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2年我院再次剖宫产孕妇196例,行改良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者103例作为观察组,行传统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者9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手术总时间、切皮到胎头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盆腔粘连及手术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时间、切皮到胎头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手术相比,手术粘连发生率低、再次手术需时短、横切口美观、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疼痛发生率低,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如具备剖宫产指征者,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2.
韦妙成 《华夏医学》2007,20(3):483-484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所致盆腔粘连情况,并加以改良,以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需再次行剖宫产的178例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新式剖宫产术组(178例)以及经过改良的新式剖宫产组(78例),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两组病例盆腔均有不同程度粘连,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盆腔粘连较改良后的新式剖宫产术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对140例前次剖宫产的妊娠妇女,分为观察组80例(前次术式为改良新式剖宫产)和对照组60例(前次术式为新式剖宫产),进行多项指标对照。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组与新式剖宫产组再次剖宫产的娩胎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盆腹腔粘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相比,可减少再次剖宫产时的盆腹腔粘连、手术难度,改良新式剖宫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珂 《中外医疗》2012,31(13):31-32
目的探讨与研究3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患者资料190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首次行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首次行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70例,首次行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对3种剖宫产术式所用的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等多项内容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3组产妇情况比较,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创伤小、粘连情况较好、住院时间短、产妇恢复情况好等优点,有利于再次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盆腔粘连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阃因妇产科疾病再次手术有剖宫产史的9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粘连程度与粘连发生率均低于新式剖宫产术,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能有效减少、减轻盆腔粘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选择stark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再次剖宫产病例纳入研究,按初次剖宫产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即stark式剖宫产)。观察再次剖宫产时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胎儿娩出困难率、新生儿窒息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率。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手术,盆腔粘连更为严重,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故需慎重选择首次剖宫产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式剖官产与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引致的盆腔粘连情况。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3月夏津县人民医院因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手术、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或改良式新式剖宫产史的2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相比,盆腔粘连少,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比新式剖宫产术盆腔粘连轻、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符颖  孟君 《海南医学》2009,20(4):105-106
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二次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式剖宫产二次手术18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新式剖宫产二次剖宫产术121例为观察组,二次传统术式剖宫产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进腹时间及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无差异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粘连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二次开腹时盆腔粘连较为严重,特别是中、重度粘连,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长,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赵春玲  于淑兰 《河北医学》2010,16(11):1367-1369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的盆腔粘连发生率,以其改良现有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另一组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定期观察两组盆腔不适、体位性疼痛、消化不良综合征及5年内因症再次手术所见粘连情况。结果:两组病例盆腔均有不同程度粘连,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粘连较新式剖宫产术轻。  相似文献   

10.
蔡金存 《中外医疗》2013,32(4):41-42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行剖宫产术中粘连程度、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等方面与首次剖宫产术式的关系,得出剖宫产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取该院1996年1月—2012年7月第1次、第2次、第3次都在该院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90例、改良式新式剖宫产的产妇90例,180例疤痕子宫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第1次剖宫产的手术方式分为新式组90例和传统组90例,新式组产妇施行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手术,传统组则施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手术结果。结果在术中粘连程度、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等方面比较,改良式新式剖宫产组显著优于传统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确把握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利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且便于再次手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选择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产妇再次行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需行再次剖宫产的孕妇122被按初次剖宫产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具新式剖宫产术史,观察组具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史。两组均按原术式再次进行剖宫产术,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行再次剖宫产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进腹时间、总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手术疤痕宽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腔总粘连率分别为68.8%和82.0%,观察组总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粘连和轻度粘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中、重度粘连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较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小,可作为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王秀美  刘海鸣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096-1097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手术的腹腔粘连情况,以期选择最合理的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4月来院因妇产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既往有改良新式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史1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史粘连最轻,粘连发生率低,与新式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粘连最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次之,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粘连最轻,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改良新式的剖宫产术后行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8例再次进行开腹剖宫产的孕妇,通过产妇第一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她们分成改良新式剖宫产组和新式剖宫产组。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组再次进行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娩时间与新式剖宫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与新式剖宫产组相比,改良新式剖宫产组在手术后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改良新式的剖宫产手术后再次进行开腹剖宫产分娩可以有效减少再次手术的时间及术中的伤害,使手术之后的并发症明显降低,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及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产妇68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再次剖宫产58例为B组,对两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壁及盆腹腔重度粘连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腹腔轻、中度粘连及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首次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两种不同方式剖宫产引起的盆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作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再次行剖宫产首次剖宫的腹壁切口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我院既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或新式剖宫产史的18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盆腔粘连、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两组病例盆腔粘连程度两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腹横切口再次手术的开腹时间与手术总时间均大于下腹纵切口,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对有可能再次行剖宫产的手术患者,笔者认为选择下腹纵切口不缝合壁层腹膜为宜。  相似文献   

16.
谢玲 《西部医学》2009,21(9):1558-1559,1561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和新式子宫下段剖官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剖宫产分娩孕妇220例,其中行改良式腹膜外剖官产的产妇120例(观察组),行新式子宫下段剖官产的产妇100例(对照组)。通过对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进食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剖宫产术式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及产妇进食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能有效防止腹腔感染等特点,而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具有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且可以探壹盆腔等特点,故可根据不同病人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引致的盆腔粘连情况,以期改良现有新式剖宫产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间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因妇产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既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或新式剖宫产史或新式剖宫产改良术史的16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 三组病例盆腔均有不同程度粘连,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粘连较严重,经过术式改良后导致的粘连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8.
杨秀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653-4654
目的分析剖宫产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再次实施妇产科手术患者96例中初次进行剖宫产手术为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手术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29例新式剖宫产手术患者作为对照一组,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患者28例作为对照二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盆腔粘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0.45±20.5)min,对照一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4.5±24.8)min,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5±25.5)min,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患者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为7.7%,对照一组患者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为13.8%,对照二组患者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为14.3%,对照一组、对照二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粘连的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一组的10.3%以及对照二组的7.1%(P〈0.05)。结论与新式剖宫产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改良的新式剖宫产对患者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二次开腹手术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情况,以期改进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减少盆腔粘连。方法回顾分析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因再次妊娠或其它妇产科疾病在本院住院进行二次开手术者共127例,比较盆腔粘连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新式剖宫产导致的盆腔粘连情况严重。结论新式剖宫产导致的盆腔粘连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严重,可能与不缝合腹膜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相比较,为受术者选择最佳术式。方法:取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再次剖宫产190例,其中行新式剖宫产手术87例为对照组,行传统剖宫产手术103例为观察组,两组年龄、孕周、平均孕产次、第一次术后距再次手术时间、胎儿体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将两组手术情况相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盆腔粘连、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康复快等优点,但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的影响也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