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调控γ-氨基丁酸代谢酶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取申脉,照海针刺治疗6天,其余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不做其他处理。采用Bederson评定神经功能,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Feeney平衡木评分标准评定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SP法、实时定量PCR测定各组标本中GABA-T、SSADH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P0.05);肌张力降低(P0.05);运动功能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SP法示GABA-T平均光密度值电针组颈膨大(模型组:0.2256±0.0190;电针组:0.2094±0.0083)和腰膨大中(模型组:0.2163±0.0088;电针组:0.1988±0.0054)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脑干中较模型组表达也有下降趋势(模型组:0.2129±0.0086;电针组:0.2072±0.0119)。实时定量PCR测定SSADHm RN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显示电针组脑干(模型组:1.67±0.38;电针组:1.22±0.07)、颈膨大(模型组:1.27±0.28;电针组:0.96±0.09)和腰膨大中(模型组:1.07±0.32;电针组:1.08±0.07)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通过降低中枢系统中GABA-T和SSADH的释放使GABA的降解速度减慢,从而增加突触间隙的GABA浓度,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是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14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36例,4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接受头针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组同时接受头针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价患者功能状况。结果:经过8周治疗,运动功能、肌张力、躯干平衡、关节活动范围及疼痛评分比较,综合组、头针组及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综合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张力、躯体平衡,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其疗效(尤其是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单一采用头针治疗或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在电针治疗四次后以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进行干预,检测各组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PWL)的变化,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伏膈核、尾状核内CB1受体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1)电针治疗后大鼠PWL延长,电针+AM251组的电针镇痛效果显著弱于电针组(P<0.01);(2)电针+AM251组较电针组大鼠伏膈核、尾状核内CB1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与假模型组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Western blot结果与FQ-PCR结果一致:电针+AM251组较电针组大鼠伏膈核、尾状核内CB1受体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与假模型组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251能够翻转电针后大鼠伏膈核、尾状核内CB1受体的高表达,减弱电针镇痛作用,提示CB1受体可能参与电针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大麻素2受体(CB2)表达,探讨电针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CCI假手术组(n=10);CCI对照组(n=10);CCI假电针组(n=10);CCI电针组(n=10).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第9、11、13、15、16d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6d,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受体蛋白表达.结果:CCI对照组、CCI假电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在治疗前机械性痛阈较术前明显下降,与同一时间段CCI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d,CCI电针组机械性痛阈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P<0.05);CCI电针组与CCI假电针组和CCI对照组比较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的表达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CI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本研究结果未能提示其镇痛机制有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对其逼尿肌兴奋性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分别采用对应的治疗;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SCI模型;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的最小收缩张力及收缩频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逼尿肌中α-SMA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治疗10次后,膀胱逼尿肌离体肌条最小收缩张力比较,联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各组肌条收缩频率及α-SMA阳性细胞表达比较,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磁刺激治疗均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中α-SMA含量,增强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状况,电针结合磁刺激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脑卒中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肌张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前、后ND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康复治疗前、后FMA评分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1个月内,早期短期的康复治疗,可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联用针灸.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胸髓损伤、颈髓损伤、腰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测试、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电针组、督脉电针组较康复组RMS(root mean square)值和改良Ashworth(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督脉电针组较电针组RMS值和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3组协同收缩率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3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收缩率影响不明显,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单关节炎大鼠颈、胸、腰、骶段脊髓背角的活化.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关节炎组(n=8).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分别采用Hargreaves’法和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致炎前及致炎后3d的热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行为学测定结束后,每组取4只大鼠,灌注后取脊髓颈、胸、腰、骶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ba-1(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在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的PWL和PWT值在致炎3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侧后爪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3d后,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段脊髓的双侧背角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而在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明显增加趋势.致炎侧和对侧脊髓背角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骶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关节致炎导致大鼠患侧后爪出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并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颈、胸、腰段双侧脊髓背角的活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9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采用脊髓切割损伤法制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将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及模型组。于制模后第3天各组大鼠按既定方案给予相应干预,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分别给予电针督脉穴位或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于康复训练后辅以电针刺激。每周均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于制模后第4周及第8周时每组分别取12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PCR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BDNF及TrkB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BBB评分、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在制模后第4周、第8周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也显著优于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电针督脉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大鼠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加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受损脊髓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远程家庭康复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出院的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成常规家庭康复组(对照组)和远程家庭康复组(观察组),每组20例。常规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家庭康复方案,接受家庭康复训练;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个体化远程家庭康复方案,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定期通过视频随访问诊及指导,在家属帮助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muscular tension assessment scale,MAS)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range of motion,ROM)予以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BBS、MAS以及踝关节RO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为期12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家庭康复组(P0.05)。结论:远程家庭康复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协调活动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本病排尿障碍的效应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9只、电针组9只,制作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模型.造模后,每日按压大鼠腹部协助排尿.电针组大鼠取“关元”、“三阴交”穴,采用连续波持续电刺激15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d.疗程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残余尿量,逼尿肌以及尿道外括约肌的储尿期(灌注期)、排尿期肌电活动.结果:电针组的残余尿量为(2.79±0.59)ml,明显小于模型组的(5.18±0.61)ml,大于假手术组的(0.09±0.01)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逼尿肌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分别为(0.567±0.028)mV和(0.763±0.021) mV,明显高于模型组的(0.372±0.027)mV和(0.458±0.023)mV,而假手术组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最高,分别为(0.672±0.032)mV和(0.900±0.029)mV,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的尿道外括约肌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分别为(0.902±0.016)mV和(0.342±0.022)mV,明显低于模型组的(1.198±0.026)mV和(0.668±0.020)mV,但高于假手术组的(0.811±0.017)mV和(0.178±0.010)mV,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大鼠早期的膀胱逼尿肌低反射状态,减小排尿期尿道外括约肌异常收缩的肌电活动幅度,降低排尿时的阻力,使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大鼠的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3.
何文娟  尹伟英  魏妮  谢辉 《中国康复》2021,36(7):387-39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训练调节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24h后挑选神经功能评分2~3分的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康复组(16只)和脑缺血组(24只),康复组每天按计划进行跑步训练,分别于康复训练的第7天、第14天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随机挑选部分大鼠进行取材进行TTC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脑缺血再灌注造成大鼠神经功能损伤,7d和14d的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此外,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了大鼠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增加,促进脑中血管微循环的建立;与脑缺血组相比,7d和14d康复训练显著增加了大鼠脑中VEGF与NGF表达(P<0.05),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VEGF与NGF表达,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PD患者87例,随机分为3组各29例,A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B组仅接受康复训练;C组仅接受电针治疗.结果:治疗60d后,3组患者韦氏综合评定量表中肌强直、姿势、步态、协同动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更低于B、C组(均P<0.05);3组B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A组更高于B组,B组更高于C组(均P<0.05);3组UPDRSⅢ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更低于B组,B组更低于C组(均P<0.05);3组运动总有效率比较,A组>B组>C组(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能一定程度地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康复训练或者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疗效。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拮抗肌电针治疗进行干预。电针每次持续30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患侧肌张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分,M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测定结果(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对患侧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从而改善患肢肌张力,使运动更为协调,增强患者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p-CRE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脑缺血后第7天、第14天与第28天三个不同时相大鼠海马胞核内p-CREB表达的变化,并观测其神经功能评分和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缺血侧海马p-CREB阳性表达,模型组在第7天时高于正常组,第28天时低于正常组P<0.05,第14天时与正常组相比P>0.05;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三个时相均高于模型组,第7天、第14天时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28天时与正常组相比P>0.05,其中,电针结合rTMS组第7天、第14天时高于电针组、rTMS组P<0.05,电针组和rTMS组各时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各时相神经功能评分和电跳台实验评分均较模型组改善(P<0.01,P<0.05),尤以电针结合rTMS组为明显。结论:电针结合rTMS促进p-CREB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及NF-кB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斜板试验、BBB评分法、免疫组化方法对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及脊髓组织内NF-кB在各个时点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两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较损伤组明显提高(P<0.05),MP组较EPO组恢复缓慢(P<0.05).EPO组有大量的NF-кB表达,与损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MP组NF-кB表达明显低于EPO组及损伤组(P<0.05).结论: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F-кB表达无明显影响,对后肢体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大鼠排尿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早期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0只,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造模不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磁刺激给予磁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测定各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和膀胱顺应性.结果:治疗10次后,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低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模型组膀胱漏尿点压力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电针及磁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后早期尿潴留状况,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及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综合组在口服巴氯芬片基础上对上肢阴经及阳经进行经络刮疗,治疗期间2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训练。经络刮疗和康复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在患侧肘关节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记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收缩的积分肌电值,计算肘关节屈伸力矩及相应的协同收缩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肘关节活动度及Fugl-Meyer测评法评价患侧屈肘痉挛上肢肱二头肌肌张力改善程度、肘关节活动度变化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患肘屈曲、伸展力矩均高于治疗前(P0.0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综合组患侧肘关节伸展力矩增加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组患侧肱二头肌痉挛程度、肘关节自主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能增强脑卒中偏瘫痉挛上肢伸肘力量,改善肘关节屈伸运动的协调性,降低患侧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大患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后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各25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肢体痉挛的大鼠入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的颈动脉。造模3 d后,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穴位选取大椎、关元、中脘。选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标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以及离体组织灌流系统测量治疗前后大鼠神经缺损功能及肌张力的改善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干GABAB、mGluR1表达情况。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显著(P0.05);(2)MAS和离体肌张力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后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3)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GABAB表达增高,mGluR1表达下降(P0.01,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够缓解脑缺血后出现的肢体痉挛,并提高GABAB及降低mGluR1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