电镜检查。比较颈椎小关节脱位后MRI表现与脊髓病理变化。结果:14只犬中9只成功制成颈椎小关节脱位模型,进入结果分析。①犬损伤脊髓的MRI表现:MRI显示损伤段脊髓肿胀,7例T1加权信号不均匀,T2加权呈以斑片状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②两组犬脊髓的病理观察结果:损伤脊髓广泛出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坏死。2例T2加权显示局部呈稍高信号,病理示中央区见灰质局部点状出血,脊髓水肿。结论:MRI能够反应脊髓的损伤程度,对出血、实质水肿等病变敏感,但不能显示脊髓损伤过程中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MRI和DTI评价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观察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1周行MRI和DTI(SSFSE序列扫描,b=5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3)检查,测量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ADC值及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犬脊髓左、右侧的ADC值为(1.00±0.15)×103mm2/s和(1.01±0.17)×10-3mm2/s,FA值为0.59±0.11和0.60±0.08,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脊髓损伤后手术侧ADC值升高为(1.65±0.45)×10-3mm2/s(t=4.366,P=0.001)、FA值降低为0.30±0.17(t=-3.749,P=0.003);非手术侧无明显变化.结论DTI能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的观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刀扎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12例急性脊髓刀扎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可见入路信号,椎管外一椎管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此外,亦可见脊髓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脊髓损伤信号、水肿信号、脊髓出血信号、硬膜外、下血肿出血信号。硬膜下、外血肿的鉴别可通过硬膜在血肿与脊髓间的关系来鉴别;矢状T1、T2加权相可以清晰地显示黄韧带、后纵带及硬膜的损伤或断裂。结论 MRI可准确诊断脊髓刀扎伤的部位,髓内、髓外及韧带、硬膜的损伤,尤其是矢状T2W相可清晰、准确地显示刀扎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脊髓损伤后发生脊髓空洞症病例,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31例患者累及脊髓颈段11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胸腰段5例、全脊髓5例、延髓5例、脑桥1例。T1加权像为脑脊液样低信号;2加权像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23例患者可见脊髓、蛛网膜、硬脊膜粘连、外伤后栓系改变。结论MRI不但能反映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特点,还能描述蛛网膜硬脊膜粘连范围、程度,对指导手术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脊髓型MS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的病灶部位以颈、胸髓多见,病变脊髓TWI为低或等信号,T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仅有轻度斑片状、环状强化。MRI复查,1例病人发现有新的MS斑块出现。急性期需与髓内肿瘤及急性脊髓炎进行鉴别。结论MRI对脊髓型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210例唐山大地震(1976年)时受到脊髓损伤而后继发下肢感觉丧失性疼痛的患者,在1991~1993年间(损伤后15~17年)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和治疗。其中弛缓型瘫痪占71%,痉挛型占29%。65%的患者在发病一年内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在脊髓损伤面以下,多发于两大腿、腹股沟以下及足部。疼痛区感觉完全丧失,但仍有灼痛和刀割样痛发生,因此称之为感觉丧失性疼痛。应用了中医、西医的1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韩氏仪)效果最佳,近期有效率达到100%。在应用韩氏仪治疗的40名患者中有9人(将近1/4)在治疗后2年内未复发。该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用皮肤电极贴在穴位表面进行刺激,免除了扎针的操作,因此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损伤后6 h、12 h、1 d、3 d、7 d组及假手术组共6组,每组6只,其中假手术组只做椎板切除。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GFAP和VEGF的动态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GFAP和VEGF水平均增高,两者有显著相关性(r=0.676,P〈0.01)。其中GFAP在损伤后的表达呈进行性增加,而VEGF的表达则在3 d左右达到高峰。结论 GFAP和VEGF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存在协同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即naive组、sham组、CCI5d组、CCI10d组;CCI15d组;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同时sham组大鼠在术后5d、CCI各组分别在术后5d、10d、15d断头处死取脊髓腰膨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CCI大鼠在手术后形成稳定的痛敏,与naive组和sham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naive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脊髓背角仅见少量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CCI各组大鼠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多,与naive组和sham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增加,脊髓背角nNOS可能参与了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用药救治急性外伤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伤性脊髓损伤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在接诊数小时内即给以椎管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回苏灵,每日1次,连续5~7次;同时酌情给以静脉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抗生素等药物以及对症处理。结果治疗1周后Ⅰ级以上恢复者29例,占60.4%;4周后Ⅰ级以上恢复者43例,占89.6%。椎管内注射上述药物,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椎管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回苏灵,能有效减轻脊髓水肿与外伤后迟发反应,对病人的呼吸肌与自主神经功能有促进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病程,为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条件与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应用促细胞生长物质(GS)对脊髓损伤后期大鼠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应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MSCs,10 mg/L的BrdU标记细胞核。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以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制模后2周随机分为MSCs+GS组、MSCs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伤后2周各组损伤处分别注入MSCs+GS、单纯MSCs、培养液。分别于伤后1、2、3、4、5、6周进行BBB评分;损伤后6周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及其上下各1 cm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BrdU阳性细胞及GAP-43的相对表达。结果制模后1~2周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F=0.322、0.044,P〉0.05),3~6周MSCs+G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较MSCs组和对照组高(F=13.729~97.187,P〈0.05);MSCs+GS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及头、尾端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同时,MSCs+GS组及MSCs组损伤节段脊髓内GAP-43的表达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MSCs+GS组多于MSCs组。结论 MSCs移植联合GS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源性疼痛10例,年龄28~72岁,病程8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截瘫,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样、压榨样、痉挛性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10分。10例均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显微外科切开术,切开范围由患者疼痛范围决定。结果:随访4月~2年,4例疼痛消失,停用镇痛剂,生活质量改善;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 2~4分,其中,3例停用镇痛剂,2例镇痛剂使用量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改善;1例疼痛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attitudes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given to a specific pati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nurses working in acute-care and intermediate-care area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than rehabilitation nurses. Mrs. Leinart is a member of Sigma Theta Tau, and is a Board Member of the 5th District of the Illinois Nurses Association. She has several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medical-surgical nursing, primarily in intensive and coronary care units.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MR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TCS患儿的临床和MR资料 ,MRI检查采用矢状位T1、T2加权和轴位T1加权成像 ,部分加做冠状位T1加权成像 ;对每例患者的脊髓圆锥水平、终丝粗细、脊柱脊髓改变和并存的其它异常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 1例中 2 0例脊髓圆锥低于腰 1~ 2椎间平面 (测量 17例患者的终丝 ,15例可见增粗 ) ;7例脊髓可见空洞或软化样改变 (19例可见有脊柱异常 )。造成脊髓栓系的原因包括椎管脂肪瘤 11例 ,脊髓纵裂 4例 ,脊膜膨出 2例 ,脊膜脊髓膨出并脂肪瘤 4例。结论 :MR能够清晰显示TCS的病因 ,以及并存的脊柱脊髓先天异常和继发的脊髓改变 ,是确诊TCS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TCS的术后随访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损伤平面的皮肤感觉阈值变化与差异,推测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39例SCI患者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使用神经妥乐平的不同情况分为轻、中、重3组,应用定量感觉检查(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的方法,测试损伤平面皮肤的单丝触觉、冷觉阈值、热觉阈值以及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并与20例正常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健康者相比,SCI患者损伤平面的单丝触觉阈、热觉阈均明显提高,冷觉阈明显降低。与无明显疼痛者比较,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者的单丝触觉阈、冷痛阈和热痛阈值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冷痛阈、热痛阈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其特定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通过QST筛查,有利于对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