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肌皮瓣在晚期口咽根治术后巨大口咽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11例晚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治疗后用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巨大口咽部缺损。【结果】全部病例无大块皮瓣坏死,无明显肩部功能影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吞咽和语言功能满意。经4至15个月(平均7.2个月)追踪复查,有4例肿瘤复发。其中1例带瘤生存和3例死亡。[结论]延长垂直下斜方肌肌皮瓣操作较简单可靠,瓣足够大,可作为晚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手术治疗后巨大口咽部缺损修复的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3.
舌癌及口底癌切除术后所致部分舌及口底缺损,可导致局部畸形、舌后坠、语音和吞咽功能障碍,所以舌及口底缺损的即刻修复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总结了10余a来对28例舌癌切除术后即刻用带蒂肌皮瓣及联合肌皮瓣修复的临床经验.舌部分缺损和口底缺损可根据缺损的部位、大小及肿瘤的恶性程度选用腭瓣、鼻唇沟瓣、额瓣、胸大肌肌皮瓣以及联合两肌皮瓣共同修复.对各种带蒂肌皮瓣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肌皮瓣在晚期口咽根治术后巨大口咽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11例晚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治疗后用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巨大口咽部缺损。【结果】全部病例无大块皮瓣坏死,无明显肩部功能影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吞咽和语言功能满意。经4至15个月(平均7.2个月)追踪复查,有4例肿瘤复发。其中1例带瘤生存和3例死亡。[结论]延长垂直下斜方肌肌皮瓣操作较简单可靠,瓣足够大,可作为晚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手术治疗后巨大口咽部缺损修复的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颅底缺损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底肿瘤切除后的缺损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恶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2例,修复均与手术同期完成。结果 7例患者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切口裂开。恶性肿瘤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00%,2年生存率为67%。以上术式功能修复效果好,修复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塌陷畸形,外形效果一般。结论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术式可用于颅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的Ⅰ期修复,功能效果好,外形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舌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对照组21例,采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对修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舌尖前伸度与上抬度对比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优于胸大肌皮瓣修复,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至2000年4月应用岛状斜方肌肌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39例,组织瓣全部成活37例,成活率94.87%,部分存活2例,部分存活率5.13%.通过对39例患者进行严密观察与护理,认为皮瓣转移修复失败的原因在于血运障碍致皮瓣坏死和感染,因此术后须密切观察皮瓣色泽、皮瓣肿胀情况、皮瓣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等,并加强口腔护理和预防感染是保证术后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修复口底大面积缺损后皮瓣生长变化及对供区的影响。【方法】对12例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大面积缺损(缺损面积3.5~5.0×5.0~8.0cm^2)患者应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行Ⅰ期修复,随访12—60个月,观察皮瓣成活和生长状况,评价供区疤痕对面容的影响。【结果】12例患者修复后均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皮瓣上皮开始软化,3个月后上皮角质层部分脱落,术后1年,接近口腔粘膜;供区术后3个月内疤痕突出,影响面容,3个月后面部皮肤逐渐松弛,术后1年供区疤痕已接近双侧鼻唇沟,在年长患者更为明显。【结论】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与口底缺损区邻近,皮瓣面积较大,易成活,为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大面积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尤其适用于年长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大肌肌皮瓣整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整复舌癌术后舌及口底的组织缺损 4 6例。结果 :术后存活肌皮瓣 4 4例 ,坏死 2例。 3 9例获 6个月~ 3年随访 ,形态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胸大肌肌皮瓣是整复舌癌术后舌及口底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颅骨外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报道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颅骨外露。方法 :在对斜方肌及其血供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颈横动脉浅降支为蒂设计下方斜方肌肌皮瓣 ,其远端可达肩胛下角 17cm处 ,单侧皮瓣面积最大为 36cm× 13cm ,双侧皮瓣总面积可超过 70 0cm2 ,皮瓣转移可覆盖颅顶、颌面及颈部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该肌皮瓣修复头部组织缺损 12例 ,其中 2例采用双侧肌皮瓣一次转移 ,除 1块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外 ,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结论 :下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头部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舌-口底癌的最佳治疗方式,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7—1999年50例舌-口底癌及颈淋巴结转移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舌-口底鳞癌中,首诊颈淋巴结转移率56%(28/50例);术后病理确诊转移率72%(36/50例);按UICC(1997)临床分期:Ⅰ期20%(10/50例)Ⅱ期28%(14/50例)Ⅲ期20%(10,50例),Ⅳ期32%(16/50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矩形或半侧下颌骨切除20例,颈清扫50例,4种带血管蒂岛状肌皮瓣一期修复32例,Ⅰ期和Ⅱ期3a/5a存活率70%,50%,Ⅲ期和Ⅳ期3a/5a年存活率57%/42%。结论强调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发灶需彻底切除,临床N0的患者也宜考虑区域淋巴结清扫,肌皮瓣的植入可大大改善外型与功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畸形20例的临床经验和教训。20例中肌肉蒂11例、血管蒂8例、肌皮蒂1例。结果16例完全存活,8例部分存活,1例坏死。皮瓣最大面积为10×14cm~2。文章详细叙述了皮瓣的制取要点,蒂的类别及适应症,蒂转移至头颈部的方式及肌皮瓣的固位。并对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15.
袁存立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12(2):18-19
目的对颌面部晚期肿瘤广泛切除后的缺损,应用胸大肌肌皮瓣和全额皮瓣联合进行整复的经验。方法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和全额隧道皮瓣对6例晚期颌面部的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颌面缺损进行立即整复。结果全额皮瓣全部成活,1例胸大肌肌皮瓣远端部分皮肤缘坏死。术后改善了颌面部畸形,在不同程度上恢复了口腔功能。结论胸大肌肌皮瓣和全额皮瓣血供丰富,蒂部转移灵活,成活率高,制作技术简单,易掌握,是颌面部广泛切除后立即整复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岛状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3年本科收治的10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4种岛状肌皮瓣(额瓣、舌骨下肌皮瓣、斜方肌皮瓣、胸大肌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中,4例(3.8%)肌皮瓣全层坏死,9例(8.6%)皮岛皮肤部分坏死,但肌层存活,换药后自愈,肌蒂下血肿7例(6.7%),深部感染11例(10.5%),本组皮瓣Ⅰ期成活率87.6%(91/104),Ⅱ期成活率8.6%(9/104),100例重建术后放疗40~70Gy,无1例再发生肌皮瓣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结论:预防岛状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皮瓣,保证皮瓣的血供,充分的术中止血和术后引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对头颈部缺损患者予以修复性治疗,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对照组采用股前侧皮瓣,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术后感染率观察组为17.8%,对照组为42.86%,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肌皮瓣取材简易,因为有数量较多的皮肤以及组织可供取材,因此对于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均能够修复,提高组织存活率,降低血供不足的发生率,其在头颈部缺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33例舌癌半舌以上切除后行即刻舌再造,成功30例(90.90%)。舌体缺损或伴有口底、下颌骨方块缺损的,以前臂游离皮瓣再造为好,尤其前臂尺侧皮瓣,部位更为隐蔽;舌体缺损伴口底或下颌骨较大缺损和舌根缺损伴下颌升支甚至咽侧缺损的,以胸大肌肌皮瓣再造为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