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者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阿米洛利组)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组),均服药12 w,每2周随访一次,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降压达标率、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2周末,阿米洛利组和替米沙坦组的达标率分别为58.5%和47.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 w后,两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7.9%和71.7%,有效率分别为81.1%和83.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洛利组收缩压下降值为(24.3±15.8)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15.2±9.2)mmHg,替米沙坦组收缩压下降值为(26.8±13.4)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15.7±9.4)mmH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和7.6%(P>0.05),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未见低血钾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结论 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方案在尽早达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以左旋氨氯地平为主的不同降压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及性别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先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d口服,连续2周,血压未能达标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S+T"组(80人)和"S+Y"组(80人),两组分别于晨起时加用替米沙坦80mg和吲达帕胺2.5mg口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8周后"S+T"组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较"S+Y"组下降(P<0.05);男性"S+T"组总有效率高于"S+Y"组(P<0.05),女性"S+T"组总有效率低于"S+Y"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老年男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优于联合吲达帕胺,且副作用更小;老年女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联合吲达帕胺降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董凯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71-3672
目的 分析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半个月随访一次,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w、4 w时,平均SBP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平均SBP下降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第2周血压比较,观察组达标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后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方案在尽早达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氨+阿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并探讨血压和左室肥厚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92例LVH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46例)和氨+阿组(46例)。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氨+替组及氨+阿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均P<0.01),E/A比值及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余均有显著改变(P<0.05),氨+替组作用更明显。结论 氨+替组有更好的降压、保护心脏的效果。瘦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观察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的降压方案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入选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阿米洛利组,每组43例,2组均在服用氨氯地平基础上,分别加服替米沙坦和阿米洛利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源性哇巴因(E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NO、内皮素1(ET-1)水平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动态血压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EO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vWF和ET-1明显下降(P<0.01);NO明显增高(P<0.05),除NO外,替米沙坦组较阿米洛利组上述各项指标降低更明显(P<0.01)。2组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2种降压方案均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起到内皮保护作用,但是对靶器官的保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n=207)和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B组,n=211).分别观察治疗12和24月两组药物的降压效果,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  相似文献   

7.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名门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分为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两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患者血压、脂联素及血糖、胰岛素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替米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1),替米沙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与氨氯地平相比,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显著增高了血清脂联素水平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显示其具有降压外良好的代谢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2级伴有超重/肥胖患者75例,治疗组(n=45)口服替米沙坦,对照组(n=30)服用缬沙坦或厄贝沙坦或贝那普利,高血压1级者单药治疗,高血压2级者联合用药于前述药物基础上加氨氯地平。观察降压疗效6周。结果替米沙坦组舒张压下降幅度(9.96±2.13)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8.13±2.42)mmHg(P<0.05)。两组收缩压下降明显,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替米沙坦能更有效控制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能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多途径实现了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降血压方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4例,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阿米洛利口服;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氯沙坦钾片口服。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24h动脉血压,分析两组血压变化及OH的发生情况。结果降压治疗后,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A组和B组降压后24h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SBP和DBP中,卧位与立位的变化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24h内收缩压及舒张压OH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CCB+ARB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24hOH的发生率,是老年高血压较为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氨氯地平两种降压药在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面的差异.方法 72例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分别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有67例(替米沙坦组33例、氨氯地平组34例)纳入最终统计数据.在服药前和服药1、6个月后应用科林波形分析仪PWV/ABI型仪器测量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降压治疗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心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则未见明显变化.两组baPWV经降压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前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763.48±307.57 cm/s、1 722.71±274.67 cm/s,治疗1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496.42±229.37 cm/s、1 550.12±236.06 cm/s,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436.52±216.23 cm/s、1 465.68±237.79 cm/s.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1).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P<0.001).降压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baPWV均数差值变化及降压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baPWV均数差值变化均为替米沙坦组大于氨氯地平组,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应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降压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降压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替米沙坦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更为明显.血压降至正常并平稳后继续应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于动脉弹性仍然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AT)或复方阿米洛利(AC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情况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氨基(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1.2±7.2)岁,随机分为氨氯地平(2.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组(AT组,n=25)和氨氯地平(2.5mg/d)联合复方阿米洛利(0.5片/d,含盐酸阿米洛利1.25mg和氢氯噻嗪12.5mg)组(ACA组,n=25)。治疗期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等指标进行检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0.4±5.4)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LVH患者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AT组和ACA组基线临床特征相似。降压治疗1年后,AT组及ACA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指数、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AT组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血浆ET-1浓度作用强于ACA组(P<0.05)。结论血浆ET-1和NT-proBNP水平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AT较ACA更有利于降低血浆ET-1浓度及逆转LVH;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可能部分通过降低血压及影响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逆转LV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老年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至替米沙坦组和硝苯地平组,每组40例。用药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 PW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F PWV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替米沙坦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均可以改善高血压伴MS的老年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替米沙坦的作用优于硝苯地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全国180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13 542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试验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2.5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复方阿米洛利(商品名:安利亚半片/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商品名:安内强40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计划治疗随访4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病复合事件.结果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n=6776)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n=6766)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相似:平均年龄均为(61.5 ±7.7)岁,脑血管病史占19%、冠心病病史占12%,糖尿病占18%,血脂异常占 42%,平均血压水平为157/93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第8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血压分别降至(133.0±11.0)/(81.0±7.6)mm Hg与(132.9±11.6)/(80.6± 7.9)mm Hg;血压控制率分别达72.1%和72.6%.结论早期资料分析提示本研究患者多为高危人群,随机分配良好;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替米沙坦20~80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5mg,1次/d,治疗8周。结果 8周末患者坐位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收缩压由(170.1±8.5)mmHg降到(118.6±6.8)mmHg,舒张压由(126.8±10.1)mmHg降到(75.6±8.3)mmHg。结论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平滑指教评价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平稳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4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口服替米沙坦80mg,1次/d,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平滑指数.结果 治疗8周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问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平滑指数为(1.11±0.32),舒张压平滑指数为(1.01±0.12).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平稳、有效并具有良好的平滑指数.  相似文献   

16.
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通过动态血压监测选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6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和替米沙坦合用氢氯噻嗪组,治疗4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夜间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夜间血压下降更为明显。结论两组治疗后均可以使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为杓型,替米沙坦合用氢氯噻嗪对夜间血压的降压作用更大,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60例,分别给予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A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B组)治疗,每组各30例,共治疗8周。监测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衰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均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P<0.01);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内均无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组的降压疗效相当;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加压素(AVP)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包括:正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和新发病例没有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氨+替组),每组各20例。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放免法、比色法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VP和NO的含量。结果 ①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治疗前收缩压(SBP)分别为:(146.31±3.15)mmHg、(145.92±2.71)mmHg及(146.00±2.42)mmHg;舒张压(DBP)分别为:(93.77±2.39)mmHg、(92.54±2.68)mmHg及(94.93±1.15)mmHg。在治疗6个月后,SBP分别为:(126.69±1.74)mmHg、(126.08±1.52)mmHg及(102.71±2.20)mmHg;DBP分别为:(80.76±1.13)mmHg、(81.00±0.80)mmHg和(76.11±1.36)mmHg,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氨+替组患者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治疗1月、2月末,氨+替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③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治疗前血浆NO的含量分别为:(12.77±0.23)μmol/L、(11.68±0.35)μmol/L及(10.09±1.04)μmol/L;治疗6个月后其含量分别为:(18.50±2.14)μmol/L、(19.07±1.96)μmol/L及(25.47±1.84)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氨+替组患者NO的含量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④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及氨+替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VP的含量分别为:(34.71±4.36)ng/L、(33.07±3.77)ng/L及(35.06±4.12)ng/L;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2.35±2.71)ng/L、(24.12±3.11)ng/L及(17.98±1.79)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氨+替组血浆AVP的含量低于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3个组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但氨+替组的降压效果更佳。②3个组在显著降低血压的同时,均伴有血浆AVP含量降低和血浆NO含量增高,氨+替组的效果更明显,提示AVP和NO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观察高血压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BUA)420~530μmol/L,随机分成2组:替米沙坦组35例(替米沙坦40-80mg/d)、对照组31例(苯磺酸氨氯地平5~10mg/d),两组患者用药2周末测血压。治疗12周后观察收缩压、舒张压、空腹BUA、hs-CRP水平。结果治疗2周末两组患者血压开始下降,4周后血压趋于稳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米沙坦组治疗12周后BUA、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对照组hs—CRP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替米沙坦除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尚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BUA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复方替米沙坦在替米沙坦单药治疗无充分反应时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经1周安慰剂筛选期,69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入80 mg替米沙坦单药开放治疗期.345例对替米沙坦单药开放治疗8周无充分反应[平均坐位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进入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治疗期.175例患者进入复方替米沙坦治疗组(80 mg替米沙坦加12.5 mg氢氯噻嗪),170例进入80 mg替米沙坦单药治疗组.每次随访测量坐位和立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值,记录不良事件.筛选期以及开放和随机双盲治疗期结束时进行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结果 (1)与开放治疗期结束(基线)比较,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坐位舒张压谷值平均下降10.1 mm Hg,替米沙坦单药组平均下降7.7 mm Hg,两组间比较P=0.0017.复方替米沙坦组坐位收缩压谷值平均下降14.2 mm Hg,替米沙坦单药组平均下降7.4 mm Hg,两组间比较P<0.0001.(2)与基线比较,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立位舒张压和收缩压谷值平均下降幅度大于替米沙坦单药组,两组间比较P=0.0350和P<0.0001.(3)按照平均坐位舒张压谷值<90 mm Hg和(或)与基线值相比降低≥10 mm Hg评价,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有效率为74.6%(129例患者),替米沙坦单药组为59.2%(100例患者),两组间比较P=0.0016.(4)在随机双盲期,两组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5%和3.6%,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 替米沙坦单药治疗无充分反应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复方替米沙坦每日口服一次能够进一步降低血压,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