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调查精神专科医院护士遭受患者或家属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参照国际研究问卷内容,征询专家意见后自制调查问卷,对137名精神科护士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躯体伤害、言语漫骂、威胁恐吓或聚众闹事、性骚扰等暴力行为,采用人年计算方法表示暴力行为总发生率及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发生率,采用泊松回归方法计算不同类型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粗比值比及校正比值比来表示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程度.结果 随访1年中,暴力行为发生1123次,总发生率为8.36/人年.其中躯体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07/人年,言语漫骂发生率为5.06/人年,威胁恐吓或聚众闹事发生率为1.15/人年,性骚扰发生率为0.07/人年.泊松回归显示,男性护士、护龄短、对暴力行为的预期焦虑水平偏低;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病程短、既往对家属存在暴力行为;男性家属、年龄<45岁及高中以下文化是多数类型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遇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护士进行预防暴力行为技巧的培训,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预防性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有助于提高暴力行为防范技巧,减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行为,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港冀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科暴力行为应对能力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香港及河北省两地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能力及差异,为进一步做好精神科护士应对暴力行为知识和技巧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香港和河北省的部分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为调查群体,对两地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病人暴力行为能力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港冀两地精神科临床暴力行为普遍存在;(2)精神科暴力行为使临床护士感到紧张、焦虑和惧怕;(3)香港各级卫生管理者和护士自身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河北省(χ2=83.03和129.06,P〈0.001);(4)处理暴力的能力,包括了解掌握、处理暴力先兆、了解掌握应对暴力行为技巧以及处理危险性暴力行为能力方面,港冀两地护士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28.55、87.58、59.73和83.22,P〈0.001);(5)应对暴力的效果:港冀两地护士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81.78和206.15,P〈0.001)。结论河北省精神科护士在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能力、应对效果、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与香港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领导和护士自身对精神科护理职业安全的重视,加大对精神科护士防暴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减少精神科暴力行为伤害。  相似文献   

3.
张海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378-2379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和防护认知.方法 按不同性别、工龄、职称对72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职业风险和防护认知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100%的遭受过患者辱骂、拒药、藏药、违禁物品等职业风险,50%以上护士遭受患者敌对攻击、突发事件、药不良反应所致风险.对法律知识、心理护理的防护认知(<70%)偏低,不同性别、工龄、职称对防护认知有差异.结论 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高,应加强精神科护士对职业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提升精神科护士应对暴力行为能力,降低精神科护士处理暴力行为受伤害风险,保护病人安全的同时保证护士职业的安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临床现状,从精神科护士应对暴力行为能力和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精神科护士应对暴力行为能力培训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精神科护士应对暴力行为能力的培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年资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能力与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做好精神科护士防暴技巧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河北省5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291名临床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年资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能力与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资护士在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能力和对防暴专业知识、技巧的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年资精神科护士的能力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精神科护士防暴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减少精神科暴力行为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取整群随抽样方法机抽取沭阳县两所综合性医院410名注册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基层护士职业防护能力各维度评分由高到低分别是个人素质、应急处理能力、心理应激能力、知识储备、危机评估能力;参加职业防护培训、接受职业防护继续教育培训和职称是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及其应对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其职业防护知识的储备及对职业暴露的评估应对能力欠缺较为突出。应加强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积极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职业防护知识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基层医院护士职业暴露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为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6名在职精神科护士职业损伤及职业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6.3%的护士曾被针刺伤,67.7%的护士有被患者攻击致伤史,6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70%的护士认为针刺伤是危害自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处理流程,以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州市社区护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及职业防护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社区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制问卷,以分层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州市5个城区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450名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14份.[结果]414名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评分为14.81分±8.03分, 处于中低水平;艾滋病职业防护行为评分为18.37分±5.10分,处于中高等水平.工作年限、既往是否接受艾滋病培训等是影响社区护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及职业防护行为水平的因素.[结论]社区护理管理者应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优化社区护士队伍学历结构以提高社区护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及职业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赵江萍 《当代护士》2009,(10):79-81
回顾性总结了2007~2008年本院1371例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冲动暴力行为的原因与护士防范职业性伤害的对策,原因包括强制住院、对住院环境陌生、精神症状所致、青壮年男性较暴躁等病人方面的因素,以及护患沟通障碍、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专科知识欠缺等护士方面的因素;防范对策有加强培训、领导重视、护士不断提高与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病人接触的沟通技巧和病情观察能力等。认为加强预防措施,增强精神科护士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应急事件的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可减少职业性伤害,降低职业风险,是保证护士职业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和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对55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不同暴力形式、暴力频次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别,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结果护士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70.14%;其中心理暴力占77.69%,身体暴力占17.18%,性暴力占5.13%。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组织公民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未遭受组(P0.01或P0.05)。不同暴力形式、暴力频次护士组织公民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暴力次数、暴力形式、用工性质和学历为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组织公民行为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组织公民行为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伤医事件相关认知行为的现况,分析伤医事件中认知行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职业经历与伤医事件认知应对的调查问卷对363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伤医事件认知行为总分为(21.71±5.00)分,条目均分为(2.46±0.56)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伤医事件的行为反应存在差异,不同性别、职称的护理人员对伤医事件的社会认知存在差异(P0.01)。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指导,关注其行为反应,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促进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Workplace violence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and is often sensationalized by the media when an incident occurs. Verbal abuse is a form of workplace violence that leaves no scars. However, for nurses, the emotional damage to the individual can affect productivity, increase medication errors, incur absenteeism, and decrease morale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This results in staffing turnover and creates a hostile work environment that affects the cultur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emphasizing the values, strengths, and health care needs of African-American women. DATA SOURCES: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U.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and the 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NCVS) supplemented with hypothetical cases. CONCLUSIONS: Violence is a social and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ffecting over 10% of the population during their lives and 22% of women who are physically assaulted by an intimate. Roughly 3 million to 4.4 million women report being battered annually, although this is a low estimate. Neither gender nor age nor sexual orientation protects one from IPV. Violent crime causes 2.2 million known injuries with a huge cost in hospital days and other expens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Women often hesitate to report violenc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detect as few as 5% of battered women. Women suffer for months and years before accurate diagnosis. Clinicians need to be vigilant in case finding,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alues and beliefs, and behavioral norms influence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referra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 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 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