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6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44例,男1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岁,平均手术时间73.9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2.0mL,术前血红蛋白(Hb)平均118.6g/L,术后93.7g/L,降低了24.9g/L;术前Hct平均33.1,术后25.2,降低了7.9;采取输血支持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81.5岁,平均手术时间72.4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9.8mL,平均输血量624mL,术前Hb平均98.1g/L,术后94.5g/L,降低了3.5g/L;术前Hct平均30.1,术后28.1,降低了2.0。按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877mL和884mL,其中隐性失血分别占80.2%和81.2%。结论隐性失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围手术期应特别注意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8月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9例.对围术期失血量在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和创伤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6±7.8)min.术前血红蛋白下降(16.4±5.8)g/L,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9.1±6.7)g/L.围术期理论失血量为(960.1±142.5)mL,其中显性失血平均为(172.3±20.7)mL,隐性失血平均为(790.2±116.3)mL,术前失血量为(355.6±57.9)mL.年龄≥80岁组患者隐性失血为(904.6±134.6)mL显著高于<80岁组患者的(736.5±1 10.8)mL,而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患者隐性失血(886.5±128.3)mL,显著高于术前未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730.4::±12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隐性失血量较多,应着重加强高龄、长期应用抗凝治疗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段天玉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25-3426,3537
目的探讨锁定解剖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A3型的效果。方法 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A3型患者采用锁定解剖板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评分(Harris)。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24个月(平均13.5个月)的随访。患者手术时间平均70.3 min(50 min~80 min),失血量平均300 mL(200~430 mL)。骨折愈合时间为4个月~6个月(平均5.2个月),无再骨折发生。结论锁定解剖板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A3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四物汤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物汤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中医药干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提供参考。【方法】按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四物汤,将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和饮食指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四物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隐性失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隐性失血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b含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对Hb含量及隐性失血量的改善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物汤能提高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Hb和Hc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髓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术中扩髓前应用1g氨甲环酸加入至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28例,术中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分别计算其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术后10d超声检查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果2组患者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平均为(426.69±56.2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8.36±60.76)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能有效减少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围术期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减少了输血患者人数及输血量。同时未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28例在我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1.5)个月。平均手术切口长度(5.5±1.3)cm,平均手术时间(50.3±3.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5.6±25.4)ml,平均围手术期出血量(758.3±48.6)ml。术后无死亡病例,除1例因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肺部感染转 ICU治愈,无其他并发症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2.9±1.4)周。按Harris评分进行评价,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9%。结论 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的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显著,临床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病例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微创术前后血容量(patients blood volume,PBV)变化的研究,分析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研究病例选自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IFF并实施PFNA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按AO分类,A1型28例,A2型142例,A3型115例,合并高血压101例,糖尿病72例,慢支85例.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入选病例要求无血液系统疾病,术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初行PFNA术,补液总量24h来过2000mL.本研究应用Gross方程,根据患者体重、身高及术前、术后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计算所有患者的失血总量及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而后予该所得的临床资料以分析.[结果]患者实际总失血量平均(525±19.12)mL,术中出血(显性)平均(95±6.78)mL,隐性失血平均(430±12.10)mL,占总失血量81.90%.[结论]IFF围手术期失血应注意隐性失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复查血常规及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指导依据.方法对54例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记录出血量135 mL,平均失血量(平均围手术期失血量)为698.31 mL.结论手术记录出血量并不反应围手术期失血量(包括创伤后手术前、术中、术后的失血),以此作为围手术期患者的补液治疗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408例采用Gamma3、PFNA及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计算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比较Gamma3组、PFNA组及DHS组的失血量区别。结果:Gamma3治疗组患者共9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4.7±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3.5±83.0)mL,平均总失血量为(831.9±474.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28.3±455.5)mL。PFNA治疗组患者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9.0±27.1)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91.5±111.4)mL,平均总失血量为(825.7±478.0)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34.2±455.7)mL。DHS治疗组患者共4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283.6±142.1)mL,平均总失血量为(695.7±502.4)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12.1±457.6)mL。结论:通过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DHS治疗粗隆间骨折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Gamma3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较多,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PR)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2014年高龄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共3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 A、B 两组(各15例患者)。A 组采用 PFNA 治疗方式,B 组采用 FHPR 治疗方式。比较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6周 Harris 评分,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结果平均失血量 A 组为(200.3±50.6)mL,B 组为(456.2±60.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术后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为(30.2±10.1)d,B 组为(14.2±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FHPR 是治疗老年性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的中医中药和西医手术治疗相结合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5例病人均进行西医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前后使用中药配合治疗。结果本组125例中,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者96例,功能评定优80例,良10例,差6例,优良率为93.8%。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西医手术治疗的同时在围手术期配合中药调理,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隐性失血量等的变化。 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隐性失血量,手术前后HCT、HGB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 结果 依据纳入标准,33例病例进入数据库。手术平均出血量为91.52 ml。33例病例术前HCT均值为33.34±4.79,术后第3天最低(26.53±4.49),此后有回升趋势。33例病例隐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最多(790.25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也最高(92.10%),此后开始减少。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HCT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CT术前和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组HCT术后第1天和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术后第1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形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GB、HCT变化值,尤其术后3~5 d最为重要,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3.
辛红伟 《中国民康医学》2022,(1):126-128+156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2周,观察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13/44),高于对照组的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85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同定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在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一年死亡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DHS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120min,出血量为200~600mL。术后1~2周所有患者均能下床活动和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26例均无褥疮感染,无再次骨折者,无心、肺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年后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与解剖钢板内固定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4月间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骨水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9例,解剖钢板内固定组23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等。结果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内科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第1、3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股骨头置换组明显占优,但内植物并发症,术后的第6及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内科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锁定钢板疗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疗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动力髋螺钉(DHS)组和PFNA组各40例,并分别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结果 3组观察对象年龄、性别、Evans分型经调整后,三组行内固定术10月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7.5%、90.0%、92.5%,PFNA组治疗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于锁定钢板组和DHS组,DHS组治疗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但三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的正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愈合能力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三维CT重建成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128例患者,以手术治疗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进行三维CT扫描并重建成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分析骨折分型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系统联合医师共同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99.22%;计算机辅助系统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89.06%;医师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97.66%;医师独立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7.66%,计算机辅助系统诊断符合率为89.0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独立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7.66%,计算机辅助系统联合医师诊断符合率99.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三维CT重建成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具有良好的鉴别效果,同时配合医生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82-84+88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置换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组。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 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 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Harris 评分显著提高(P<0.05),置换组术后1 个月和3 个月Harris 评分均高于PFNA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利于患者较早的下床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方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试验组术后联合活血化瘀方.统计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评估2组髋关节功能,检测并比较2组血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试验组骨折端愈合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均呈现明显的下降状态,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升高状态显著,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活血化瘀方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血流速度,缩短骨折端愈合时间,有助于其髋关节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