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75例胃间质瘤患者接受手术后分析其病理形态学,观察肿瘤大小、细胞核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分型;评价预后。结果:本组75例胃间质瘤中CD117阳性表达69例(92.0%),CD34阳性表达55例(73.3%)。结论:CD34和CD117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胃间质瘤。基于肿瘤大小、细胞核异型性以及核分裂相等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可作为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松  李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22-442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18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CD117全部为阳性(为弥漫强阳性),16例CD34阳性(为弥漫性强阳性),仅有2例a-SMA、MSA局灶阳性,而Desmin、S-100、NSE、NF、LCA、HMB45、EMA均为阴性。结论:胃间质细胞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3.
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IST多发于胃,发病中位年龄56.3岁,临床常见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器械检查病变检出率最高为CT和胃肠血管造影。光镜下病理形态相似,为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胃肠两部位: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CD34、Vimentin阳性率各自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源性分化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的型别构成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各个免疫组化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随访26例1~4年,术后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GIST据临床症状和器械检查无法确诊,确诊需病理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和(或)电镜形态相结合。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不能判断肿瘤良恶性。肿瘤核分裂数多少、有否转移是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5.
邓建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45-224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确诊的25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其中1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1例;手术行D2淋巴结清扫5例。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5.2%,CD117阳性率89.3%,SMA阳性率16.2%,s-100阳性率25.2%。结论: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
胡卫东  于立涛  梅广林  崔小鹏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87-387,389,F000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行局部切除7例,半胃切除19例,全胃切除1例。CD117(+)100.0%(27/27),CD34(+)85.5%(23/27)。结论:手术完整切除仍是原发可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首选,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发生于胃肠道的非上皮性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纤维瘤等.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和电镜技术的应用,证实了以上的病理诊断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以良性到高度恶性均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GIST 31例,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钟全锦  陆爱权 《广西医学》2002,24(11):1797-1799
胃间质瘤 (GastricStromaltumor ,GST)是较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过去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或神经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有关学者已做了较多研究 ,结果表明 ,G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由于其起源与诊断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 ,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 ,对GST的特征作一综述。1 GST的临床特点GST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胃出血最常见 ,有症状的患者中占81%。约有半数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 ,多见于恶性GST患者。有 1 3的病人表现为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食管胃底间质瘤比较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相鉴别,我们将自96年以来手术治疗的6例食管胃底问质瘤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以黑便就诊3例,上腹痛就诊1例,其余均为进食后上腹不适就诊。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部肿物。全部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肿物,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术后随访,4例格列卫治疗患者未见复发,另8例未行格列卫治疗患者2例复发,实施二次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无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确诊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可行格列卫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危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41例高危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21例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信息进行比较.通过生存曲线寻找高危E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危EGIS...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s)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病理科保存的GSTs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P表达;另取GSTs高、低恶性度患者新鲜肿瘤组织,进行FAP蛋白芯片分析,分析FAP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8例符合标准的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AP表达于GSTs细胞的胞浆,阳性表达率为42.9%,在正常胃组织中不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核分裂象数的患者中,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在不同肿瘤长径和危险度分级患者中,FA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长径较大和中高危险度分级的肿瘤,FAP阳性表达率更高。FAP蛋白芯片分析结果显示,高恶性度GSTs组织中FAP表达量较在低恶性度GSTs组织的表达上调8.4倍。FAP表达与常规免疫组化指标之间无明显关联性。生存分析示:核分裂象数、肿瘤长径、术后服用伊马替尼(IM)及FAP表达,影响中高危GSTs患者无复发累积生存率(RFS)(P 均<0.05)。Cox多因素回归示:核分裂象数、肿瘤长径、术后服用IM及FAP表达,是影响中高危GSTs患者RFS的独立因素(P 均<0.05)。结论 FAP表达于GSTs细胞的胞浆,而在正常胃组织中不表达。FAP可辅助评估中高危GST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谢红琴 《当代医学》2012,18(22):73-74
目的 提高对胃恶性间质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21例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7.8,男女比例4:3.病灶均为单发.21例获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1例,肝转移4例.结论 胃恶性间质瘤是一类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临床上诊断缺乏特殊性症状,误诊率较高,术前胃镜、腹部CT、选择性血管造影,有一定的特异性.术后病理有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术后长期严密随诊,对复发和(或)转移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门静脉留置输液泵化疗,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研究胃间质瘤(GST)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40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其病理与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SMA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本组GST肿块直径3.0~8.0cm,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免疫组化结果:40例中CD117阳性40例(100%),37例CD34阳性(92.5%),1例SMA阳性、2例S-100阳性.结论 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依据免疫组化及病理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26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胃底大弯侧10例,胃底小弯侧6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2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2例,胃底近贲门2例,以胃底部多见;病理恶性12例,潜在恶性7例,良性7例。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肿瘤良恶性等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及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满3年,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以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5~10 cm者多见,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肿瘤性质以恶性多见,主要采取局部切除治疗.病理特征以无出血坏死比例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轻度异型性,瘤细胞丰富,核分裂数>5/50 HPF多见.1年存活率为90%,复发率为12%,3年存活率为70%,复发率为2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消化道间质瘤具有自身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3例胃间质瘤患者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中,恶性11例,良性2例,胃体7例,胃底5例,胃窦1例.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一般能对胃间质瘤的定位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检测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后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恶性间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的研究是目前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热点[1 ,2 ,3] ,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 ,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 ,在会诊、临床病理讨论会及读片时GIST也常常成为争论病例。现报告 1例胃恶性间质瘤 ,并结合文献复习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  男 ,66岁 ,因上腹部疼痛 1周入院。 1周前出现腹部剧痛 ,对症治疗后变为上腹持续隐痛不适 ,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无明显改变。查体 :上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 ,表面光滑 ,质中 …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免疫组化分型,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30例G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切下肿块的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在GS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9(93.33%),276/30(90.0%),2/30(6.67%)和1.30(3.33%);瘤体长征≥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15/20(75%),14/20(70%),11/20(55%),12/20(60%),而良性GST中分别为2/10(20%),3/10(30%),2/10(20%),0/10(0%)。结论:胃是质瘤具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预后判断,瘤体长征>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坏死等为恶性可能,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并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标记42例SIST的CD117、CD34、SMA、S-100、Des、Actin、bcl-2、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GIST中Des( )4例(9.5%),SMA( )14例(33%),Actin( )12例(28.6%),CD34( )36例(85.7%),CD117( )40例(95.2%),S-100( )12例(28.6%),Ki-67( )22例(52.4%),bcl-2( )28例(66.7%)。结论:GIST的诊断CD117阳性率高于CD34,但在诊断中应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率;GIST的预后较好可能与其Ki-67表达相对低而bcl-2表达相对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