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近10年来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该方法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障碍,提示将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头穴丛刺、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头针组(A组)29例,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组(B组)30例,头针、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组(C组)31例。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A组同时给予头穴丛刺法治疗,B组接受运动想象与被动运动训练,C组也给予头穴丛刺法治疗,且在留针期间进行被动运动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C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改良巴塞尔指数(MBI)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与A、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治疗,也优于运动想象结合被动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丘脑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丘脑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介入头穴丛刺治疗,并进行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疗效,对比2组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变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降低,FMA、BI指数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MA、BI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可降低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A组)、认知功能训练组(B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C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比较P300潜伏期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治疗前后相比,各组MMSE评分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血浆皮质醇含量降低(P<0.05).且在提高MMSE评分、缩短P300的潜伏期、降低血浆皮质醇含量方面,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皮质醇含量,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脑梗死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组27例(A组)、护理干预组25例(B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临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MMSE、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显著优于B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是指上述神经因某些因素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丰富环境训练结合头穴丛刺对孤独症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于妊娠第12.5天时给予腹腔注射丙戊酸钠,随机选取子代雄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6)、丰富环境组(n=6)、头穴丛刺组(n=6)和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n=6)。对照组为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雌鼠所产下的子代雄鼠(n=6)。子代雄鼠21日龄时分别进行干预,治疗4周后对各组进行三箱实验、埋珠实验,计算社交能力指数、社交偏好指数和埋珠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 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组和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社交能力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均改善(P <0.05),重复刻板行为均减少(P <0.05),外周血液中IL-6、IL-1β水平均下降(P <0.05),其中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最佳(P <0.01)。结论 丰富环境训练和头穴丛刺均能够改善孤独症大鼠行为学症状,降低炎性因子表达,联合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脑内MMP-9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各25只,假手术组10只,右颈内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参照Bederson评分标准,每组于术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各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头穴丛刺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较术后第24小时、第3天有较大改善,并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头穴丛刺组及模型组在术后第24小时、第3天梗死灶周围MMP-9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天后均回落,在上述三个时间点比较,头穴丛刺组MMP-9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平均光密度值的比较与MMP-9阳性细胞数比较在头穴丛刺组和模型组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头穴丛刺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头穴丛刺降低早期梗死灶周围MMP-9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梗死早期血管源性脑水肿及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病理学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造模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病理学的影响及脑组织皮质及海马区NGF和TGF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后第7天,B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周围区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C组大鼠脑缺血区脑组织水肿减轻,神经细胞数增多;术后7d,A组与B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区均有少量NGF及TGF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区NGF及TGF表达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区组织水肿,改善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功能状态,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并可诱导皮质及海马区NGF和TGF的表达,减轻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法对室管膜下区(SVZ)的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迁移、分化的调控作用,探讨该疗法促进成年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建神经网络的理论机制。方法: 大鼠注射荧光染料Dil以预标记室SVZ细胞;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12只,头针组12只,头针丛刺法组12只,假手术组4只。采用脉冲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预标记原始SVZ NSC后,再检测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所确定的分化的细胞。结果:①模型组、头针组、头穴丛刺法组均可见Dil标记的SVZ细胞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头穴丛刺法组Dil/BrdU/NeuN或Dil/BrdU/GFAP标记的细胞明显增多,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头穴丛刺法组BrdU/NeuN及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多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头穴丛刺法能促进脑缺血后SVZ 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且随时间递增减少其增殖衰减;②此法可促进Dil标记的SVZ细胞均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③此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SVZ NSC的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头穴透刺提高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基础疗法相同,头针组加用患侧百会透太阳穴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血肿吸收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计分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28d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能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症状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计分,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ET和CGR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康复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浆ET和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且A组、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A组和B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能调节血浆中ET和CGRP的含量,使其趋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 的影响。方法将72 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组(A)、造模组(B)和头穴丛刺组(C),每组各24 只。各组再根据脑梗死后不同时间分为6 h、24 h 和3 d 三个亚组,每个时间点各8 只。采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 表达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第3 天,C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区bcl-2 的表达增多,24 h 时达到高峰,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并可促进大鼠缺血半暗区bcl-2 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白晶  李宝栋  唐强 《中国康复》2012,27(5):327-32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认知训练,观察组加用头穴丛刺疗法。治疗前后评定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血浆皮质醇水平、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均P<0.01);2组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均P<0.01);2组事件相关电位中的P3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0.05),且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3波幅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疗法联合认知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用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刺激组和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为3d、7d、14d。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5-溴脱氧尿核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与造模组同期比较,3d、7d、14d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刺激组侧脑室下区(SVZ)和大脑皮层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组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同期头穴丛刺组和丰富环境刺激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SVZ和大脑皮层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小腿三头肌萎缩,以及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 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大鼠84只,随机分为5组,其中空白组、假手术组分别6只,模型组、跑台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每组24只,并且每组分为7d、14d、21d、28d四个亚组。采用钳夹法造模,假手术组要充分暴露坐骨神经但不钳夹。造模3天后进行干预,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头穴丛刺+跑台训练,跑台组:跑台训练,其余3组除定时抓取外不做任何干预。各组相应时间点需要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小腿三头肌湿重、Western Blotting检测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 1蛋白的表达。结果:(1)小腿三头肌湿重比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均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和跑台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高于跑台组(P0.05);(2)Murf 1蛋白的水平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跑台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低于跑台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以及跑台训练均能够提高SFI,下调Murf 1蛋白水平,减少小腿三头肌湿重比下降,延缓肌肉萎缩,提高坐骨神经功能,并且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优于单纯跑台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分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及临床疗效为指标 ,临床对比观察了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 (简称针康法 )、康复法、头穴丛刺法对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针康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疗效优于头针组及康复组 (P <0 0 1,P <0 0 5 ) ;总有效率达 97 14 %。另外 ,针康法对纠正足下垂、足内翻 ,减少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关节挛缩、误用综合症及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有一定作用。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头针丛刺及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其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激活强度变化。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急性期(发病至入组时间≤3d)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同时辅以头针丛刺及CIMT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体针及一般康复治疗。于入院当天及治疗14d后进行fMRI检查,观察其大脑手运动功能区改善情况,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测定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另外本研究同时选取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单次fMRI检查,观察其相同任务下脑区激活体积与强度,并与患者组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患肢运动时患侧感觉-运动皮质(SMC)激活体积、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患侧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及激活强度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 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采用头针丛刺结合CIMT治疗能进一步促进患侧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