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135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次全子宫切除术组60例和肌瘤剔除术组75例;另选择同期妇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肌瘤剔除组术后6、12个月时复查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无明显变化,次全切组术后FSH水平持续增高、E2水平持续降低,与对照组及同时点肌瘤剔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1年随访期内次全切组、肌瘤剔除组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6.7%、9.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对于次全子宫切除更有利于减轻手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降低绝经期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全子宫切除+保留附件组(B组)、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组(C组)、全子宫+保留单侧附件组(D组),比较四组手术前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术前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C组较B组发生率高(P〈0.01),B组较A组高(P〈0.05)。结论卵巢和子宫对妇女的内分泌十分重要,子宫肌瘤患者是否切除子宫和卵巢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术式对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绝经过渡期因子宫肌瘤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腹腔镜肌瘤剔除术者30例,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者30例,采用SF-36量表、绝经过渡期症状调查表和性生活调查表,评估术后6个月不同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 SF-36量表信度评价8个维度克朗巴赫系数为0.729~0.831,效度评价各维度均为高度相关。术后6个月腹腔镜肌瘤剔除组的SF-36总分明显高于术前,也高于全子宫切除组(P<0.05);腹腔镜肌瘤剔除组术后躯体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交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高于术前(P<0.05),全子宫切除组术后躯体功能、躯体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交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6个维度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组患者的潮热汗出、焦虑忧郁、疲劳乏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肌瘤剔除组(P<0.05)。术后6个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组患者的性欲降低、阴道干燥和性焦虑的发生率高于腹腔镜肌瘤剔除组(P<0.05)。 结论 SF-36量表用于子宫肌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性能。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术后生活质量、绝经过渡期不适合和性生活质量均好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给予次全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剜出术两种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8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测定术前、术后3月、2年,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内分泌激素(FSH、LH、E2),观察两种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结果次全子宫切除组术后3月、2年FSH、LH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E2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伴围绝经期综合症3例;子宫肌瘤剜出组FSH、LH、E2术前、术后3月、2年无变化(P〉0.05),无围绝经期综合症。  相似文献   

5.
聂明月  叶红 《北京医学》2021,43(8):747-750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10例围绝经期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及术后随访信息.结果 310例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肌瘤复发76例,复发率为24.5%,复发以肌瘤直径<2cm者居多,大多进行观察与期待治疗,部分辅助药物治疗,2例后期行全子宫切除术.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肌瘤多发、子宫体≥孕12周、最大肌瘤位于肌壁间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围绝经期女性中安全可行,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率高,保留了子宫,有利于女性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按术式分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组(D组)、子宫切除+保留附件组(E组)、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组(F组),比较三组手术前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术后 E2、FSH的变化.结果 三组术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组发生率(24.8%)显著高于D、E两组(8.7%,12.9%)( P<0.05),E组发生率高于D组(P<0.05).D组E2、FSH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F两组术后2周E2下降,FSH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2、FSH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卵巢和子宫对妇女的内分泌十分重要,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和卵巢切除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将我院60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作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行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作对照组,术后一年均填写心理调查表,随访、比较两组术后性激素、血脂及骨密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一年性激素、血脂及骨密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可减少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发生率,保持内分泌稳定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炜  杨进  赵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19-20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选择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的腹腔镜组(46例)和选择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传统开腹组(44例);术前子宫宫腔变形组和未变形组;子宫肌瘤邻近子宫内膜组和未紧邻子宫内膜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及妊娠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与传统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子宫腔变形组和术前子宫腔未变形组术后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子宫肌瘤紧邻子宫内膜组和术前子宫肌瘤未紧邻子宫内膜组术后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提高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术后妊娠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宫腔形态改变和子宫肌瘤紧邻子宫内膜对妊娠影响较大,矫正后妊娠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9.
利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126例确诊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疗程3个月。结果用药过程中均闭经,贫血得以纠正,围绝经期可绝经。因用药后肌瘤缩小,界限清楚,可作为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剔除术术前用药,减少术中出血。子宫及肌瘤体积平均缩小3671%及55.58%,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一定效果,副作用小,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臻 《广西医学》2005,27(4):490-49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子宫切除+保留附件组(B组)、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组(C组),比较三组手术前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C组较B组发生率高(P<0.001),B组较A组高(P<0.05)。即使是在51~55岁患者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保留附件者亦较切除者为少(P<0.05)。结论 卵巢和子宫对妇女的内分泌十分重要,子宫肌瘤患者是否切除子宫和卵巢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阴道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手术可行性、观察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阴道式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0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TVM组术中出血量少与LM组比较(P〈0.05),TVM组手术时间比LM组短(P〈0.05),TVM组剔除肌瘤数比LM组多(P〈0.05)。结论阴道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肌瘤部位无限制,适合肌瘤数目多,部位较深或有轻度盆腔粘连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合肌瘤数目少、阴道狭窄及未婚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52例确诊子宫肌瘤的患者,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mg,连服3个月,用药前及用药后分别测定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结果 用药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用药过程均闭经,贫血得以纠正,围绝经期可致绝经。因用药后肌瘤缩小,界限清楚,可作为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剔除术术前用药,减少术中出血。子宫及肌瘤体积平均缩小35.5%及65.5%,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也可作为开展微创手术的术前准备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年轻患者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将3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子宫体大部分切除组(A组)和传统子宫全切组(B组)各19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病率、及围绝经期症状等;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检测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结果 A组术后子宫动脉上行支保留完好,血流良好;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病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和性生活质量下降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组手术前后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显示雌二醇明显降低(P〈0.01),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P〈0.01).随访1~3年,A组未见肌瘤复发.结论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式应是年轻子宫肌瘤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张文英 《中原医刊》2009,(13):51-52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接受阴式是根据肌瘤的部位选择阴道穹窿切口,前壁肌瘤取阴道前穹窿横切口,上推膀胱,打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后壁肌瘤取阴道后穹窿横切口,分离直肠打开后腹膜,打开腹膜后探查肌瘤位置和数目,用布巾钳钳夹肌瘤牵引到阴道切口处,用小“s”型拉勾拉开膀胱或后阴道壁直肠暴露肌瘤,向宫体注射催产素20u后子宫收缩,用电刀纵行切子宫肌壁至瘤体组织,钝性剥离至剔除肌瘤,如瘤体较大可分块切除经阴道取出;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按传统手术方式进行。结果①术后情况: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阴式组分别为(3.1±0.5)d、(18±8)h、(4.5±0.6)d;腹式组分别为(4.5±0.6)d、(32±9)h、(7.5±0.5)d,两组各个观测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金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1-142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1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其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肌瘤剔除个数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肌瘤最大直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数以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对于满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条件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全切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妇产科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38例,69例行子宫全切术(全切组),69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组),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随访1年了解围绝经期症状.结果 (1)全切组术后FSH、LH水平高于术前,E2水平低于术前(P<0.05或P<0.01),而剔除组仅6个月时的LH水平高于术前;全切组术后3、6个月时的FSH、LH水平高于剔除组,1、3、6个月时的E2水平低于剔除组(P<0.05或P<0.01).(2)剔除组1、3、6个月时月经完全恢复正常率分别是4.35% 、33.33%和91.3%.全切组和剔除组术后1年内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9.13%、10.15%(x2=16.305,P =0.000).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保留子宫、减少围绝经期症状、维持女性正常卵巢功能等优点,是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阴式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患者89例。结果:两组手术在并发症、术后病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TV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LM组(P〈0.05)。TVM组剔除肌瘤个数多于LM组(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肌瘤部位无限制,适合肌瘤数目多、无或有轻度盆腔粘连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合肌瘤数目〈4个、位置表浅、盆腔粘连较重、阴道狭窄及未婚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者(45例)与传统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5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阴式组与腹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目、剔除肌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效果好、恢复快、经济、腹壁无瘢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AM)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复合切除术(LUA0-M)三种术式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246例,所有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宫。三组患者各82例,分析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情况、并发症、感染情况、术后排气、住院时间,经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零,观察患者月经缓解情况、肌瘤有无复发、子宫恢复状况以及有无发生闭经,并对处于月经中期的患者检测其雌激素水平。结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比较,三组蔗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各指标比较,M组显著优于AM组,而LUA0-M组,则优于LM组与AM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意义(P〈O.05),随访后,闭经率及血雌激素水平比较,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指标情况,AM组优于LM组,而LUA0-M组优于AM与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复合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较佳方法,保留子宫安全性高,此术式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子宫肌瘤的处理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7.2%,肌瘤可位于子宫各部位。剖宫产时切除肌瘤的可行性:目前剖宫产术中对子宫肌瘤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剖宫产术中除带蒂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子宫切口容易剔除的肌瘤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外,一般不主张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