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第一个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Muromonab CD3,由WHO在1988年首次公布。其后,随着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研发热潮的到来,WHO对该类药物的INN命名规则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至2014年6月,WHO陆续公布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建议INN(Proposed INN,以下缩写为p-INN)已经达到329个。  相似文献   

2.
詹立 《毒理学杂志》2007,21(4):320-321
转基因小鼠体内突变试验的目的、意义:研究表明化合物致癌均会显示器官或组织特异性。根据转基因试验结果不仅可以判断突变发生的靶器官是否与化合物致癌的靶器官重叠,而且可定量分析致突变力和致癌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可以检查突变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某些化合物可以引发特定类  相似文献   

3.
实体瘤转移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的增殖、向周围组织的侵袭生长、肿瘤血管的新生、癌细胞向血管腔的侵入、癌栓在血液循环中的移动、在靶器官血管壁的附着穿出、在组织间隙内的定植、新的肿瘤血管形成、出现可见转移灶。抑制这一过程或其某环节,即可抑制肿瘤转移。下述各类药物可能在抗肿瘤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很多实验证实,在转移靶器官瘤细胞开始增殖前的阶段(即瘤细胞脱落于原发灶血管中随血循环到达转移靶器官的阶段),血液凝固机制给予重要影响。据研究,多数肿瘤级胞具有凝血素活性和血小板聚集活…  相似文献   

4.
林志  屈哲  吕建军  李珊珊  张頔  杨艳伟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2012,(14):1600-1602,1606
组织交叉反应是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考察单抗类药物与人体内非靶抗原的结合情况,为临床用药监测毒性提供参考。随着单克隆抗体研发由鼠源型向全人源化单抗的转变和发展,单抗药物的组织交叉反应试验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标本、组织选用、试验设计、抗体浓度选用和结果的综合分析等。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近年来国外组织交叉反应研究的情况,针对上述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促进和推动我国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惠兰 《海峡药学》2006,18(4):194-198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D isplay T echn iques,PD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以噬菌体或噬粒为载体,使外源肽或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表面特定蛋白基因在其表面进行融合表达,进而通过亲和富集法筛选表达有特异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它实现了基因型和表型的一对一转换,提供了高效率的筛选系统,噬菌体展示技术是真正第一个用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技术方法。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可以构建抗体库、随机肽库、蛋白质突变体库和cDNA文库,从而广泛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筛选、疫苗的研制,改造和提高蛋白类药物、酶和抗体的生物学和免疫学属性,尤其是在抗原表位分析、受体与配体结合位点确定等分子间识别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于淼 《国外药讯》2005,(5):29-29
韩国Hanmi Pharm公司开发了一种重组生物载体,能够将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至数周。该生物载体是由一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序列开发的,通过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中高产量发酵制备。该载体利用一种非肽基聚合方式与具有活性的多肽/蛋白类生物制剂或单克隆抗体片段形成位点特异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袁莉  赖娇 《药品评价》2014,(21):40-46
肠促胰素类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降糖效应及其安全性外,也有越来越多降糖外效应的研究证据。本文将主要对肠促胰素类药物降糖之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袁平戈 《药品评价》2008,5(7):293-296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随着新药的大量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人类暴露于各类药物的程度大大增加,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据报道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长春花生物碱作为一类抗有丝分裂药物,能够抑制微管聚合并诱导聚合的微管蛋白解聚。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对长春碱类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一是依据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对其活性中心进行修饰,合成一系列长春碱类衍生物,以期寻找到具有更高药理活性、更低毒性和更广抗肿瘤谱的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二是在保证药理活性的前提下,在一些非活性位点引入靶向基团(特异性寡肽、单克隆抗体及叶酸等),合成一系列长春花生物碱类衍生物靶向前药,以期降低长春碱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其治疗指数。文中综述了长春花生物碱类衍生物和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靶向前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9型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PCSK9)抑制药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降解,发挥重要的调脂作用。在PCSK9抑制药中,PCSK9单克隆抗体是研究最多、疗效最稳定的药物。alirocumab、evolocumab和bococizumab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PCSK9单克隆抗体。上述药物在单独使用、和他汀类药物合用以及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的调脂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种细胞中,其异常活化与多种人类上皮组织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目前靶向EGFR家族的药物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类药物,特别是单抗类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大量患者对这类药物表现出原发性耐药或获得性耐药。目前靶向EGFR家族单抗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主要包括:受体结构改变、血管生成、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化、EGFR的亚细胞定位、EGFR下游效应分子的持续激活和EGFR家族生长因子表达的上调等。本文就靶向EGFR家族单抗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肿瘤生物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肿瘤生物治疗药物中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血管形成药物、氨基酸酶药物、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安全性的信息来源于各种有特定优缺点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资料。阐述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考虑一类中的不同药物间精确的差别。通常这样的差别应来自双盲对照研究。总体上讲,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相对安全并且有良好耐受性的药物,许多双盲研究结果表明,睦诺酮类药物与其它抗菌药物无显著的差别。本文阐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主要是具有较强抗革兰阳性菌活性的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格帕沙星(grepafloxacin),曲伐沙星(tro…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不仅可以阻断胆固醇合成,还具有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修复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重塑,稳定斑块等多效性作用,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他汀类药物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对以下人群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及其机制做一综述,包括已经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应用脂溶性他汀、服用大剂量他汀、过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合并特定的基础疾病和某些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15.
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化疗药物、放射性物质以及生物毒素等 与单克隆抗体偶联就得到单克隆类药物。由于抗原 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这些偶联的药物被单克隆抗体 导向表达相应抗原的细胞并发挥抗肿瘤效应。单克 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有效地降低了传统肿瘤药物治 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进展,蛋白多肽类药物可以通过重组大量制备,且利用转基因动植物也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其重点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开发可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质、激素、疫苗及单克隆抗体等,发挥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但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其临床治疗作用受到限制,如何有效、稳定地将蛋白多肽递送到作用部位是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药物发展迅速,在肿瘤、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截至2019年其全球处方药物市场占比已达15.3%(1400亿美元)。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一种大分子蛋白,因其特殊的结构和生理性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与小分子药物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非线性药动学代谢、时间依赖性、较长的半衰期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有益于该类药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处置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生物检测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专属、灵敏、准确、可重复的测定分析方法。本文旨在论述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常用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体内分析方法学验证要求等,并逐点与小分子药物进行对比讨论,以期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分析技术开发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鲁  蒋学华 《中国药房》2005,16(7):525-527
目的:研究药动学房室模型的辨识问题。方法:采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一次性给药的经典房室模型的辨识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结果:一次性给药的经典房室模型一般不具有唯一性,存在房室模型的辨识问题。结论:在两种经典房室模型不可辨识的情况下,血药浓度与分布器官中药物浓度成正比,此时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预测分布器官或靶器官中药物浓度是有理论根据和有意义的;反之,在两种经典房室模型可辨识的情况下,血药浓度与分布器官或靶器官中药物浓度不成比例关系,此时欲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预测分布器官或靶器官中药物浓度,就需首先确定血药浓度与分布器官或靶器官中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否则是没有理论根据和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邱能  罗有福 《药学进展》2007,31(10):439-446
综述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药效机制、毒性和副作用及作用机制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是医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类药物除主要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外,在心血管疾病、炎症、牛皮癣、肿瘤等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前景。在毒性和副作用方面,除了具有肝毒性和液体潴留、体重增加等毒性和副作用以外,该类药物还可导致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2001年西立伐他汀的撤市加重了人们对药物引发的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关注。降脂药物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如何利用药物的亲脂/亲水性来提高肝选择性,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新型他汀类药物的研究重点。本文从药物的结构特征和脂水分配系数出发,综述近年来肝选择性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介绍相应的药理评价模型,为新药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