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对肠道淋巴瘤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的主要特点如下,(1)肿块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凸向肠腔形成大于3cm肿块;(2)结节型,肠壁不均匀增厚,形成多个结节;(3)浸润型,肠壁广泛增厚,肠腔变窄;(4)所有病例除肠道病灶外,同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或散在分布,或融合成块,增强扫描肿块和肿大淋巴结为轻度强化。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肠道淋巴瘤以及肠外淋巴结受累情况,对肠道淋巴瘤的分型和分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纵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扫描用Philips,Mx8000,4排螺旋CT,包括CT平扫和增强。结果:18例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病(NHL)12例。纵隔肿块表现为多结节融合型15例,其中3例病灶内见小片坏死。表现为分散结节型3例。伴发胸腔积液11例,其中3例为双侧性积液,伴心包增厚积液3例,肋骨、胸壁侵犯2例,肺部同时受累2例。18例病灶内均无钙化。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值10~46 HU。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其一定特异性,一般为多组淋巴结同时受累,多结节融合型多见,平扫和增强后密度基本均匀,钙化少见,HD常累及血管前组淋巴结。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6例病理报告证实的非霍奇金肺淋巴瘤的CT扫描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果CT6例主要异常所见有:肺叶、肺段实变5例,其中3例实变肺内伴见扩张的支气管气像征;肿块、结节5例,其中4例病灶多发,3例肿块或结节内可见支气管气像征;小片、斑点影2例;胸水3例,胸膜不规则增厚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病灶多发,多种形态病灶尤其是伴支气管气像的肺叶实变和结节、肿块病灶合并存在是肺淋巴瘤的主要CT表现特点;CT表现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另一特点。CT定位肺穿刺切割活检是较理想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肝脏无肝硬化表现,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结节灶,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最清楚,未见大片坏死区域,在MRI上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方式类似于CT表现,1例病灶可见假包膜,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胆道无扩张,血管未见受侵犯.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在螺旋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进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结以外多系统侵犯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平片或CT),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侵犯骨骼系统4例,分别累及髂骨、股骨和肱骨,其中溶骨性破坏3例,混合性改变1例。鼻腔及鼻窦侵犯3例,CT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软组织肿块和相对较轻的骨质破坏。3例胸部侵犯表现为纵隔、肺门区肿块影,增强扫描不强化。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外多系统侵犯因其侵犯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而具有相对特异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和相关资料,可使其诊断准确率提高,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淋巴环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原发于咽淋巴环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10例,NK细胞或T细胞来源占5例。7例腭扁桃体淋巴瘤表现为扁桃体窝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咽腔内突出生长,5例为双侧受累;8例鼻咽及鼻腔淋巴瘤均表现为鼻咽腔内弥漫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周围呈弥漫性生长,可累及邻近鼻甲及鼻窦骨质骨无颅底受侵;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MRI上T1WI呈与邻近肌肉组织相似的等密度,T2WI及DWI呈稍高密度,信号均匀,呈轻中度强化,无坏死和囊变;15例淋巴瘤中有10例同时可见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咽淋巴环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CT、MRI表现其密度、信号、边缘及强化特点有一定特征,需与结核、鼻咽癌及扁桃体癌等鉴别;CT、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形态、范围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 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泌尿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泌尿系统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12例泌尿系统淋巴瘤,1例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余11例接受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1例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1例为原发输尿管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0例发生于肾脏,分别表现为肾实质内结节或肿块样病灶、弥漫性肾实质浸润、腹膜后病变侵犯一侧肾周及其肾盂输尿管、环绕肾周软组织增厚或肿块;1例输尿管淋巴瘤,表现为输尿管软组织密度结节,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梗阻性扩张积水;1例膀胱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膀胱壁增厚,腔明显变窄,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融合.结论 对无既往病史、泌尿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病例,提高对淋巴瘤累及泌尿系统各种影像表现的认识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肝脏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包括平扫、增强和门脉期薄层重建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3D重建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s,NHL)5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1例。在MPR、CMPR、MIP、VRT上,清晰显示了病变分布,形态呈多结节或肝脏弥漫性肿大,结节病灶为低密度,中心有坏死,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可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最清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脾脏肿大5例,胆道扩张2例,其中l例由于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所致。在横断面上关系不清的结构,在重建图像上全部清晰显示。结论肝脏淋巴瘤在MSCT上,横断面结合MPR、CMPR、MIP、VRT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在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患儿12例,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对患儿临床及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超声显示,12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分别位于回盲部5例、回肠2例、空肠3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1例;其中8例超声表现为肠管局部低回声或极低回声肿块,与肠壁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呈点、条状,术前表现为肿块型肠肿瘤;4例超声表现为沿肠管长轴方向分布的弥漫性肠壁增厚,呈均匀或不均的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局部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腔内呈狭长、固定的气体高回声,彩色多普勒示血流信号丰富,术前表现为弥漫型肠肿瘤。12例患儿的肿块内均未显示明显的液性无回声区及钙化强回声。手术病理均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8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 结论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多以急腹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表现有助于识别肠原发病变,对提高儿童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胃肠道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CD患者的全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的CT表现,并以20例肠道无异常的受检者作对照.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654-2液10-20mg,分时段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溶液充分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 16例CD(病例组)2.13例经结肠镜及病理结果确诊,3例经临床确诊.在16例CD中,CT上均出现病变段肠壁异常强化及病灶节段性分布特点,肠壁增厚15例,黏膜溃疡6例,黏膜鹅卵石征3例,假憩室征2例;肠系膜病变"梳状征"9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例;瘘管1例;肿块2例,不全性梗阻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胃肠道CD,尤其是小肠CD的诊断、病变分期的判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郭鹏  王佳  王瑜  李雄 《华西医学》2010,(1):103-104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特点。方法:总结我院自2000~2007年诊治的5例肾脏PNHL患者临床资料,5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原发性肾癌。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拒绝化疗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亡,一例73岁的高龄患者术后14个月死于化疗毒副反应,其余三例患者随访到现在,均无病生存。结论:该病术前诊断困难,与原发性肾癌容易混淆,肾图对诊断该病或可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对该类肿瘤给予根治性切除,术后给予正确及时的个体化化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肠镜或病理证实的49例肠道CD患者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Crohn’s disease中的价值。结果横断面三期扫描及多层面重建观察,小肠型28例,回结肠型14例,结肠型7例。49例患者肠壁均节段性增厚,增强后均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主要是环形分层强化,病变周围系膜水肿40例,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46例,假憩室5例。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38例。并发肠瘘5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肠道Crohn's disease的定位、分型、分期、病变范围显示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肠道克罗恩病治疗后随访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影响淋巴瘤能谱CT单能CT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淋巴瘤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CT在淋巴瘤影像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GE能谱CT对22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例]进行扫描,测量最大病灶的能谱曲线,记录40~140keV对应的CT值,观察同一病灶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变化规律。依据淋巴瘤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病灶大小、B症状、Ki-67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淋巴瘤病灶在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差异。结果对于每个病灶的单能曲线,随着keV降低,曲线斜率逐渐变大,对应的CT值逐渐递增。在各临床病理因素中,仅病灶位置与单能CT值相关(P<0.05)。而对于14例胸部患者,HD的平均CT值在低能区段(40~70keV)与N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线性模型结果也显示,不同部位及病理类型淋巴瘤的单能CT值与低能keV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淋巴瘤能谱CT单能曲线具有相似的形态。不同部位淋巴瘤的单能CT值存在差异。同为胸部淋巴瘤,HD与NHL的单能CT值在低能量区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克罗恩病(CD)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内镜或病理证实的CD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征象,评价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CD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结果 46例CD患者中活动期42例,缓解期4例。在42例活动期患者中结肠型6例,回结肠型18例,小肠型18例。所有活动性患者中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显示均有肠壁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主要为环形分层强化,病变呈节段性33例,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32例,肠系膜血管增粗、增多、扭曲28例,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30例,腹腔脓肿2例,腰大肌脓肿1例,不全性肠梗阻6例,未发现肠瘘。4例临床缓解期患者的中仅1例发现有不全性肠梗阻,4例患者均无其他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CD的定位、分型、分期、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样腺癌(HAC)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10例经手术(n=9)或穿刺活检(n=1)病理证实的HAC患者,其中9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直肠HAC接受平扫及增强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HAC中,5例位于消化道(胃3例、食管1例、直肠1例),2例位于前纵隔,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及卵巢各1例;9例为单发病灶,1例(序号8)2个病灶分别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5个消化道病灶表现为胃壁、食管壁或肠壁不均匀增厚,边界不清;6个前纵隔、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或卵巢HAC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灶,5个边界较清、1个边界不清。CT/MR增强后7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个呈不均匀延迟强化,1个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HAC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19.
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瘤的39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9例淋巴瘤患者中,18例发生在小肠,11例发生在大肠。3例累及小肠及临近肠系膜,3例同时累及回肠末段和回盲部,2例累及肠系膜和盲肠,1例同时发生在空肠和回肠,1例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根据肠道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①单发肿块型(15),②局部浸润型(14),③弥漫浸润型(8例),④多发病灶型(2例)。结论: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能较准确地显示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