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遗传变异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白三(LT)烯生物合成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对白三烯生物合成通路遗传变异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并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参与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目的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相关因素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脑二科.对象2000-02-01/2000-12-3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男117例,女121例.其中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8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2例.干预入院后,每天进行神经病学检查、加拿大脑卒中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检查,分别于入院后1,3及7 d进行血清黏附分子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化检测特征.②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因素的检测.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第3,7天时各项独立相关因素检测结果.结果脑卒中后24 h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白计胞计数[(8.4±1.2)×109 L-1]、血糖含量[(45.8±5.1)g/L]、纤维蛋白原含量[(64.6±5.1)g/L]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261.4±9.7)μ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1.3)×109L-1,(36.2±5.5)g/L,(44.0±6.2)g/L,(223.1±8.4)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368~2.387,P<0.0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独立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及加拿大脑卒中评分的危险因素,与进展性脑卒中呈明显相关(OR=2.9,95%CI=1.4~6.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第3,7天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计数、血糖、纤维蛋白原、入院时脑卒中评分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5~2.878,P<0.01).结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可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背景: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参与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目的: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相关因素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脑二科。对象:2000-02-01/2000-12-3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男117例,女121例。其中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8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2例。干预:入院后,每天进行神经病学检查、加拿大脑卒中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检查,分别于入院后1,3及7d进行血清黏附分子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化检测特征。②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因素的检测。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各项独立相关因素检测结果。结果:脑卒中后24h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白计胞计数[(8.4&;#177;1.2)&;#215;10^9L^-1]、血糖含量[(45.8&;#177;51)g/L]、纤维蛋白原含量[(64.6&;#177;5.1)g/L]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261.4&;#177;9.7)μ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177;1.3)&;#215;10^9L^-1(36.2&;#177;5.5)g/L,(44.0&;#177;6.2)g/L,(223.1&;#177;8.4)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368-2.387,P&;lt;0.0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独立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及加拿大脑卒中评分的危险因素,与进展性脑卒中呈明显相关(OR=2.9,95% CI=1.4-6.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计数、血糖、纤维蛋白原、入院时脑卒中评分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5-2.878,P&;lt;0.01)。结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可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后,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形成的外诱捕网(NETs)通过多种炎症机制参与神经损伤的过程.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一种小GTP酶,在细胞的生长、黏附、增殖及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脑卒中、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有关,Cdc42可能通过诱导神经炎症反应尤其是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介导IS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黏附分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脑缺血后白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及自由基损伤作用被认为是多梗死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目的测定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与氧自由基浓度,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0-01/2004-10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多梗死性痴呆患者82例,其中轻度痴呆32例,中度痴呆21例,重度痴呆29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同一医院自愿参加实验的体检人员,共23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水平和氧自由基浓度,并分析病情严重程度对黏附分子水平及氧自由基浓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对象血清细胞间黏附分了-1含量.②两组对象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③两组对象血氧自由基浓度.结果参加试验多梗死性痴呆患者82例和正常对照组23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氧自由基浓度多梗死性痴呆组高于对照组[(469.00±76.33),(196.00±45.91)μg/L;(1 103.30±98.96),(601.00±76.30)μg/L;(4.018±1.656),(1.295±0.718)g/g,(t=5.517~6.754,P<0.01)].②血清细胞间黏附分了-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及血自由基浓度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r=0.6594,r=0.697 2,r=0.649 4,P<0.05)血清细胞间黏附分了-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与自由基浓度呈正相关(r=0.714 7,r=0.732 4,P<0.01).结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了-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氧自由基参与了多梗死痴呆病理生理发展过程,痴呆越重黏附分子水平、氧自由基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蛋白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I- CAM1,CD54)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是研究较多的两种黏附分子。研究表明它们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家族聚集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功能分类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以筛查候选基因.方法 选择3代以上直系亲属均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Oligo GEArray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外周血液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基因的表达,以阳性标准值/阴性标准值>2.0,或≤0.5和>0的基因为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功能分类基因表达上调的基因共有10条,涉及脂质代谢、免疫应答相关分子、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分子及凝血基因,包括载脂蛋白E(ApoE)、上皮V样抗原-1(EVA-1)、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整连蛋白-β(IT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SEL-P);下调基因3条,包括凝血因子-Ⅲ(F-Ⅲ)、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SERPINE-1).结论 家族聚集性高血压涉及多种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基因,尤其与凝血相关的F-Ⅲ和与细胞外分子蛋白酶抑制剂、凝血相关的SERPINE-1两个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对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发现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正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1-01/2003-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26±8.77)岁.对照组40例为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05±8.09)岁.干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主要观察指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不同时期、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也相关.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互相作用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流损伤.对它们的监测可为早期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试验指标,以便控制脑卒中的进展及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缺血性心肌病(IC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异常表现,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对168例ICM患者和60名健康志愿者行超声心动图和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心脏大小、心肌运动、心腔内有无血栓、主动脉瓣是否钙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粥样斑块.检查后随访观察1年.以首次心脏和颈动脉的异常超声表现为依据,分析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观察1年,168例患者中有45例发生I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瓣钙化、左心室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颈动脉粥样斑块是ICM伴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M患者并发IS受多种因素影响.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是检测发病危险因素的有效方法,并为判断病程进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YP4F2 基因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CYF4F2基因rs2108622、rs3093100、rs3093105、rs3093135、rs1558139位点,以及该基因rs2108622-rs3093100-rs3093105-rs3093135构成的单倍型在对照组、IS组及不同性别组中的多态分布.结果 CYP4F2基因rs2108622位点GG基因型可能是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的风险因素(P=0.018,OR=2.53,95%CI 1.15~5.56),且其风险性主要来源于G等位基因(P=0.013,OR=1.48,95%CI 1.09~2.02).rs2108622-rs3093100-rs3093105-rs3093135构成的GGGT单倍型与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GGGT单倍型可能是IS的危险单倍型(OR=1.545,95%CI 1.144~2.087,P=0.004).结论 CYP4F2基因的多态与男性IS具有相关性,可显著增加男性IS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IS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常见病,研究证实遗传基因在IS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IS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肺癌抑制因子(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1,TSLC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黏附分子成员,与细胞黏附有关,它的低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TSLC1在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临床来源的多种类细菌中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s,ISCRs)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分布情况,分析可移动元件IS CR1 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及blaPER-1基因散播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独立菌株,应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IS CR1、blaPER-1和IS CR1-blaPER-1间区的扩增;分析IS CR1、blaPER-1种属分布状况及IS CR1与菌株耐药性的关系。 结果 共得到17种(属)314株临床独立菌株,其中IS CR1携带率为28.7%(90/314),在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的多种细菌中携带较多;携带IS CR1的菌株中,96.7%(87/90)为多药耐药菌株,93.3%(84/90)耐受9类及以上抗菌药物;blaPER-1基因携带率为12.4%(39/314),在7种细菌检出,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检出最多(31株);21株不动杆菌属细菌和1株普通变形杆菌存在IS CR1-blaPER-1结构。 结论 IS CR1在多种细菌中广泛分布,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和其携带有一定关系;blaPER-1基因在多种细菌中散播,IS CR1的基因捕获和移动机制可能造成了blaPER-1基因在不动杆菌属细菌中及在不同种细菌间的散播。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983-985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与老年IS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4月来源于廉江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体检中心的年轻IS患者(42例)、年轻健康者(42例)、老年IS患者(44例)和年老健康者(44)分为A、B、C、D组。结果统计4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等),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Yates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数据。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A组和C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作息不规律是A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心脏病和很少运动是C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轻IS与老年I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与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血管病变的情况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22)、微血管病变组(n=25)、大血管病变组(n=26),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血压呈正相关(r=0.46、0.52和0.47,P<0.0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也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43和0.48,P<0.01).结论 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预测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叶静  王瑶  孙昊  张劲松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237-1239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的疾病,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尽管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甚多,但对基因相关的复杂多因子遗传性脑卒中却关注甚少。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研究确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5-lipoxygenase-acti-  相似文献   

17.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强  李自成  巫少荣 《临床荟萃》2004,19(7):419-420,F003
细胞黏附分子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它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K>E及241G>R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97例湖北地区健康汉族人及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巢式PCR),对每个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同时采用酶法、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研究对象血脂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两组间除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吸烟、血脂、细胞间黏附分子-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1 R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4及0.03,因其频率太低,无法建立其与血脂及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联系;469K>E位点,急性心肌梗死组稀有等位基因E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49,P=0.033),KK、KE、EE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313,P=0.043),且两组中KK、KE、EE三种基因型三酰甘油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E等位基因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酰甘油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升高有关,可能是该地区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谱,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分子机制和诊断标志物。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芯片数据,使用Pubmed提供的GEO2R软件和R语言筛选出具有显著意义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 genes,DEGs);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酶和通路数据库(Reactome)基因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分析工具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出关键基因;最后,收集急性卒中患者外周血,通过RT-PCR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分析IS患者外周血基因芯片数据集,共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注释和信号途径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对外来生物刺激反应、细胞因子生产、有机阴离子运输、对脂肪酸的反应和中性粒细胞迁移等。使用Cytoscape和MCODE插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MMP-9,OLFM4,ORM1,FOLR3和ARG1);RT-PCR证实ARG1和MMP9 mRNA在IS患者外周血中过表达。结论:缺血性卒中伴随多个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为探索IS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诊治疗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背景:应用生物素一链亲和素系统建立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测定法,是一种敏感度高、可测范围广的检测方法.目的:建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探讨肺移植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素(SA-Eu")作为示踪物并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特异结合,建立双位点多层夹心法,通过对3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和26例肺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测定,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方法学和在肺移植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健康对照测定结果为(348.63±69.12)μg/L.移植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移植后,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升高,并发感染时降低,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表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一链亲和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法,对肺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