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后的患者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胆道引流(PTCD)后及防范胆管感染的措施进行探讨。方法我院6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组成术后进行了分析,并对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胆管感染,感染率24.6%。采集标本并培养155株,阳性标本为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13.9%;革兰阴性菌68株,占86.1%。革兰阳性菌主要是以粪肠球菌以及鸟肠球菌两种菌类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以及克雷伯菌为主。结论PTCD术后胆道细菌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梗阻部位、胆管狭窄、引流管留置时间是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相关的因素、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为胆系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的临床资料,其中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65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41例,ERCP通过术中插管进入胆道获取胆汁,PTCD术中通过7F或8F穿刺引流管进入胆道外引流获取胆汁,通过胆汁细菌培养和血培养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细菌谱与梗阻的部位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06例胆汁中有52例胆汁培养阳性,胆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3.0%)、肺炎克雷伯杆菌(9.61%)、阴沟肠杆菌(9.61%)、绿色链球菌(5.77%)、表皮葡萄球菌(5.77%)、血链球菌Ⅰ型(5.77%)、屎肠球菌(3.85%)、溶血性链球菌(3.85%)、恶臭假单胞菌(3.85%).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亚胺培南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70.6%,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0.0%.高龄、低位胆道梗阻及合并胆道感染症状这些因素能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是胆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系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高龄、C反应蛋白升高低位胆道梗阻、病程中有胆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在胆汁培养中更容易检出细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BD)或经皮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共15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次采用 PTBD 或 PTIBS 介入治疗,分类对比临床发病特征、手术方式和术后观察资料。结果共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并发胆道感染,发生率14.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病史、术前黄疸天数、低位梗阻、不全梗阻、支架累及 Oddis括约肌、术后胆汁引流不畅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术前详细了解病史、依据梗阻平面和程度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法、加强术后观察,能够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PTCD+胆道内支架术)术后的护理经验,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术后5例出现血性胆汁引流液,4例血淀粉酶升高,3例发生胆系感染,1例支架管脱落,经积极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做好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比较各种引流方法及有无后续治疗,生存期有无差别。方法对60例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20例,胆囊癌8例,肝癌8例,肝转移癌7例,胰头癌17例。结果 60例患者成功实施PTCD。术后患者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较术前显著下降。胆道支架组平均生存时间较单纯胆道外引流组平均生存时间延长。行后续治疗组[行动脉插管化疗灌注(TACE)或栓塞术(TAI)]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PTC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接受诊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5例,分析行PTCD术后胆管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分析。结果本组75例患者中,19例患者发生胆管感染,感染率为25.3%。采集标本并培养159株,阳性标本为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14.8%;革兰阴性菌69株,占85.2%。革兰阳性菌主要以粪肠球菌(8.6%)及鸟肠球菌(4.9%)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48.1%)及克雷伯菌(24.7%)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阻位置时间(OR=14.261,95%CI 5.281~31.862)、出现胆管再狭窄(OR=3.862,95%CI 5.281~31.862)、外引流管留置时间(OR=9.137,95%CI 1.469~15.957)是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D术后胆管细菌感染为其常见并发症,梗阻位置、胆管再狭窄及外引流管留置时间为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261例,其中166例行PTCD,9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4例未完成手术。分析术后2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并发症68例,发生率26.05%。胆道感染21例,胆道出血13例,引流管脱出、阻塞11例,胆瘘7例,胆心反射5例,急性胰腺炎5例,支架再狭窄3例,胆汁性胸膜炎1例,肝脓肿1例,死亡1例。除死亡病例外,其余患者经过积极处理,病情好转平稳。介入治疗后黄疸明显减轻。结论: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手术操作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降低并发生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缪玉兵 《吉林医学》2013,(35):7441-744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外引流及胆道支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5例,其中26例在X线引导下行PTCD外引流,19例行胆道支架内引流,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5例均穿刺成功,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均较术前显著下降。结论:经皮肝穿胆管外引流及胆道支架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皮穿刺肝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PTIBS)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87例,男112例,女75例,PTCD治疗66例,PTCD PTIBS治疗121 例,穿刺右肝管引流143 例,穿刺左肝管引流29例,双侧肝管同时穿刺引流15例.结果 187 例中,手术成功187例,PTCD成功率100%,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菌血症或败血症 8 例,出血 2 例,胆汁血症 3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放置失误1 例.所有病例经对症治疗后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PTCD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较好的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辅佐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对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辅佐下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21例成功行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3例行单纯PTCD.4例患者出现出血(腹腔出血,胆道出血),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PTCD并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较好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对无手术机会的复发恶性梗阻患者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源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10月-1997年10月58例胆源性胰腺炎住院人早期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8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后,痊愈54例,有效率为93%,结论 胆囊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壶腹部出口梗阻,使胰腺炎早期治愈,待胰腺炎早期治愈后,择期手术根治非胆道疾病,这一较好选择安全且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DSA介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B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外井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PTBD联合胆道支架)、B组(传统手术),对比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手术成功率、疗效、生存期、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 A、B两组组内比较,术后血清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B组为4个月(P<0.05);A组较B组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P<0.05).结论 对于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DSA介导下PTB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较之传统手术,是一种更安全、高效的微创减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肝动脉胆道瘘病例临床观察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82-2001年肝动脉插管化疗和皮下灌注器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肝癌 308例,对发生肝动脉胆道瘘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有 8例出现肝动脉胆道瘘,发生率为 2.6%,出现时间在 2个月至 2年半的长期化疗栓塞过程中.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偶然出现呕吐、发热等.[结论]长时间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肝动脉胆管壁缺血,高浓度化疗、栓塞药物反复刺激,以及肿瘤坏死等因素影响,可导致肝动脉胆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经肝穿刺途径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在术前均给予保肝、利尿以及抗感染等治疗,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水平以及治疗后平均生存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经皮肝穿刺途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放术,更有利于患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人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人术(PTBS)对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6月至2017年11月42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疽的患者资料,其中22例成功接受PTBS ,20例成功接受EBS。比较两组患者胆道引流的有效性、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总胆红素在术后第3.7.14天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胆汁引流的有效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BS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64+2.90)个月,与EBS组平均生存时间(10.75+2.5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BS和EBS均可以作为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疸的姑息治疗,胆道引流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 ]回顾性总结用介入性经皮肝穿胆道外引流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16例的临床资料 ,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变化 ,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结果 ]16例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均 1次性成功 ,术后 1~ 2周 ,总胆红素平均下降 112 87μmol/L ,直接胆红素平均下降 6 6 4 2 μmol/L ,并发症有引流管出血、脱落、阻塞、胆汁外漏、发烧和感染性休克等 .[结论 ]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满意 ,对不宜行外科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月丌道内支架植入术后和内支架植人术后联合靶向性灌注化疗栓塞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Il的疗效.”加以研究比较。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105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做为同顾性分析研究埘象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绀采用的是单纯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共45例患者;而观察组则采州的是胆道支架置人+靶向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进行双途径介入治疗,该组患者共60例。并对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再梗阻间隔时间及生存时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忠者术后4-6周较术前TBII与ALP均明娩减退,但两组之间比较变化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支架置入术后联合进行经动脉靶肿瘤灌注化疗栓塞患者术后发生冉梗阻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是同前周际上公认的姑息性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恶性肿瘤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是血管介入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的控制和减缓肿瘤的生长,甚至使肿瘤体积缩小。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联合靶向性灌沣化疗柃塞,能有效增加支架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问,延长患者的术后相对高质量生存期,更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我院1978~1982年收治的胆道残余结石与复发结石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并对新疆地区胆道残余结石、形成残石的有关因素及残石与复发结石的区别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铸型综合征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完成的325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胆管铸型综合征6例.MRCP/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通过内镜介入手段取出胆管内铸型物2例,再次肝移植手术4例.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铸型综合征主要与缺血-灌注损伤、胆道缺血等因素有关.胆道成像技术有助于诊断肝移植术后的胆道胆管铸型综合征.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手术应在介入治疗无效后考虑.  相似文献   

20.
胆道闭锁诊治8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102例胆道闭锁诊治分析,总结提高疗效的因素。方法:观察大便颜色,体查,B超及ECT。基本术式为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Ⅰ式(肝门空肠RouxY吻合术)10例,KasiⅡ式(肝门胆囊吻合术)2例,Suruga术式(肝门空肠吻合术,空肠皮肤造瘘术)60例,KasaiⅠ式加防返流瓣20例。单纯行肝活检9例,肝移植1例。结果:89例术后有胆汁排出,最多平均100~200mL/d,再次行肝门空肠吻合19例,10例术后重新有胆汁排出。存活38例,最长8年半,无黄疸生存25例。结论: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争取40~60d内手术。术中正确解剖肝门,术后积极防治胆管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